导图社区 地理七年级上期末复习
这是一篇关于地理七年级上期末复习的思维导图,总结了走进地理、地球面貌、世界居民、世界气候、世界发展差异等知识要点。
编辑于2024-01-09 18:11:46七上期末
走进地理
身边的地理
地理和日常生活
地理和生产建设
因地制宜
荷兰风车
地理环境
濒临北海,地势低洼
常受海潮侵袭
作用
抽水
地理和风土人情
阿拉伯人传统服装及其特点
白色长袍、头巾
防风
防沙
防晒
白色反射阳光
透气
阿拉伯地区地理环境
气候炎热干燥
怎样学地理
地图
三要素
方向
3种常规定向
一般定向法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定向法
指向标平移法
经纬网定向法
3种野外定向
北极星定向法
太阳定向法
指南针定向法
比例尺
公式及其变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单位换算
km换cm:加5个“0”
m换cm:加2个“0”
比例尺是分子为1的特殊分数
三种表现方式的相互转换
数字式(没有单位)
1:100000
1/100000
文字式(有单位)
图上距离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
线段式(有单位)
图例和注记
教材P10
种类
自然地图
地、气、水、植
社会经济地图
工、农、商、交、人
现代科技地图
遥感图像
电子地图
特殊地图
地球面貌
认识地球
地球形状
认识过程
太阳和月亮
天圆地方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卫星图片
四个证据
爬山
月食
船杆
卫星
地球具体形状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大小
表面积5.1亿千米²、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地球仪
只是辅助了解地球面貌,等比缩小的模型
地轴: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轴
南北两极点: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
横纬竖经
纬线
概念:地球仪表面,与地轴垂直,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形状:圈(又叫纬线圈)
指示方向:东西方向
7条特殊纬线及其度数
北极点
90°N
北极圈(虚线)
66.5°N
北回归线(虚线)
23.5°N
赤道
0°
赤道上永远昼夜平分
太阳一年:直射赤道2次,直射南北回归线各1次
南回归线(虚线)
23.5°S
南极圈(虚线)
66.5°S
南极点
90°S
经线
概念: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极点,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半圆)
指示方向:南北方向
0°经线
又叫本初子午线(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
东、西经分界线
经度
概念:为了区分各条经线 而标定的度数
最大经度:180°
东、西经分界线
判断:由0°经线起——东增东经、西增西经
纬度
概念:为了区分各条纬线 而标定的度数
最大纬度:90°(即南、北两极点)
3种纬度地区范围
低纬度地区
0°~30°
中纬度地区
30°~60°
高纬度地区
60°~90°
判断:由0°纬线起——北增北纬、南增南纬
经纬网
概念: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的网络
作用: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以极点为中心
北极点为中心:0°经线为界,逆时针增大是E,顺时针增大是W
南极点为中心:0°经线为界,顺时针增大是E,逆时针增大是W
极点试图地球自转方向:北逆南顺,自西向东
东西经分界线:0°经线和180°经线
东西半球分界线:20°W和160°E
东半球:20°W—0°经线—160°E(东经更多)
西半球:20°W—180°经线—160°E(西经更多)
地球运动
公转
绕太阳转
日心说√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
一年√
365天×
现象
四季变化
五带划分
北寒带
66.5°N~90°N
北温带
23.5°N~66.5°N
热带
23.5°N~23.5°S
南温带
23.5°S~66.5°S
南寒带
66.5°S~90°S
影子长短的变化
教材P80公转示意图
二分二至日
太阳直射点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
极昼极夜现象、范围
自转
绕地轴转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天/24h
现象
时差
昼夜更替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正午影子最短
世界海陆分布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牢记教材P28: 南、北、东、西半球海陆分布图
七大洲
按面积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牢记教材P29大洲形状
大洲分界线
四大洋
按面积排序:太、大、印、北
牢记教材P31大洋形状
世界地形
陆地地形
5种地形类型: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
高原
海拔>500m,边缘陡峭,起伏较小
山地
海拔>500m,坡度陡,沟谷深
丘陵
海拔<500m,丘陵中两个高点的相对高度不超过200m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
平原
海拔<200m,地形平坦
两大山脉带
太平洋沿岸山脉带
东岸的科迪勒拉山系
北美洲:落基山脉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
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山脉带
海拔: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
有具体数值:高处-低处
范围值:交叉相减
世界之最:教材P35
海底地形(由陆到海)
大陆架
水深<200m
大陆坡
陡坡,水深急剧增加
洋盆
大洋中脊
新海底诞生地,火山活动强烈
海沟
海底最深处
地形图
地图种类
陆地遥感地图
等高线地形图
看图重点
等高线数值的变化
等高线疏密程度
等高距
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差值
性质
同线等高
同图等距
是闭合曲线
同图,除陡崖外,表示不同高度等高线不相交
线密坡陡,线疏坡缓
五种地形部位(小拳头)
山顶
山脊:凸低为脊,“分水线”
山谷:凸高为谷,“集水线”,河谷
鞍部
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
特殊工程/运动
大坝:峡谷最窄处(坚固、节约建设成本)
水库:尽量选在峡谷(蓄水区应该选河谷、山谷地区)
工厂:选在河流下游,远离居民区
瀑布:有河流经过的陡崖
漂流:选等高线密集的山谷
攀岩:陡崖
爬山:选择缓坡(等高线稀疏),避开山脊
选择交通线
选择坡度缓的地方,和等高线平行最佳,避免跨越太多等高线
避开陡崖和易滑坡处,少通过河流
修公路铁路
坡度平缓(降低坡度),沿等高线“之”字型修建,降低施工难度和修建成本
修港口
等深线密集(水深),等高线稀疏(陆地平坦),避免含沙量大的河流(避免航道堵塞)
分层设色地形图
地形剖面图
海陆变迁
地表形态变化(由板块运动决定)
陆→海
地壳下沉
张裂拉伸
eg.东非大裂谷、台湾海峡
海→陆
地壳抬升
碰撞挤压
eg.喜马拉雅山地区、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
大陆漂移假说
德国、魏格纳
过程
最初:“泛大陆”被“泛大洋”包围(“泛大陆”破裂)
两亿年前:“碎块”不断漂移
两三百万年前:七大洲四大洋
如今:海陆基本轮廓形成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拼合形成地球岩石圈
六大板块(教材P43)
欧亚板块
美洲板块
非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
几乎全部海洋
其余:大陆+海洋
许多小版块
板块内部
地壳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
地壳活跃
下沉:张裂拉伸(生长边界)
裂谷、海洋
抬升:碰撞挤压(消亡边界)
山脉、海沟、岛弧
问: 地区为什么海拔一直在不断上升?
答: 地区处于 和 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不断受到 (张裂拉伸/碰撞挤压)
火山地震
两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又名: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应急方法:教材P46
问: 地区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答: 地区处于 板块和 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世界居民
世界人口
数量和增长
人口自然增长率
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
公式
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死亡率=死亡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人口密度=人口总数/总面积
分布
很不均匀
三大人口稠密区
欧洲西部
亚洲东部和南部
北美洲东部
人口稀疏区
干旱的荒漠
北非的撒哈拉沙漠
寒冷的极地
极圈以内地区
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
青藏高原
原始的热带雨林
南美洲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
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增长过快)
水资源短缺
耕地减少、粮食短缺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
就业、居住、医疗、教育等问题
eg.交通拥挤、住房紧张
给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压力
发达国家(增长过慢/负增长)
人口老龄化
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量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劳动力短缺
国防兵源不足
解决措施
发展中国家
控制生育,合理控制城市人口增长
发达国家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人口增长应该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世界人种
分类
白色人种
分布: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大洋洲
殖民贸易
eg.鼻子高而窄——御寒
黄色人种
分布:亚洲东部、美洲印第安人、北冰洋沿岸因纽特人
黑色人种
分布:非洲中部和南部 、美洲地区也有一定数量黑色人种
黑奴贸易
eg.黑皮肤——保护人体免受紫外线伤害
eg.头发卷曲——隔热层
混血人种
人种通婚形成
语言和宗教
语言
六种联合国语言
汉英法阿西俄
英语
世界流传最广得语言
美、澳等国的母语
印度、菲律宾等国的官方语言
汉语:使用人数最多
拉丁美洲
巴西和一些岛国:葡萄牙语
其他国家大多:西班牙语
阿拉伯语
西亚 北非
白色人种
阿拉伯国家官方语言
宗教
世界三大宗教
按信仰人数:基督教 > 伊斯兰教 > 佛教
基督教
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
分布: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
教堂/十字架
《圣经》
起源:巴勒斯坦地区
伊斯兰教
分布:西亚 北非(沙特阿拉伯)
教徒被称为穆斯林
清真寺/圆顶
《古兰经》
起源:沙特阿拉伯
佛教
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的斯里兰卡
建筑
在中国叫寺庙
在国外叫佛塔
起源:古印度
印度教≠佛教
古印度信奉佛教
现印度多信奉印度教
聚落
形成原因
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适于耕作
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
交通便利(交通线交汇处、沿海港口)
形态
城市
人口达到一定规模
主要从事非农业活动
汇聚大量社会经济活动
城市问题
住房拥挤
办法:修建高层住宅,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
交通拥堵,环境破坏
办法:加强管理和保护,合理规划设计
噪声干扰
供水不足
犯罪率上升
乡村
居住地相对分散
较小规模居民点叫村庄
较大规模居民点叫集镇
房屋经济实用
外围常有大片农田
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
特色民居
东南亚民居
干栏式民居,又叫“高脚楼”
北非传统民居
墙厚小窗
隔热防沙
寒冷地区
火炉壁炕、小窗、双层玻璃、屋顶高耸(方便积雪落下)
湿热地区
墙体单薄、大窗、排水系统
文化遗产保护
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的侵蚀
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现代化建筑物
避免过度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正确做法:修旧如旧
保护传统聚落原貌,不会失掉其历史价值
世界气候
天气和气候
天气
特征
短时间
日、天、夜
多变,时刻变化
eg.阴晴、风雨、冷热
天气预报符号:教材P68
风
风杆
风尾
所在方向为风的来向
一道杠表2级风力,半道杠表1级风力,风旗表8级风力
风级越大,风力越强
空气质量日报 = 天气预报 + 大气环境监测结果
教材P69笔记
空气污染指数对应的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
气候
长时间
月、季、年
相对稳定性
形容词:炎热多雨、寒冷干燥、四季分明、雨热同期
气温和降水
气温
指空气的温度
单位:摄氏度(°C)
分布规律
从低纬度地区到高纬度地区,气温逐渐降低
纬度位置
同纬度地区,海洋和陆地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冬季海洋气温高
海陆位置
同纬度陆地,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更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地形地势
根据第三条分布规律,做题先算高差,再算温差
降水
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统称为降水
2个形成条件
空气中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
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
3种主要降水类型
对流雨
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遇冷凝结形成降水
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伴有雷电
分布:赤道附近
锋面雨
冷、暖两股空气相遇,暖空气相对较轻被迫抬升,遇冷凝结形成降水
范围大、持续时间长
分布: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地形雨
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山地阻挡,沿山坡“爬升”,遇冷凝结形成降水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分布:山地迎风坡
影响气候
两大因素
气温
降水
主要因素
地球形状(球体:曲面)
纬度位置
地球运动
海陆分布
海陆位置
地形地势
地形地势因素
人类活动
十二种气候类型
辨识方法
如何描述气候特征:时间+气温+降水
eg.全年高温多雨
eg.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时间描述:全年/分季节(夏、冬)
气温描述(最冷月均温)
>20℃:高温(有降水)/炎热(无降水)
20℃~0℃:温和
<0℃:寒冷
降水描述(月降水量)
>100mm:多雨
100mm~50mm:湿润
<50mm:少雨或干燥
拿到一幅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由12种气候类型精准到1种的判断步骤以温定带(看最低月均温)
>20℃:热带4种
热带4种
全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炎热干燥:热带沙漠气候
看降水(有季节变化)
陡变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热带季风气候
旱涝灾害
渐变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热带草原气候
20℃~0℃:亚热带2种+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地中海气候
看7月气温和降水,典型雨热不同期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季)/冬季温和湿润(湿):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
全年温和湿润: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降水均匀
0℃~-15℃:温带2种(3-1=2)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温带季风气候
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夏季降水集中,沿海向内陆递减:温带大陆性气候
最高温20℃左右,最低温-15℃左右(年较差大)
全年月降水不超过100mm,夏季最多最集中
<-15℃:寒带2种(看气温曲线)
7月向下凹:冰原气候
终年严寒,狂风
基本没降水
7月向上凸:苔原气候
长冬无夏,短暂暖季(夏季有三个月气温在0℃以上)
高山高原气候
终年低温,降水较少,垂直景观变化显著
区分温带海洋性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看最高温
30℃左右:亚热带季风气候
20°左右:温带海洋性气候
区分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看最低温
>0℃:亚热带季风气候
<0℃:温带季风气候
区分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看最高温
>0℃:苔原气候
<0℃:冰原气候
对应的植被景观和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赤道附近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草原(热带稀树草原)
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雨林
亚洲南部、东南部
只有亚洲有(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荒漠
南北纬23.5°附近的大陆西岸/内陆地区
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地区大陆东岸
教材P91地图上4块,只有中国叫亚热带季风气候,剩下3块叫亚热带湿润气候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植物“蜡质层”:减少水分蒸发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东部
温带大陆性气候
按降水量由多到少:温带森林→温带森林草原→温带草原→温带半荒漠和温带荒漠景观
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
苔原气候
苔藓和地衣
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地区
冰原气候
无
南极大陆和北冰洋沿岸的部分岛屿(格陵兰岛)
高原山地气候
按海拔由低到高: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苔藓地衣→无
中低纬度高山高原
eg.青藏高原、安第斯山脉
世界发展差异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不同类型国家
全国人口70亿(2022年起,超80亿)
按面积排序:俄、加、中、美
俄罗斯: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
中国:960万千米²,世界第3位
梵蒂冈:世界面积最小的国家
按人口排序:印、中、美
印度是人口第一大国
澳大利亚:地广人稀
按社会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
eg.美国
社会主义国家
eg.中国
地区
没有独立的殖民地或属地
eg.印巴边界的克什米尔地区
按经济状况分(依据:经济发展水平)
发达国家
“北”
发展中国家
“南”
分布特点
“南北关系”
“南北差距”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发展差异
“南北对话”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关于政治、经济的商谈
“南南合作”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造成
发达国家
加工制造业发达: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
现代服务业发达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高
机械化程度高
发展中国家
劳动密集型产业
劳动力:能干活的人
资源密集型产业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差异存在的主要原因
发达国家利用掌握的高新技术和廉价原材料(从发展中国家购买),制造技术含量高的工业制成品,并销往世界各地,从而获取高额利润
发展中国家历史上长期受殖民主义剥削和掠夺,资源被侵占,文化被扼杀,技术落后,产品单一,导致经济发展落后
国际经济合作
经济全球化
国家间进行国际经济合作
好处
产品生产的分工和协助越来越显著
各国各地区间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全球共享:资源、技术、人才、信息
推动科技全球化
各种组织名称、对应标志
联合国 UN
图标:北极点视图
世界贸易组织 WTO
图标:斑马纹路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图标:中间是东西两个半球
欧洲联盟EU
图标:一圈小星星
东南亚联盟 asean
图标:asean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PEC
图标:太平洋沿岸大洲
二十国集团 G20
图标:G20外环绕20面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