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皮肤护理
这是一个关于皮肤护理思维导图,包含面部敏感性皮肤的治疗策略、气压喷射仪经皮注入药物在面部皮肤美容治疗中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等。
编辑于2024-01-16 17:06:441 月 16 日笔记
面部敏感性皮肤的治疗策略
敏感性皮肤
特指皮肤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发生的一种高反应状态,可累及全身任何部位(如头皮、外生殖器)主要发生于面部。 主观症状:灼热、刺痛、瘙痒及紧绷感,外观皮肤基本正常,敏感性皮肤的基本临床特征。常不能耐受普通护肤品。 客观体征:伴或不伴片状或弥漫性潮红,红斑、鳞屑、毛细血管扩张等。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常伴心理问题(如焦虑或抑郁) 鉴别敏感性皮肤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对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敏感性高、耐受性差、易反应性
流行病学
欧洲为25.4%~89.9%,澳洲约为50%, 美洲女性为22.3%~50.9%,亚洲女性为40%~55.98%, 我国女性约为36.1%。(20%-50%) 女性高于男性 年轻人发病率高于老年人 《中国敏感性皮肤诊治专家共识》
敏感性皮肤与“皮肤过敏”区别敏感性皮肤与皮肤屏障关系
敏感性皮肤与“皮肤过敏”
敏感皮肤
敏感性皮肤 原发刺激反应 变态反应 刺激物质缺乏特异 对刺激的耐受性降低. 缺乏 异常感觉反应:灼热、常伴瘙痒 刺痛、瘙痒及紧绷感
皮肤过敏
皮肤过敏 由变应原进入机体后,促 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引发抗原抗体反应。 红斑、丘疹、风团等 常伴瘙痒
病因
个体因素 外在因素 继发于皮肤病 遗传 物理因素:季节、温度、日 特应性皮炎 年龄 晒等 玫瑰痤疮 性别 化学因素:如化妆品、清洁用 痤疮 激素水平 品、消毒产品、空气污染物 接触性皮炎 精神因素 等 脂溢性皮炎 医源因素:如外用刺激性药物 激素依赖性皮炎 局部长期大量外用糖皮质激素,某些激光术后等
发病机制-皮肤屏障功能损伤
皮肤角质层(SC)结构相关的屏障功能。 角质层屏障主要由角质细胞和细胞间脂质组成,二者构成了独特的“砖灰”结构。其中,角质细胞是“砖块”,脂质板层则是砖块之间的“灰浆” 砖块(Bricks) 角质细胞(天然保湿因子N就在这里) 灰浆(Mortar) (填调角质: 细胞间脂质 自间的缝隙的组织液, 神经酰胺约占40%)
发病机制一皮肤感觉神经功能失调外周神经功能异常
①受损的皮肤屏障导致表皮对皮肤神经末梢的保护能力减弱,更易受到外源性理化因素刺激。②神经纤维密度增加、感觉神经的反应性增高。③致敏的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家族成员1(TRPV1、辣椒素受体)表现为温度的变化可致敏感性皮肤出现烧灼、刺痛及瘙痒症状。中枢神经功能改变
发病机制一血管反应性增高
TRPV1表达于肥大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内皮素(endothelin,ET)由内皮细胞和肥大细胞分泌并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导致神经源性的炎症。 ET-1诱导肿瘤坏死因子(TNF)-a和白介素(IL)-6的分泌,并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产生使血管反应性增高,引发血管扩张。
发病机制 -免疫及炎症反应
促进局部皮肤神经递质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神经降压肽和胰泌素等的释放 TRPV1 导致感觉神经末梢附近的角 的活化 质形成细胞、肥大细胞释放 IL-23和 IL-31 激活抗原提呈细胞和T细胞
诊断
主观评价:被调查者是否对外物刺激出现灼热、刺痛、瘙痒及紧绷感等感觉。对皮肤的敏感状况进行自我评估。 半客观评价:乳酸刺痛试验和辣椒素试验 -适用于皮肤对于刺痛感敏感性的评定。
客观评价 常用无创性皮肤检测技术: 无创性皮肤生理指标检测、VISIA、皮肤B超、皮肤镜等 -评价敏感性皮肤的严重程度或疗效。
客观评价 敏感性皮肤: VISIA 经表皮失水(TEWL)↑角质层含水量↓ pH值↑皮脂含量↓ 皮肤红斑相关参数↑ 皮肤常有局部血流受阻表现皮肤厚度变薄
半客观评价 乳酸刺痛试验--涂抹法 在室温下,将10%乳酸溶液50μL涂抹于鼻唇沟及任意一侧面颊,分别在2.5min和5min时询问受试者的自觉症状。按 4分法进行评分: (0分为没有刺痛感,1分为轻度刺痛,2分为中度刺痛,3分为重度刺痛)。两次分数相加,总分≥3分者为乳酸刺痛反应阳性。
子主题
治疗--总体原则强化教育
促进皮肤屏障修复 降低神经血管高反应性控制炎症反应 以提高皮肤的耐受性为目的
敏感性皮肤极易反复,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十分重要,提高依从性。 应尽可能避免诱发因素。定期治疗与随访。
治疗--促进皮肤屏障修复
修复皮肤屏障是治疗敏感性皮肤的重要措施。 合理护肤,合理选用功能性护肤品。遵循温和清洁、舒缓保湿、严格防晒的原则。 功能性护肤品-不含色素、香料、激素、尽量少防腐剂、刺激性大的表面活性剂等.超声波冷喷+功能性面膜 通过低温物理作用,收缩扩张的毛细血管,减轻炎症的目的.
物理治疗--促进皮肤屏障修复
电离技术+活氧+电磁场效应缓解炎症,舒缓皮肤敏感症状 ①电离渗透作用 通过将水或者营养成分电离分解成离子状态,皮肤渗透性以及通 透性增加,可达基底层,快速被 普通水分子 水离子状态 皮肤吸收,补充水分以及脂质成分,改善皮肤屏障受损状态。
②活氧 采用高浓度的活氧在接触皮肤时递进式的释放活氧因子,同时杀菌和促进细胞新陈代谢. ③电磁场效应 促进炎症的吸收,改善血液循环,改善受损皮肤的钙离子梯度。
经皮透入技术气压喷液仪(无针水光)原理通过高压射流打开皮肤通道,将营养成分或药物注入皮肤内,可至真皮,使营养成分或药物再渗透扩散到周围组织中,无痛,不损伤表皮, 西:5-20微请8货子 调:220米/FP夏自无针注射气压可达70ar 百商电机
经皮透入技术气压喷液仪(无针水光)注入透明质酸、复方甘草酸苷溶液等。
光电治疗--稳定期
稳定期治疗:强脉冲光、激光、射频 光电治疗过程中勿因急于达到治疗效果,给过高能量,反而加重病情,尤其是玫瑰痤疮、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
期强脉冲光(IPL) ①封闭扩张的毛细血管。 ②抑制皮肤炎症反应:皮肤真皮乳头层和真皮网状浅层的树突细胞表达热休克蛋白-70和前胶原蛋白I型增加,真皮炎症细胞浸润减退。 ③表皮增厚,真皮浅层胶原增加。 射频:刺激真皮中的1、Ⅲ型胶原增加,提高面部皮肤耐受性.
药物治疗
抗炎、抗组胺: 羟氢喹、复方甘草酸苷、沙利度胺、抗组胺药谷维素、可酌情使用抗焦虑和抑郁类药物卡维地洛(玫瑰痤疮)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稳定期)
病例
病因一中度痤疮+刺激性皮炎 治疗方案:无针水光/透朋质酸+甲硝唑)+1次复合酸
病例二.座疮合并玫瑰性痤疮 治疗方案:口服轻氯喹、复方草酸苷:无针水光 透明质酸+复方甘草酸苷)
病例三、玫瑰座疮(口服羟氯嗪、复方甘草酸苷;无针水光, (透明质酸+复方草酸苷)+舒敏导入:2次强脉冲
病例四 玫瑰座疮 治疗方案:羟氧喹+元针水光(透明质酸+复方甘草酸苷)钙调磷酸两年抑制剂+强脉冲光
病例五:面部敏感性皮肤家+黄褐斑 口服羟氨喹、沙利度胺 无针水光(透明质醇+复方甘草酸苷)+舒敏导入1次3强脉冲光
病例六、"激素依赖性皮炎 口服.轻氧喹.沙利度胺 天针水光(透明质酸+复方苷草酸苷)+舒敏导入1次强脉冲光
病例七重度痤疮 治疗方案:无针水火(甲硝唑)+化学剥脱+强脉冲光
病例八:重度痤疮 治疗:无针水光(甲硝唑溶液)+光动力治疗十功效性护肤品
病例九:痤疮瘢痕 珥激光+点阵激光
病例十:雀斑 治疗方案:Q开光激光
总结
阶梯治疗:急性期①药物治疗 羟氢喹、复方甘草酸苷、抗组胺药、谷维素等功能性护肤品③物理治疗 冷膜、冷导、无针水光、舒敏导入、红光、黄光稳定期 光电治疗:强脉冲光、射频、激光
皮肤屏障
皮肤屏障:皮脂膜、角质层角蛋白、脂质、“三明治结构”、砖墙结构、 真皮粘多糖类等共同构成的结构。作用:抵御外界刺激 保湿 蛋白质 附着到皮肤上的微生物菌群 亲水区 调节抗炎 疏水区 皮斯 PH1.5-35 安肤易带 亲水区
砖墙学说
砖块(Bricks) 角质细胞(天然保用因予N就在这里) 皮肤的纸织学 皮肤真皮 皮下组织 M中含曲管、管、神经机内及转反的时置 灰浆(Mortar) (墙满免师 细胞间脂质 角质招厚度1040m 皮肤的天然屏障是指由角质层细胞、细胞之间的“脂质”和“天然保湿因子(NMF)”组成的“砖墙结构”,其表面附有“皮脂膜”,由此共同形成了一道人体天然保护屏障。
·砖墙结构:“砖块”---角质层细胞 “灰浆”---神经酰胺、游离脂肪酸、胆固醇 天然保湿因子(NMF) 皮脂膜:皮脂腺--“油脂”(主要成分:角鲨烯、亚油酸、亚麻酸) 汗腺--“水”表皮--“NMF”
皮肤屏障功能相关因素
※角质层厚度和结构完整性 ※角质含水量 角质细胞 角化桥粒降解 角质化污膜异常 ※ 皮肤表面膜脂 ※ 皮肤PH值 ※皮肤免疫机能 有缺奶的 丝聚合蛋白 蛋白酶 ※ 皮肤细胞的营养与更新 丝聚合蛋白原
皮肤屏障受损机制及症状
抗原增 抗感染 加 免疫 障受损 皮肤屏 细菌定 值增加 超敏反 应 皮肤 炎症 TEWL增 功能异 加 常 皮肤屏障异常
影响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因素
1、敏感肌肤人群:据《中国敏感性皮肤诊治专家共识》报道表明;敏感性皮肤在亚洲女性中发生率为45%--60%,其中在中国女性中的 在中国女性单 2、环境、气候、生活习惯导致的皮肤屏障受损的人群也在逐年增加,像湿疹、痤疮、脂溢性皮炎、激素性皮炎就诊率也是日益增加, 4、亚健康肌肤人群:根据世界生组织(WHO)调查表明:处于健康与病态之间的亚健康肌肤占70%,也就是说有超过2/3人群皮肤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皮肤呈现出缺少光泽、干燥、粗糙、咭技、缺乏弹性,易过敏、易油腻、易起痘等症状。
光电技术与皮肤组织相互作用
.光化学效应 生物刺 光热作 .光热效应 激作用 用 .光机械效应 机械作用 光化作 用 ·光调作用
组织学效应与皮肤屏障
·光化学效应:影响角质层内细胞间脂质合成,皮肤角质细胞间黏附力下降,影响“砖墙”结构。 ·光热效应:热损伤致角质层中的角蛋白变性,破坏角质层的正常结构,间接影响皮肤屏障的抵御能力。 .光机械效应:细胞间的机械应力增加,破坏角质形成细胞的完整性,引发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的症状.
皮肤角质层的影响
光电的热效应: ※角蛋白变性,角质层的正常结构破坏。 ※角质层对皮肤的防哂、保护功能下降,易形成色素沉着. ※角质层的吸收、保湿功能下降,经皮水分丢失增加,皮肤干燥敏感,
皮脂膜及砖墙结构的影响
光电的热效应及光化学效应: ※ 影响砖墙结构“灰浆”物质:神经酰胺、脂肪酸、蜡脂等合成酶的活性,导致保湿功能下降,经皮水分丢失增加,皮肤干燥、脱屑、敏感。 可能影响亚油酸及亚麻酸成分. ※降低抗炎能力.
水通道蛋白的影响
※水通道蛋白分子不稳定,易受物理化学影响 ※热效应使水通道蛋白变性,失去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光化学效应影响水通道蛋白3(AQP3)表达,细胞的迁移以及创伤愈合能力减弱,皮肤出现干燥、脱屑、老化。
皮肤基底层的影响
※基底层决定皮肤的自我修复和更新。 ※基底层细胞未受损或小面积受损,基底细胞再生,不形成疤痕, ※基底层细胞损害程度超过自身修复能力时,纤维结缔组织修复,引起瘢痕、色沉。
光电治疗后对皮肤的影响
※ 红斑、肿胀、水疱、脱屑、敏感,感染 ※ 色素沉着、瘢痕
皮肤屏障功能无创检测指标
※ 经表皮水分流失※角质层含水量※ 皮肤表面PH值※皮脂 ※ 皮肤弹性 ※ 皮肤纹理与皱纹※ 皮肤颜色※鳞屑生成率※皮肤厚度 ※肤斑相关参
气压喷射仪经皮注入药物在面部皮肤美容治疗中 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
透皮给药(注人)技术
·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TDS) 经皮治疗系统(TTS)是指通过皮肤表面给药,以达到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途径。 ·在皮肤治疗、医疗美容领中,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透皮给药系统的应用也受到限制,角质层屏障使大多数药物和方法难以通过或难以达到有效浓度和有效速率。
皮肤局部给药
·将特定的功能性成分注射到皮肤内部达到皮肤病的治疗、年轻化、美丽化效果 递送大分子药物及水溶性药物具有挑战性·用药便利、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
基础研究-结论
1)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CG)可通过气压喷液仪经皮导入皮肤; 2)经皮导入CG可明显抑制炎性细胞浸润,其抗炎和抗变态反应效果与地塞米松相似,在100%CG组,效果最佳. 3)CG可通过下调AQP3蛋白表达水平、增强FLG的表达,修复皮肤屏障功能的破坏。 4)本实验研究数据可为临床应用气压喷液仪导人CG治疗炎症性皮肤病,提供实验依据,并为临床进一步治疗皮肤屏障功能破环的皮肤病提供诊疗思路和理论基础。 生病悦、杨风元,黄照(U注喷针起方计草酸佰注射液对特应性皮爱样小鼠模型的作用)I、中国皮肤性病学杂E3013619
临床应用
·皮肤护理:清洁、保湿·皮肤美容:美白、除皱 ·皮肤疾病的治疗:痤疮、玫瑰痤疮、面部皮炎、湿疹、激素依赖性皮炎、面部敏感性肌等皮肤屏障修复 ·其他应用:表皮麻醉、生发、腋臭治疗等·面部皮肤年轻化:
化妆品不良反应与皮肤相关问题
几个概念
根据2007年8月27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 化妆品是指以涂抹、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散布于人体表面的任何部位,如皮肤、毛发、指趾甲、唇齿等,以达到清洁、保养、美容、修饰和改变外观,或者修正人体气味,保持良好状态为目的的化学工业品或精细化工产品。
化妆品不良反应,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正常使用化妆品所引起的皮肤及其附属器的病变,以及人体 局部或全身性的损害 不包括生产、职业性接触化妆品及其原料和使用假冒伪劣产品所引起的病变或者损害化妆品不良事件,是指由于化妆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引起的病变或者损害 理发师使用染发剂引起不良反应? “三无'产品引起的不良反应?海淘化妆品引起的不良反应? 个别假冒伪劣化妆品违规添加激素,如果消费者长期使用,可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发生,目前将其
化妆品不良反应,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正常使用化妆品所引起的皮肤及其附属器的病变,以及人体 局部或全身性的损害 不包括生产、职业性接触化妆品及其原料和使用假冒伪劣产品所引起的病变或者损害化妆品不良事件,是指由于化妆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引起的病变或者损害 理发师使用染发剂引起不良反应? “三无'产品引起的不良反应?海淘化妆品引起的不良反应? 个别假冒伪劣化妆品违规添加激素,如果消费者长期使用,可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发生,目前将其
严重化妆品不良反应,是指化妆品所引起的皮肤及其附属器大面积或较深度的严重损伤,以 及其他组织器官等全身性损害。主要有以下5类: 1.导致一过性或永久性功能丧失影响正常人体和社会功能的,如残疾、毁容、失明等; 2.全身性损害,如败血症、肾衰竭等; 3.先天异常; 4.生命风险, 如危及生命、死亡等; 5.其他严重的需要予以住院治疗的。 化妆品群体不良事件,是指同一化妆品(同一生产企业生产的同一类型化妆品)在使用过程 中, 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对一定数量人群(一般反应10人及以上,严重反应3人及以上)的 身体健康或者生命安全造成损害或者威胁,需要予以紧急处置的事件《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指南(草案)》
化妆品不良反应一发生率与上报率
女性平均每天使用12种个人护理产品,包含 168 种物质男性平均每天使用6种个人护理产品,包含 85种物质每日化妆女性,平均每年经过皮肤吸收物质,可达51b cosmelic8 ·英国,化妆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女性约 23%,男性约13.8% ·美国,调查10061人,23%女性,17.8%男性有至少一次我国,化妆品不良反应发生率,10.83-23.5%·Schnuch A,et al. Allergy 2012 *Tammela M,et al.Contact Dermatitis,2012 Jennifer L.Alani,et al. Dermatitis,2013·祝可元等,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8 ·吴少林, 大学生化妆品不良反应流行现状及防控对策研究,2019。https://www.skinsafeproducts.com/about
诊断处理原则
化妆品不良反应=/≠化妆品皮肤病 ? 诊断原则: 1.发病前有明确的化妆品接触史 2.皮损的原发部位是使用该化妆品的部位 3. 排除非化妆品因素引起的相似皮肤病 1 4、必要时进行可疑化妆品的皮肤斑贴试验或光斑贴试验,进一步可做化妆品系列变应原的 皮肤斑贴试验 处理原则: GBE3-1 GBIT4-1997 1. 停用可疑致病的化妆品 GBMB-1907 2. 根据临床类型及病情按照一般皮肤病的治疗原则对症处理 GR171495-1901化妆品光感性提卖修照招准及近理服 3. 避免再次接触已经明确的致病物质
化妆品接触性皮炎
刺激反应--屏障破坏 变态反应--细胞介导的IV型变态反应 IgE介导的1型变态反应
化妆品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化妆品接触史 快, 初次使用,或累积作用 局限,界限清楚 疼痛或烧灼感,瘙痒 瘙痒为主 水肿性红斑、细屑,水疱、渗液 使用后较多人发生 去除病因痊愈快
化妆品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化妆品接触史 多次使用,有潜伏期 接触部位,也可扩至周围及远隔部位甚至全身 肿胀、红斑、丘疹、水疱、渗液、结痂 使用后较少人发生 迁延不愈 斑贴试验常阳性
鉴别诊断:湿疹、脂溢性皮炎、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光线性皮炎、多形性日光疹 处理:清除,停用,上报,对症,预防 急性期皮肤轻度红肿,有丘疹、水疱时,可用生理氮化钠溶液冷湿敷、冷敷贴等慢性期可选用温和的皮肤屏障修复制剂 全身治疗以抗过敏为主,视病情轻重,给予口服抗组胺药物、维生素C、钙剂等对于少数严重且皮损泛发的患者,可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并发感染者则加用抗生素类药物
化妆品毛发损害 诊断:
明确的发用化妆品使用史,如洗发护发剂、发乳、发胶、染发剂、烫发剂、生发水、纹饰材料等 使用后出现毛发变脆、分叉、断裂、脱落、失去光泽、变形等病变 停止使用后可逐渐恢复正常 鉴别诊断: 头癣、发结节纵裂、管状发、斑秃、男性型脱发等 处理:清除,停用,上报,对症,预防
化妆品座疮
鉴别诊断:寻常痤疮、玫瑰痤疮、职业性痤疮、多囊卵巢综合征引起的痤疮 兔耳致痤疮试验和人体致痤疮试验 处理:清除,停用,上报,对症,预防
化妆品皮肤色素异常
机制:长期经皮吸收作用(某些染料、重金属等)导致局部皮肤色素增加 直接刺激、光敏反应等炎症反应刺激黑素细胞增殖和酪氨酸酶活性增高色素减退主要与局部皮肤炎症反应致黑素细胞破坏、黑素运输障碍有关 >鉴别诊断: 黄褐斑、瑞尔氏黑变病、色素型扁平苔藓、白癫风、单纯糠疹及其他 处理:色素脱失的治疗效果尚不确定;色素沉着大多为暂时性,停用后可逐渐减轻,可适当外用祛斑类制剂,必要时给予抗氧化剂谷胱甘肽、氨甲环酸、维生素C及激光
特殊化妆品:通常具备特定的功效,如染发、烫发、祛斑和美白、防晒和防脱发,以及声称具有新功效的化妆品,介于化妆品和药品之间,可能含有药效成分。类别:育发类、染发类、烫发类,脱毛类,美乳类、健美类、除臭类、祛斑美白类和防晒类. 普通化妆品:仅具有基础的功效,如清洁,保湿等,不包括特殊化妆品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和风险较高的成分。 特殊化妆品:在中国,它们需要按照风险程度分类管理原则进行注册和监督管理. 普通化妆品:则实行备案制度,
化妆品趋势 功效性化妆品研发成为目前化妆品行业的主流方向
功效性护肤品的研发热点从目前的保湿、美白、防脱等“对症护肤护发”逐渐向以皮肤科学问题为导向、以皮肤组学为工具、以多元统计学方法和大数据为手段,针对分子机制选择和设计化妆品原料和配方,向“对因护肤”、“精准护肤”方向推进; 构建以化妆品科学为核心、以皮肤科学为基础的多学科协同的学科群,将各学科的优势和作用有机地结合到化妆品研发当中,成为功效性化妆品的研发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