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物理学史-光的本性
高中物理-物理学光学发展史 ,物理学光学发展史是一个漫长而不断深入的过程。从古代到现代,人们对光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化。
这是一篇关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6章的思维导图,主要介绍了第3章,地球上的水,第4章地貌第5章,植被与土壤第6章,自然灾害。
这是一篇关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1~2章预习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必修2的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内容包括为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2。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物理学史-光的本性
1621
威廉·斯涅耳
光折射实验 提出折射定律
1665
罗伯特·胡克
《显微制图》 设想“波动说”
1690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
《光论》 正式提出“波动说“
1704
艾萨克·牛顿
《光学》 提出“微粒说”
19世纪初
托马斯·杨
双缝干涉实验 证明“波动说”
19世纪二十年代
奥古斯丁·让·菲涅尔
《关于偏振光线的相互作用》 证明光是横波
光反射实验 提出反射定律
1864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麦克斯韦方程组 指出光是电磁波的一种
1887
亨利希·鲁道夫·赫兹
实验证明电磁波 证明“波动论”
研究光电效应 发现“波动论”无法解释
1905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提出光量子(光子)理论 用“微粒说”解释光电效应
1923
阿瑟·霍利·康普顿
用X射线照射物体导致一部分波长边长 提出康普顿效应并用光子理论解释
1924
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
“物质波” 提出“波粒二象性”
20世纪二十年代
乔治·佩吉特·汤姆森
电子衍射实验 验证“物质波”
1927
沃纳·卡尔·海德堡
提出不确定性原理
20世纪初
尼尔斯·亨利克·戴维·玻尔
用测不准原理验证波粒二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