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总结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等知识要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1.从中华文明起源 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建立与巩固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囯家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
从部落到国家
世袭制替代禅让
商和西周
生产工具:木,石,骨头,蚌 土地制度:奴隶主或贵族土地所有制 土地经营方式:井田制 劳作方式:集体劳动 手工业:青铜铸造 社会性质:奴隶社会 早期国家特征:血缘色彩较为浓厚,神权和王权相结合,未形成高度集权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
1.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促进农业发展 2.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提高战斗力,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 3.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打击奴贵势力 4.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5.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孔子与老子
孔子
核心观念“仁”
教育
“有教无类”
创立私学 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诗》《书》《礼》 《易》《春秋》《论语》 为儒家经典
政治
“以德为政”
孔子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 礼乐制度,同时承认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老子
“道”
唯物论
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政治: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 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百家争鸣
儒家
孟子,荀子
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主张“人性恶”,隆礼重法
法家
韩非
主张“依法治国,中央集权”
墨家
墨子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阴阳家
邹衍
“相生相胜”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社会状况
吸取秦朝教训
“黄老思想”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强本弱末
兵皆罢归家
减轻赋税,徭役,刑罚
西汉的强盛
汉武帝“推恩令”
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措施: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回中央 盐铁官营,均输平准,重农抑商
思想措施:董仲舒——尊崇儒术(正统思想,文化主流)
边疆问题
开拓疆域
河西走廊设四郡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军政机构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东汉的兴衰
背景: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 赋税徭役沉重,社会动荡不安
王莽篡汉,建新(公元9年)
刘秀建立东汉(25年)
“光武中兴”
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政 军阀割据,农民起义频发——东汉名存实亡
两汉文化
史学
《汉书》
《史记》
科技与医学
《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
《九章算数》
蔡伦造纸术
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秦的统一
背景:战果中后期,统一逐渐成为当时人们共识
客观原因:1.战乱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2.经济发展需要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 3.兼并中的局部统一,多元一体,华夏认同加强
主观原因:1.地理位置优越 2.历代秦王励精图治 3.商鞅变法 4.远交近攻的策略
秦统一的原因
秦制
中央集权制度(中央)
君主专制
皇帝制度
皇权至上,独尊,世袭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地方)
设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
秦朝的暴政
“焚书坑儒”
刑罚严苛
征发繁重,百姓不堪重负
表现:穷奢极欲,大兴土木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大泽乡起义”
项羽,刘邦起义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各国统治者处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秦统一的意义: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要,也是客观需要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