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文学的性质
文学概论第一章思维导图。超详细,可以直接拿来背的版本,干货满满,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参考使用!
编辑于2024-02-05 17:40:16第一章,文学的性质
第一节,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为回答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政治经济关系以及理解文学性质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据唯物史观的观点,文学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受经济基础社会存在的制约。 同时也对他们起能动作用。
同时文学艺术不同于其他上层建筑,用恩格斯的观点来说是属于“观念上层建筑”,这表明文学既具有一般意识形态共通性,也有自身特殊性。
具体来说,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依据于地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的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实践性。
一,文学的认识性。
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他通过创造艺术形象,以不同于科学和逻辑的方式反映生活。
(一)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
毛泽东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阐明了文艺家深入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巴尔扎克把文学作品看作映现一个民族生活和思想的镜子。
马克思称赞道: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他们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
中国诗经中《风》《雅》《颂》生动再现周代不同阶层的生活内容和情感体验。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人们认识中国古代社会晚期的一部百科全书
(二)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鲁迅的《阿Q正传》矛盾的《子夜》高尔基的《母亲》都展现宽广的社会生活画面展现了他们对所处社会的深入感受
有的作家虽然没形成科学世界观,但能真诚面对现实,表现出一定的进步意识,作家对社会现实采取客观态度和批判精神,可以克服自身世界观和社会立场局限反映出社会历史的真实面貌和发展趋势
如巴尔扎克是一位“保皇派”,但在作品中对资产阶级必然战胜封建贵族的趋势有清醒的认识,恩格斯评价道“这一切我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之一”
(三)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整体掌握
文学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属于马克思所说的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往往能超越一般意识形态反映生活过于抽象曲折的局限,对社会生活进行真切丰富完整的反映。
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把俄国社会关系社会性质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表现了与贵族对立的俄国农民思想和情绪
要求文学要发挥社会意识形态作用,不能回避社会重要矛盾冲突,但这并不是要求文学成为社会重大题材的是形态宣言,也不是要求文学把社会关系一切方面都展示出来,而是要求文学以独特的艺术形象描绘出社会生活的整体关系与形状帮助人们来认识社会历史的真实面貌
二、文学的倾向性
文学的倾向性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的社会生活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他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宗教等倾向。
(一)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
和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作家有的阶级立场,思想感情和价值取向,二是社会所包含的政治思想内容
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属性,恩格斯明确肯定了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现代的那些写出优秀小说的俄国人和挪威人全是有倾向的作家”
卡尔·李卜克内西也认为“从历史和美学的观点来看,“无倾向性的”“真正的”艺术是一种神话。……在最理想的美学体系中要求为社会利益和人民利益服务的倾向,被看作是艺术的神圣职责”
但丁神曲的伟大在于表现了中世纪政教合一的统治下被压迫阶级新人性的复苏,莎士比亚戏剧的部首价值在于表现了觉醒后的资产阶级人文精神的尽情绽放。
在阶级社会,中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很大程度表现为阶级性。作为意识形态组成部分的文学会反映不同社会中的不同阶级利益思想和愿望。这是由社会的阶级关系和作家自身的阶级属性决定的。
鲁迅指出,“文学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文学家虽自以为自由,自以为抄了阶级,而无意识的也终受本阶级的阶级意识所支配。那些创作并非别阶级的文化罢了。”
毛泽东也指出“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更多的表现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
文学创作要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好生活的期待,就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广大人民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关心群众疾苦。体察人民愿望,把握群众需求,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创造。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需求,提升他们的文化艺术修养和思想道德境界。
(二)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文学有政治和思想倾向性,但不能因此变成时代政治的概念化宣传工具。应该以符合艺术规律的形式体现出来,应该建立在文学真实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指出,“文学作品应该更“莎士比亚化”而不能“席勒式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莎士比亚戏剧的人文主义倾向不是以图示化和概念化的方式呈现的。而是他对人性的深刻体察和把握,对历史状况的真实感受和认识融合在一起的。
恩格斯指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指出来。作者不必把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方法硬塞给读者。”“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喜乐而忘掉莎士比亚。”
文学的真实性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家既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进行主观臆造,也不能对社会生活进行自然主义式的照抄。只有把倾向性,真实性统一起来,才能创造出成功的文学作品。
三、文学的实践性
文学既是对人类社会实践的反应,又能通过其特殊方式对人类社会实践产生能动影响,文学的实践性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通过影响读者心灵而能动地作用于其社会实践行为的特性。
(一)文学对政治实践的影响
文学与政治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因此相对于经济基础的作用而言,文学对政治实践的影响更为直接。
诗经很早就被视为考察政治得失的镜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诗300篇成为表达政治情绪,施行政治教化的重要手段,期末的讽刺小说,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后来的革命文学,抗战文学。新时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都对当时社会政治发展有所影响。
在西方文学史上法国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对当时资产阶级法律的残暴和不公正展开了激烈的批判。
不过文学的这种政治实践性并不意味着作家需要在作品中直接发表政治主张。文学是要通过独创的人物形象及其他艺术形象去含蓄的体现其政治实践性。
(二)文学对经济社会变革的影响。
文学是在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生活之中发展起来的。
恩格斯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另一方面文学以及以经济和社会发展以能动影响,恩格斯在强调历史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同时。别反对将经济因素当做唯一的决定因素。
《汤姆叔叔的小屋》揭露南方农奴制度罪恶,坚定了美国政府和民众废除落后经济政治制度的决心。我国20年代的小说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等及时呼应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促进了中国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和进步。80年代初期涌现的“改革文学”如《乔厂长上任记》等,也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三)文学对人的精神和观念的影响。
文学的实践性有其特殊的实现途径和方式,不像其他意识形态那样明确规范性条文和观念来指导和约束人们,而通常借助审美化的文学形象和艺术手段,通过激励和提升人的精神来实现。
明末清初诗论家王夫之把文学的精神激励作用称为“兴”,并高度评价它的意义“能兴即为之豪杰,兴者,性之深乎气者也。”王夫之认为诗歌之“兴”可以培养豪杰以贤胜的人格。
在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方面,文学确实可以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鲁迅把文艺比作国民精神的“灯火”,“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第二节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
别林斯基认为,确定一部作品的美学优点的程度应该是批评的第一要务。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重视文学的审美属性。并且不忽视不同民族的美学精神传统。“中华美学精神”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
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一、文学的情感性
文学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一)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美不是某种客观自然之物 美只能存在于人类的具体审美活动中。是人在活动中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主要体现为情感评价。
勃兰兑斯认为任何事物都可以从三方面去看:实用的角度,科学的角度和美学的角度,由此形成对事物的三种态度评价。,其中审美价值和其他两种价值评价相比有三个特征。
第一,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关注的不是审美对象可供消费和利用的物质性和材料性。而是其外在的形式和表象。)
第二,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这里的概念指科学化公式化的东西。)而又能引起情感与认知的自由协调运动的过程。
第三,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和交流的内心情感体验。
审美感受可以跨越人际关系的障碍,实现自由传达交流,在社会群体产生共鸣,有广泛的社会性。
综上所述,情感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情感因素在文学具有主导性质。因此情感性是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主要特征。
苏珊·朗格指出:“艺术品是将情感呈现出来供人观赏的,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见的或者可听的形式。”
中国古代历来也重视文学审美中的情感因素。钟嵘《诗品序》这样描述“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词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这种种感觉寄到我的心灵不是诗歌,我该如何?展开来说它的意义不是成哥我该怎么抒发我的感情?)
文学活动中文学情感性的具体表现,形态多样,可以是向往美好事物,也可以是批判丑恶现象等等,表现形式不同,但都要发挥真实情感,不能无病呻吟。
(二)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虽然审美活动对应的主要是人类的情感领域,但实际上很多美的事物以艺术会涉及认知和道德,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下的创造活动,因此是直观与认识,情感与理性的相互统一。
宋代诗润家严羽认为文学与抽象书本知识理念无关,需要一种别才和别趣,这里的别裁和别去指的是具有审美性质特殊内容和趣味,但同时又不能完全离开知识和理性。不然不能达到理想境界。
二、文学的形象性
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创造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文学的情感性侧重于审美主体而言,而文学的形象性则偏重于审美对象来说。
(一)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
文学之所以美,重要一点在于它的形象可感性。文学作品艺术价值也主要凝结在作家创作的歌剧生气的文学形象之中。
黑格尔认为,感性关照的形式是艺术的特征,因为艺术是用感性形象化的方式把真实呈现于意识。(艺术想要反映现实生活,必须诉诸直观可感的形象)
高尔基强调,艺术的作品不是叙述,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实。
文学的这种形象特征,在与哲学,科学比较时体现的尤为鲜明。哲学主要用概念,科学主要用定理和公式抽象的反应事件。文学是用感性具体的艺术形象反映客观与主观世界。
歌德指出,诗指示出自然界的各种秘密,企图用形象来解决他们。鲁迅认为文学作品虽然不能像科学那样对视力进行细密分析,但能够将人生道理通过词句描写的形象直接让读者领会到。
(二)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
这一点可以从文学形象以各种日常形体人工图形(现实中我们能见到的模仿现实的图纸,图画模型什么的。)的比较中清晰的体现出来。文学的艺术形象包含着比日常模型图像所拥有的具体可感形象更丰富深刻的内涵。(鲜活生气和深厚意蕴)
生活中的真实形象是文学形象的鲜活素材。但不同的是文学形象是作家心灵创造产物。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精神活动结晶。其中可以投入作家本人的艺术气味,情感态度,人格精神和社会理想等。
克利斯朵夫这个形象。折射着作家罗曼·罗兰本人永不言败的人生信念。陶渊明诗中的东离之菊是隐逸诗人质朴率真性格和淡泊守志人生的传神写照。
三、文学的超越性
文学的超越性是指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优秀的文学。总是机遇或投射人们的社会理想,人生理想和审美理想。理想是面向未来的,是对某种当下现实处境的超越。)
(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超越。
人本来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但文学可以使人在审美的瞬间暂时超越自然规律束缚,达到心灵自由境界
第一,人在文学中能动的刻画自然并表达自身感受。张孝祥的《念奴桥·过洞庭》“著我扁舟一叶”“尽挹西江,细斟征北斗,万象为宾客。”体现了体现了作者胸怀坦荡,乐观豪爽的性格,以自然万象的主人自居的精神境界。
第二,人在文学中实现对自然状况的精神超越。通过想象使人能动的驾驭大自然。陆机的《文赋》“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是文学对自然能动的超越性生动写照。同时文学可以调动人的幻想,如杜甫的《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神奇秀丽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显示出超越自然现实关系的精神力量。
第三人在文学中同自然结为知己。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辛弃疾的《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作者能够自由的把人的感情移入自然对象。表明文学可以传达对自然亲如知己的体验,实现人在精神上对自然的能动超越。
(二)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超越(现实生活总会受到社会关系的支配,文学审美使人在想象中摆脱社会关系束缚。实现精神超越。)
如屈原在现实中被诽谤,痛苦悲怨,但《离骚》描绘出了“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洁人格形象,是最美丑不分的污浊世道的精神超越,巴金的《家》在精神上彻底否定告别旧家庭所代表的腐朽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
(三)对人自我的超越(文学审美是心灵的自由活动,审美主体的各种心灵要素相互结合,产生心灵的愉悦)
钟嵘评价阮籍的《咏怀》“永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
文学审美活动有利于文学陶冶道德情操,抒发人类美好理想丰富人们艺术,享受社会发展进步,人们对精神文化有了更高的需求文学将在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文学创作应该传递真善美抒发理想,引导道德,鼓舞人民前进,用***的话来说,应该“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第三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以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审美艺术,与其他种类的艺术区别是在于它是一种语言艺术
语言的媒介性质为文学艺术生成提供了物质基础,使文学呈现于有别于其他艺术的间接性,精神性,蕴藉性。
一、文学的间接性
又称为非直观性,是指文学不能像绘画,舞蹈,戏剧等其他艺术那样直接模拟呈现现实世界的物象,声音,行动等必须通过语言符号在头脑里展开想象和联想,从而间接的呈现
和其他艺术相比,语言的表现有明显的非直观性,人们在创作和接受中可以通过内在的感官感受这些形象形成相应的心理表象和情感体验
文学语言在表现形象上的间接性,使文学艺术形象具有较多的不确定性(比如就算读了王维《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但是没有亲眼见过大漠孤烟很难将诗中的描写想象的那么具体)
当然文学形象间接性也可以为读者插上纵情想象的翅膀,留下自由创造空间
二、文学的精神性
文学的精神性指文学具有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性恩格斯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这一特点给文学带来了其他艺术难以比拟的精神深刻性
黑格尔认为文学在部分损失了感性直观的同时,却更加接近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世界用语言这种最自由的表现手段将精神深刻和丰富呈现出来
文学的精神性充分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心理描写中,现实主义文学的精神不仅表现在刻画生活社会环境上,而且表现在可以把人物的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微妙性高度传神的展示出来。
三、文学的蕴藉性
是指文学具有在富有艺术意味的语言符号运用中含而不露地表达深长意味的特性。
中国古代文论创作很重视文学的蕴藉性,刘勰《文心雕龙》将文学这一特性称为“隐”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韵味无穷而含义丰富的蕴藉性。苏轼的《题西林壁》“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面写庐山,另一面是一成哲理。不跳出自身圈子是很难看清事物真相,还有一层实则是赞美和尚能跳出红尘之外,识破人生世界真面目。
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如何界定文学的性质?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哪些主要特征?
文学的审美属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什么特点?
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文学性质的理解。
开头语:
文学的性质是指文学本身具有的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及人文学科的内在特性。
文学是一种历史现象,人类对文学性质认识也一直在发展变化。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融合古今中外研究成果,从社会意识形态,审美和语言方面深刻揭示了文学基本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