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经典常谈》读书笔记
《经典常谈》读书笔记,包括总述及13篇拆解导读,由浅入深,了解基础知识,形成思维索引,包含初中生应知应会。
编辑于2024-02-21 10:15:17经典常谈
作品简介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作家名片
朱自清(1898一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
内容梗概
全书共13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艺术特色
①内容简洁精辟。不故作高深。②不仅有高度和深度,更有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③这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所以普及性和通俗性强。④语言流利畅达,来,常有引人入胜之处。如“他们铺张局势,滔滔不绝,真像背书似的;他们的话,像天花乱坠,有时夸饰,有时诡曲,不问是非,只图激动人主的心。”(《文第十三》)》
内容速读
〈说文解字〉第一
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进而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
秦以后: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又形成隶书;汉末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称作“汉隶”;魏晋之际,隶书变为“正书”;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正书简化形成“行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
〈周易〉第二
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为《逸易》。
〈尚书〉第三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制作。
〈诗经〉第四
春秋时通行赋诗;孔子时代,用《诗》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
三礼第五
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述之作。汉代的“记”很多,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
〈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三传为《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三传解释经文时,常常不顾上下文穿凿附会起来;三传之中,公羊穀(gǔ)梁均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参考群籍,详述史事。
四书第七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传是解释经的。《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能够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
〈战国策〉第八
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开始受到重用。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
〈史记〉〈汉书〉第九
司马迁早年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汉人称为《太史公书》。《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
《史记》以后,续作很多,但不是偏私,就是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传》。
诸子第十
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弱,礼崩乐坏,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些才智之士“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
辞赋第十一
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的一个人。《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所作。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赋篇》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来赋家的风气。《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东汉后班固作《两都赋》,张衡仿作《二京赋》,晋左思作《三都赋》。
诗第十二
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以备传习唱奏。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晋代诗逐渐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诗兴盛;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末流只知道典故对偶;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
文第十三
春秋时期列国交际频繁,外交言语关系国体和国家的利害更大,也称为“辞”;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孔子开了私人讲学之风,从此便有了私家著作;记事文也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汉武帝时期盛行辞赋;梁昭明太子在《文选》中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后出现佛典和义疏两种新文体;欧阳修和苏轼以后,古文成了正宗;宋代出现了“话本”;明清八股文盛行。
《说文解字》第一
一、概述
《说文解字》简介
作者:许慎
创作背景与目的
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二、内容结构
说文解字的部首系统
部首的分类与命名
部首的排列顺序与意义
汉字的解释与分析
字形分析: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
字义解释: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
汉字的音韵变化
说文解字的条目分类
按照部首排列的汉字
按照意义分类的汉字
三、主要观点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的起源:结绳记事、八卦等
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等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汉字反映古代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
汉字与古代哲学、伦理、艺术等领域的联系
汉字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许慎对汉字规范化的贡献
说文解字对后世汉字字形、字义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与价值
《说文解字》的研究方法
字形分析、字义考证、音韵研究等
后世对《说文解字》的注释与解读
《说文解字》的价值与影响
对汉字规范化、标准化的贡献
对后世语言学、文字学、文献学等领域的影响
在汉字教育、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
五、后世影响与应用
对后世字典编纂的影响
继承与发展《说文解字》的部首系统
借鉴《说文解字》的字形分析与字义解释方法
在现代汉字研究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作为汉字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说文解字》在现代汉字学、语言学研究中的价值
在文化传承与教育中的作用
《说文解字》作为汉字教育的重要教材
《说文解字》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周易第二
起源
商民用甲骨卜吉凶,然后便将卜的人、卜的日子、卜的问句等用刀笔刻在甲骨上,这便是卜辞。周朝用筮法辅助卜法,筮(shì)法里六十四卦,一卦有六画,每画叫作一爻。断定吉凶的辞,原叫作繇(zhòu)辞,“繇”是抽出来的意思。繇辞有属于卦的总体的,有属于各爻的;所以后来分称为卦辞和爻辞。这种卦爻(yáo)辞也是卜筮官的占筮纪录,卜筮官将卦爻辞按着卦爻的顺序编辑起来,便成了《周易》这部书。
发展
1.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家学说盛行,儒家受两派影响,对《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借着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这种新解释的内容,便是所谓《易传》。
2.《易传》中间较有系统的是彖辞和象辞。彖辞断定一卦的涵义——“彖”就是“断”的意思。象辞推演卦和爻的象,这个“象”字相当于现在所谓“观念”。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文言》解释乾坤两卦:《系辞》发挥宇宙观人生观,偶然也有分别解释卦爻的话。《系辞》是最重要的一部《易传》。
3.到了汉代,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来称为《逸易》。《说卦》推演卦象,说明某卦的观念象征着自然界和人世间的某些事物。《序卦》说明六十四卦排列先后的道理。《杂卦》比较各卦意义的同异之处。
地位
汉代,《周易》上升为儒家“六经”之首。
一、概述
《周易》简介
作者:相传为周文王所作,后经孔子等人整理注释
历史地位: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影响:对中国哲学、文化、历史、科学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易经与《周易》的关系
易经分为《连山》、《归藏》、《周易》三部,其中《周易》是现存于世的一部
二、内容结构
六十四卦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等八卦及其组合
每卦包括卦名、卦辞、爻辞等内容
十翼
孔子所作,包括彖辞、象辞等内容
对六十四卦进行解释和阐述
三、哲学思想
阴阳五行理论
阐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变化规律
对中国哲学产生深远影响
辩证思维
强调对立统一、变化无常的观点
对中国哲学、文化、艺术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四、应用与影响
占卜与决策
古代帝王、将领、士人常用《周易》进行占卜决策
现代社会中,《周易》也被广泛应用于商业、管理、人际交往等领域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周易》对中国文化、艺术、科技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研究现状与展望
《周易》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当前研究热点与未来趋势
《周易》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与价值
《尚书》第三
概括
《尚 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的文献汇编,它不仅记录了周朝以前的历史,还涵盖了政治制度、历史人物、君臣关系、天人合一、礼仪、德行、教化等多个方面。其中,《 水》、《 典》和《 家》等文献尤为重要,它们采用汉字书写,形式简洁而精练,展现了古代文化史上的“简练和古雅”风格。
《尚书》的内容和主题广泛,主要体现在对政治制度的记载上,如《尧舜禹汤典》和《九世家》中阐述的古代君主的责任、义务、官制等。此外,它还介绍了古代国家的地理位置、朝野百官的分布和职责,以及资治通鉴中的君臣关系等内容。
《尚书》对于文化和道德的重视也非常明显,体现在其对礼仪和德行的记载上。《大禹治水》讲述了禹治天下、治水的事迹,以及他处理各种矛盾的方式和方法,其中的很多原则和价值观都在传承和发扬着中国古代文化传统。
《尚书》的流传过程中经历了种种遭遇,特别是今“文”和“古文”之争。到了汉代,学者们将幸存下来的这些《书》统称为《尚书》。《尚书》的成书过程复杂,其书名含义也存在多种解释。
在叙述《尚书》时,作者采用了流畅且起伏的叙述方式,同时注重旁征博引,使叙述具有说服力。作者通过具体的事实和例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尚书》的内容和意义
治国理政安民之大事
治国理政和安民是国家和政府的重要职责。治国要依法治国,强调法治、公正和公平,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稳定。理政要注重公共参与和民主决策,推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发展,促进国家的繁荣和国民的福祉 。
安民是治国理政的重要目标之一,要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这可以通过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的法律法规和严格的执法手段来实现。同时还要加强公共安全管理,打击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 。
总的来说,治国理政安民的大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要注重以人为本、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公开透明等原则,不断改进和完善治理能力,为国家和人民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52课:制治未乱、第53课:以公灭私
第29课:惟敩学半、第28课:行之维艰
第46课:百姓疾苦
依道而行
"依道而行"是指天理大道,也是依良知而行,也是按照道路规则和道德标准去行动或做事。这个词汇通常用于强调遵守规则和道德,以及按照正确的方式去行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依道而行,尊重他人的权益,遵守法律法规,努力做一个守法、守规、守道、守德的人。
第35课:王道荡荡、第38课:言以道接、第65课:佑我后人
修德
修德是指通过自我培养和修身养性,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它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强调个人应该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来完善自己的品德和道德素养,以达到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的目标。修德是一种内在的修行过程,它涉及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和品德的反省和改进。通过修德,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环境的要求。
第34课::树德务兹、第48课:皇自敬德、第43课:以人为镜、第45课:君子无逸第47课:今日耽乐第51课:罔敢知于兹、第55课:心逸日休、第57课草上之风、第66课:从善如流、第60课:威仪不乱
心法
心法是指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或准则,用于引导人们进行思考和决策。它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绪、拓展思维空间,提升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心法各有不同,常见的有逻辑思维、系统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通过运用合适的心法,我们能更加高效地处理信息、辨析问题、制定计划和实施行动。
第31课:三千一心、第49课:慎终于始、第50课:克念作圣、第56课:凡人见圣、第61课:三后协心、第33课:无畏无敌、第67课:如有一介臣
第24课:朝夕纳诲、第26课:无启宠纳侮、第27课:无耻过作非第42课:命不于常
第39课:功亏一篑、第32课:为善日不足、第54课:功崇惟志、第58课:有容乃大
第36课:百度为贞、第40课:金縢之书、第44课:无疆惟休、第49课:慎终于始、第62课:彰善心法、第64课:虎尾春冰、第44课:无疆惟休
商书
说命
第24课:朝夕纳诲
第25课:有备无患
第26课:无启宠纳侮
第27课:无耻过作非
第28课:行之维艰
第29课:惟敩学半:
西伯戡黎
第30课:西伯戡黎
周书
泰誓
第31课:三千一心
第32课:为善日不足:
第33课:无畏无敌
第34课:树德务兹
洪范第六
第35课:王道荡荡
旅獒第七
第36课:百度为贞
第37课:玩物丧志
第38课:言以道接
第39课:功亏一篑
金縢第八
第40课:金縢之书
大诰第九
第41课:遗大投艰
康诰第十一
第42课:命不于常
酒诰第十二
第43课:以人为镜
召诰第十四
第44课:无疆惟休
无逸第十七
第45课:君子无逸
第46课:百姓疾苦
第47课:今日耽乐
第48课:皇自敬德
蔡仲之命第十九
第49课:慎终于始
多方第二十
第50课:克念作圣
立政第二十一
第51课:罔敢知于兹
周官第二十二
第52课:制治未乱
第53课:以公灭私
第54课:功崇惟志
第55课:心逸日休
君陈第二十三
第56课:凡人见圣
第57课草上之风
第58课:有容乃大
第59课:惟民生厚
顾命第二十四
第60课:威仪不乱
毕命第二十六
第61课:三后协心
第62课:彰善心法
第63课:闲之惟艰
君牙第二十七
第64课:虎尾春冰
第65课:佑我后人
泰誓第三十二
第66课:从善如流
第67课:如有一介臣
第68课:致敬同行的你
第69课:整理行囊
《诗经》第四
来源
献诗说
采诗说
删诗说
内容
风(160篇)
地方民歌
十五国风
雅(105篇)
正声雅乐
大雅、小雅
颂(40篇)
宗庙祭祀乐歌
反映主题
劳动与爱情
战争与徭役
压迫与反抗
风俗与婚姻
祭祖与宴会
表达方式
现实主义
价值
具有历史与民俗价值
诗经别名
《诗》
《诗三百》
影响
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表现手法
艺术上
赋
铺陈直叙
比
打比方
兴
起兴
句式上
四言为主
富于变化
章法上
重章叠句
反复咏叹
语言上
质朴优美
韵律和谐明快
地位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概括
《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被誉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了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部分包含160首诗,涵盖了周朝时期奴隶主阶级和平民阶级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如《关雎》、《桃夭》、《蒹葭》、《卫风》等,主要表达了爱情婚姻、宴乐活动、农耕牧渔等方面的主题。《颂》部分则收录了40篇诗歌,主要是颂扬周朝诸侯王的功德以及周朝的治世优越性。《雅》部分则是周朝宫廷歌曲的一部分,反映了周天子的统治思想和历史事件。《诗经》的艺术魅力独特,具有音乐性、口语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诗经》的产生时间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前11世纪至前6世纪),最初称为《诗》,后来因为版本中有311首诗,为了叙述方便,被称为“诗三百”,即《诗经》。《诗经》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祀与宴会等多个方面,可以说是周代社会生活的缩影。2
《诗经》的作者是佚名,大多数作品已经无法考证,但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会收集民间歌谣并交给太师谱曲演唱,供周天子参考。这些作品占据了《诗经》的大部分篇幅,尤其是十五国风的部分。
《诗经》的命名还与中国古代的儒学有关。汉武帝时期,儒学被定为官方学说,“五经”之一的《诗经》因此得名。它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还包括了对后世文化和政治发展的影响。
三礼第五
三礼指《仪礼》、《周礼》、《礼记》
1.礼的内涵
礼的三本即生命本源、家族本源、政教本源:天地君亲师;
儒家的礼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
包罗万象,是治乱的根本,叫礼治主义。
2.礼治的内涵
按照贵贱等级、长幼次序等定礼,建立社会秩序即政治制度。
3.礼的核心思想
信天:天子是天在地上的代表;
信地:农耕社会,地生万物;
信祖先:报本返始,根据亲疏定出差别待遇;
日常生活秩序与规矩:婚姻、宴会、居丧有程序;
人与人之间遵循道理,比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朋友互相敬爱人人都能做人;
总之包含政治制度、宗教意味、有生活艺术的风俗习惯
4.伪礼的产生
社会变,人的生活变,对象变,可礼不会自动随着变,所以就出现了“吃人”的礼
5.乐对礼的作用
乐是礼的一部分,附属礼,诗与礼乐分不开。
孔子教学生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战国以前与平民无关。
6.三礼的具体情况
(1)《仪礼》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多半是士的礼,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的混合物,这里的礼繁琐,不全是通乎人情。
(2)《周礼》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背景是战国时代。
(3)《礼记》
汉代流传到现在的有:《大戴记》相传作者戴德、共38篇;
《小戴记》相传作者戴圣、共49篇,后世所称的《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
(4)《礼古经》亡佚
(5)广义的《礼记》
“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所述的礼制有实施的,也有理想的。又叫做《礼记》:这《礼记》是一个广泛的名称。这些“记”包含着《礼古经》的一部分。
7.拓展
感恩礼
感恩礼,指的是对于他人帮助、付出的感恩之情的表示。感恩不仅是人类崇高的品德,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在中国人的传统教育中,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感恩一直是强调的重点。展示感恩的方式可以包括语言、礼物、请客等等。 感恩是一种习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和强化,只有通过不断的训练,这种责任和情感才可以从被动地表现为主动表达
尊敬礼
尊敬礼,就是尊重他人的礼仪。尊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看作是一种美德,是中国人民为人处事时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在生活中,许多家长会教育自己的孩子"尊重别人",这也是很多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中最基本的内容。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会通过礼节、称呼和语言等方式来表达对他人的尊敬。尊敬礼是一种双向的礼仪,需要进行相互尊重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慈善礼
就是以善行回报社会的礼仪。慈善意味着慷慨赠送,是一种对社会的回馈。在中国文化中,慈善被认为是一种慈爱的手段,它是通过个人或组织进行的慷慨赠与来回报社会、支持弱势群体、帮助需要的人。这种慈善精神其实可以从每一个人身上开始,从自己的家庭,到周围的邻居,到更广泛的群体。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向周围人们传递慈爱之谊,回馈所处的社会
1. 周礼:
周礼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礼制体系之一,包括宫廷礼、宗庙礼、军国礼、祭祀礼等多种礼制。周礼的核心思想是“天地之大德,其昭昭然也”,强调人类应该尊重天地、顺应天命,通过规范自己的行为来实现社会和谐、国家稳定和人类福祉。
2.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学: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学是中国古代礼制思想的重要发展阶段,包括儒家、墨家、道家等多种学派。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学强调“礼制治国”,认为通过制定一套严格的礼制规范,可以激励人们遵守道德规范、维护社会秩序。
3. 秦汉时期的礼制:
秦汉时期的礼制是中国古代礼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宫廷礼仪、宗庙礼仪、祭祀礼等内容。秦汉时期的礼制强调“天命观”,认为人应当尊重天命、顺应天命,通过规范自己的行为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春秋》三传第六
主题
主题
主题
《四书》第七
经典常谈四书
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四本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这四本书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四本书的主要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
一、《大学》
1. 整体思想
•《大学》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相互关系。
•强调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即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2. 主要内容
•《大学》分五章,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学习的方法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儒家的核心理念。
•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标。
3. 知名言论
•
“君子之人也,久而胜於己者也,而后可以有功于天下。”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二、《中庸》
1. 整体思想
•《中庸》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主张在各方面都要保持适度和平衡。
•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将其归结为“诚”字。
2. 主要内容
•《中庸》分为三十三章,强调了人的内心修养与道德修养的关系。
•论述了中庸之道的实现方法,如“不逾矩、知进退、知时务、参天地之道”。
3. 知名言论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心中无所求而外物自至。”
三、《论语》
1. 整体思想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以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为主,强调了儒家的重要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强调了礼仪、道德、忠诚等方面的重要性,提倡为人正直、诚实、宽厚。
2. 主要内容
•《论语》共分为20篇,以孔子的言行为主线,深入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论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际关系处理的方法,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 知名言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孟子》
1. 整体思想
•《孟子》是孟子的著作,以强调人性善恶和理想政治为主要内容。
•主张人性本善,但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2. 主要内容
•《孟子》分为七篇,论述了人性善恶、政治治理等方面的重要内容。
•强调了仁爱之心的重要性,提出了“仁政”的思想,认为国家应该以仁爱为基础来治理。
3. 知名言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君为臣隐,臣为君隐。”
结论
以上是对经典常谈四书主要知识点的全面探讨。《大学》强调了个人的修养与社会的治理的关系;《中庸》主张保持适度和平衡,将其归结为“诚”字;《论语》突出了儒家的重要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孟子》则着重论述了人性善恶和理想政治。这四本书都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与研究。通过对这些经典著作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儒家思想的精髓,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
《战国策》第八
经典常谈《战国策》内容概括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孟子所著的一部历史文献,记载了他对战国时期重要人物、事件、政策和思想的观点。孟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深刻而涉及广泛的视角,他的文章提出了在中国政治和历史发展中极具影响力的许多思想。
《战国策》提出的思想和政策有五个主要的方面。
首先,孟子强调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性,即政府应遵循普世的善良准则来管理国家,从而使人民高效生活,使国家的团结和平安。
其次,孟子认为政治体制必须更加灵活。他认为政府必须尊重人民,保护他们的权利,给予他们更多机会自由发展。
第三,孟子强调了个人责任,即政府应该允许人们自行行使公民权利,禁止任何形式的暴政或压迫。
第四,他强调国家的强大不仅需要军事上的力量,更需要和平的外交手段,必须建立过多的战略伙伴关系,以免被别国侵略。
最后,孟子认为,只有自己管理自己才能让人民摆脱贫穷,开发他们的潜力。
因此,政府必须有效管理经济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实现国家宏伟的抱负。
以上就是《战国策》提出的五个主要思想和政策。
主题
孟子深刻洞察到政治体制应当和国家社会息息相关,不但要求政府掌控经济资源,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社会的发展,追求秩序的统一,力求社会的平稳。
此外,孟子还强调了崇尚和谐、反对暴力等重要理念,在古代中国文化发展中标志着一个新时期,对当今社会仍有着深远影响。
总之,《战国策》是古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其内容呈现出深刻的时代观照,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领域,为后世政治思想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角度
以上就是关于《战国策》的重要思想和政策的总结,它的思想仍深入人心,至今仍然在启发和指导我们的政治和思想发展。
影响
孟子的这套理论自当时以来便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推崇,其大部分思想和政策仍然在今天的政治理论中得到记载、广泛应用并受到广泛认可。
孟子的思想在指导着历史、文化和政治之路,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子的思想精髓之一便是“以德治国”,这也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引领中国文化复兴的脉络。
《史记》《汉书》第九
史记的思维导图
作者
司马迁是史记的作者之一
司马迁是汉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的生平和学术造诣对史记产生了深远影响
写作背景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的写作背景是秦汉之际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
史记的写作背景是对历史记载和文化传承的需求
书籍简介
史记是一部由纪传体历史和文章组成的巨著
史记以纪录历史事件和传记名人为主要内容
史记以深入的分析和精彩的文笔闻名于世
书籍分类
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二十四史》之一
史记被分类为纪传体通史和文集
史记的划分与其他古代历史书籍有所区别
内容分析
史记包括了从上古时代到汉代的历史内容
史记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史记内容丰富多样,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
学术评价
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巅峰之作
史记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备受肯定
史记对于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
影响力
史记被广泛传播和引用,深入人心
史记成为后世历史著作的重要参考
史记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
版本
史记在历史上有多个版本和版本差异
史记的不同版本在内容和结构上略有不同
不同版本的史记对于研究和阅读的影响有所差异
附录
史记的附录部分包括了编年表、人名表等内容
附录部分对于史记的详细资料和索引提供了帮助
附录部分丰富了读者对史记的理解和研究
索引
史记的索引部分对书中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和归类
索引帮助读者快速找到所需的信息和章节
索引使史记的阅读和研究更加便捷和高效
汉书
一、概述
《汉书》简介
作者:班固
创作背景与目的
历史地位与影响
纪传体断代史的特点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
断代为史,记述西汉历史
二、内容结构
本纪
记载西汉历代帝王事迹
高祖本纪、武帝本纪等
表
年表、世表等
概括历史事件与人物关系
志
记述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等
食货志、地理志等
传
记载重要人物事迹
萧何传、韩信传等
三、历史价值
保存了大量西汉历史资料
为后世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文学成就
人物刻画生动传神
叙事简洁明了,条理清晰
语言质朴自然,富有表现力
五、研究现状与展望
《汉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当前研究热点与未来趋势
《汉书》在历史学与文学领域的影响
主题
诸子第十
产生背景
春秋战国,政治经济制度都起了根本变化
士的产生
百家争鸣
儒家
孔子
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
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
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
给封建制度找了一个理论的根据
孟子
人性是善的
“仁政”、“王政”
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制度都是为民设的,君也是为民设的
从功利主义出发,给一切文化和制度找到了理论的根据
反对功利,重视功利
注重圣王的道德,却注重圣王的威权
荀子
墨家(墨家是有团体组织的,他们的首领叫作“巨子”(墨子大约就是第一任“巨子”))
墨翟
“非攻”主义
虽以帮人打仗为生,却反对侵略的打仗;他们只帮被侵略的弱小国家做防卫的工作
“兼爱”主义
天下人都该视人如己,互相帮助,不但利他,而且利己。
主张“节葬”、“短丧”、“节用”、“非乐”
道家(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
杨朱
“为我”(“全生保真,不以物累形”——避世)
老子
宇宙间事物的变化,都遵循一定的公律(“常”)
排除一切制度,顺应自然,无为而为,不治而治(无不为,无不治)(““道””)
一物所以生的原理叫作“德”
庄子
凡天下之物都无不好,凡天下的意见,都无不对
无所谓物我,无所谓是非
一个共通的态度,就是托古立言,假托古圣贤之言以自重
孔子托于文王、周公
墨子托于禹
孟子托于尧、舜
老、庄托于传说中尧、舜以前的人物
名家(出于讼师)
郑国邓析(春秋末年著名的讼师)
分析语言文字的意义,利用来作种种不同甚至相反的解释
梁相惠施(法律行家)/惠施派
同异都是相对的“合异论”
公孙龙/公孙龙派
不重个体而重根本/概念有独立分离的存在“离坚白"
法家(出于“法术之士”以政治为职业的专家/尊君权、禁私学、重富豪)
韩非子
势、术、法三者都是“帝王之具”
势的表现是赏罚,赏罚严,才可以推行法和术
君主能够兼用法、术、势,就可以一驭万,以静制动,无为而治
从实际政治出来,切于实用
阴阳家
齐人驺衍
研究“阴阳消息”,创为“五德终始”说
五行是五种天然势力,所谓“德”。每一德,各有盛衰的循环
木胜土,金胜木,火胜金,水胜火,土胜水,这样“终始”不息
讲仁义名分,却是受儒家的影响
思想统一
秦相吕不韦编《吕氏春秋》想化零为整,集合众长,统一思想
秦始皇统一天下,李斯烧书,禁天下藏
汉武帝淮南王刘安编《淮南子》也想来统一思想
董仲舒向武帝建议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新秩序形成,思想统一成为趋势
要创立政治上、社会上各种新制度,也得参考旧的
辞赋第十一
主题
主题
主题
主题
诗第十二
汉代
汉代乐府
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
教李延年作协律都尉,负责整理那些歌辞和谱子,以备传习唱奏。
协律
北宋太原郭茂倩收集汉乐府以下历代合乐的和不合乐的歌谣,以及模拟之作,成为一书,题作《乐府诗集》
汉乐府的声调和当时称为“雅乐”的三百篇不同,所采取的是新调子
“楚声”
屈原的辞可为楚声的代表
楚声的句调比较雅乐参差得多
新声
新声出于西域和北狄的军歌。
新声的更比楚声参差得多
汉乐府以叙事为主
社会故事和风俗最多
历史及游仙的故事也占一部分
男女相思和离别之作
五言诗
代表
《古诗十九首》
时代:实在都是汉末的作品
作者:并非一人之作,也非一时之作,但都模拟言情的乐府
内容:多是相思离别,以及人生无常、当及时行乐(也有对于邪臣当道、贤人放逐、朋友富贵相忘、知音难得等事的慨叹)
评价:自然达意,委婉尽情,合于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
苏武、李陵诗
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
用乐府旧题,改作新词
开始有了工拙的评论
魏代的阮籍(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第一个用全力作五言诗的人)
作了《咏怀诗》八十多首
没有用心琢句;但语既浑括,譬喻又多,旨趣更往往难详
增加了五言诗文人化的程度
成立了抒情的五言诗
晋代(诗渐渐排偶化、典故化))
玄言诗
孙绰、许询
只是融化老、庄的文句,抽象说理
千篇一律,没有“我”
田园诗
陶渊明(隐逸诗人之宗)
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
不妨说理,但须有理趣
只求明白诚恳,不排不典
散文化
山水诗
谢灵运(是老、庄的信徒,也是佛的信徒)
用排偶,用典故,却能创造新鲜的句子
第一个用全力雕琢字句的人
开了后世诗人着意描写的路子
齐梁
宫体诗
齐武帝永明年间 “声律说”大盛
更着重句中的“和”
力求谐调,远于语言的自然
讲究用典,一面讲究声律,不免侧重技巧的毛病
梁
新变,专咏艳情
七言乐府
汉、魏文士仿作乐府,已经有七言的,但只零星偶见,后来舞曲里常有七言之作
宋代,鲍照有《行路难》十八首,人生的感慨颇多,和舞曲描写声容的不一样
梁以来七言的发展,却还跟着舞曲的路子,是宫体的谐调
唐代
古体近体
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近体的七言诗
代表人物:沈佺期、宋之问
奠定了律诗的体制(沈、宋的成就只在声律上)
不是谐调的诗,称为古体(古体的七言诗)
代表人物:陈子昂、李白
二人五言古体,模拟阮籍的《咏怀》,但是失败了
李白更撇开了排偶和谐调,作他的七言乐府
藉着乐府旧题来抒写自己生活的
评价:自然而不觉费力,并且暗示着超远的境界(新标准)
代表人物:杜甫
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
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
给诗创造了新语言
古体的七言诗到他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到他手里变了格调
代表人物:韩愈
将诗进一步散文化,而又造奇喻,押险韵,铺张描写,像汉赋似的
长庆体
代表人物:元稹、白居易
继承杜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
晚唐
绮丽一派:李商隐、杜牧
影响宋初的诗
粗豪一派:出于元、白,作诗如说话,嬉笑怒骂,兼而有之,又时时杂用俗语
僻涩一派:思深语精,别出蹊径
影响了宋一代的诗
宋代
宋初专学李商隐,王禹偁独学杜甫,欧阳修、梅尧臣接着发现了韩愈,起始了宋诗的散文化
宋诗散文化,到苏轼而极(将禅理大量的放进诗里,开了一个新境界)
黄庭坚第一个有意的讲究诗的技巧的人(“江西诗派”)
南宋的三大诗家(杨万里、陆游)
历代诗各有胜场,也各有短处,只要知道新、变,便是进步
文第十三
主题
主题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