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北京的春节
这是一个关于第1课:北京的春节的思维导图,本文描写了老北京过年时的习俗,写出了这一地区人们过节时欢快、祥和、和喜庆的气氛,反映了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及喜爱。
这是一个关于第2课: 腊八粥的思维导图,本文通过写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以及一家人吃完腊八粥的情景,表现了八儿家其乐融融、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体现了百姓对生活和家的热爱。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写出了腊八节的节日习俗,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这是一个关于《掌控关系》第1部分的思维导图,在《掌控关系》中,他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理论,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稻草人》读书笔记
《童年》读书笔记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春晓》思维导图
亡羊补牢
一张思维导图帮您读懂唐诗《咏鹅》!
现场展示课(肖玮绘制)
学议导练展 教学模式
l北京的春节
第1段
开篇点名春节开始的时间。 引出谚语,写出了天气的寒冷,与年味的“热”形成了对比。
“农业产品展览会”是指腊八粥里的食材种类很多,多的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第2段
介绍介绍老北京泡腊八蒜的习俗,并从色、味两方面夸赞腊八蒜“色如翡翠”“色味双美”两个词突出腊八蒜的色鲜味美。
第3段
描绘了老北京离过年时街道上的忙碌与热闹景象。
第4段
写孩子准备过年时要做的三件事
第1件事是买杂玩意儿。
第2件事是买爆竹。
第3件事是买玩意儿。
第5段
首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由对孩子们的描写过渡到对大人的描写。以简洁的语言写大人们储备年货,既说明了大。人们在春节前夕准备些什么,又暗示出大人忙碌的目的是要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第6段
写过小年时,人们放鞭炮、拜灶王爷、吃糖等的各类活动彩排一词写出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对于春节重大以及过小年时的热闹,此处也预示着春节将更加隆重。
第7段
过了小年后,人们要忙着大扫除和购买了年货。“必须” “都”等说明人们为过春节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第8段
首句为中心句。这几句话充分展现了老北京春节传统习俗,渗透着浓郁的民俗文化的韵味是点睛之笔。这里赋予热闹的春节以丰富的内涵。
第9段
一个“闹”,一个“静”,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10段
这里写人们比赛不是为了争名次,只是为了在观众面前表演,从侧面烘托出中华民族淳朴、善良热爱生活的优秀品质。
第11段
写铺户大多在正月初六开张,但工作并不忙。
第12段
一个“又”字,表现了作者在文章结构、内容统筹的匠心独运。同时,这一句也是本段的中心句,起总领下文的作用。
第13段
写元宵节时街上的热闹场景。“有的……有的……有的……”的排比句式写出了正月十五的花灯数量,种类繁多,景象非常壮观。
写元宵节除了赏灯,还要吃元宵,并且元宵节带给人们的总体感受—美好快乐。
第14段
第一句承上启下。“残灯”指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指庙会的最后一天,这里只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纸上。最后一句再次写出北京春节的热闹,表达了作者对已逝去的旧年的怀念。
主题思想
本文描写了老北京过年时的习俗,写出了这一地区人们过节时欢快、祥和、和喜庆的气氛,反映了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及喜爱。
自然段概括
第一部分(1—7自然段): 写北京的春节在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又介绍了从腊八到除夕之前人们的忙碌及习俗。
第二部分(八自然段): 写除夕的热闹景象。
第三部分(9~11自然段): 写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前这段时间人的一些活动。
第四部分(12—13自然段): 通过描写各形各色的灯和吃元宵,突出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说明这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第五部分(14自然段): 写春节结束,大家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