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心理学 (1)
师范生教育心理学课后名词解释汇总第一部分,教学环境是学生所接触到的主要社会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绪论,细菌的生理,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细菌的耐药性细菌的感染和免疫等,其他细菌,病毒总论,真菌总论 其他菌属,其他病毒,主要病原性真菌,着重在下一导图中。
包括生理学 绪论 细胞的基本功能 血液 血液循环 呼吸 的内容。机体正常功能活动规律 动植物人体 细胞分子,器官系统,整体。
师范教育心理学课后名词解释汇总第二部分 (考过的用红色标注),介绍详细,知识全面,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概述
教育环境
教学环境是学生所接触到的主要社会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教育过程
教学过程是指在学校教育情境中,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如教学目标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事迹,以及教学环境的设置等 ),组织教学活动(如教授、讨论、练习以及实验等),进行教学管理(组织教学、维持纪律、动机激发等),设计师生互助环节(如信息呈现、课堂提问、课后辅导答疑等),从而引导学生主动理解思考,探索发现与建构,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形成新的态度,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媒体
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载体。 教学媒体是用于传递旨在改变学习者心理与行为的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沟通教学信息和学习信息的工具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青春期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尽管儿童在各个阶段都可能出现对成人逆反心理,但初中生表现得更加突出。 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初中生对家长教师等成人表现出过度的对抗情绪和反抗行为
“理想自我”
“理想自我”是指个体期望自己将要达到的自我状态,是较为完美的自我,引导着个体发展的方向。 “现实自我”是个体现在已经达到的自我状态。
“假想的观众”
“假想的观众”就是初中生经常感觉到周围的人对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观察,自己每天都好像生活在舞台上一样,受到别人的欣赏或批评。 他们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应对这些假象的观众
与“假想观众”相对应的是“独特的自我”,他们认为别人之所以会关注自己,是因为自己与众不同。他们经常认为自己的一些行为感受是独一无二的,常常夸大自己的独特性。
自我同一性
所谓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连串的感觉。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学习
从广义上来讲,学习既包括动物的学习,也包括人类的学习。 狭义上的学习专指人类的学习,它是个体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有意义的学习
有意义的学习指以符号为代表的新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建立了实质性的、非人为性的联系
机械学习指当前的学习没有与已有知识结构间建立某种有意义的联系
经典性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是由条件刺激引起反应的过程,写成公式是 S→R
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首先做某种操作反应,然后得到强化的过程,写成公式是R→S
负强化
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指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的某种新的反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
顿悟说
所谓动物就是对问题情境的突然理解
认知地图
托尔曼认为有机体习得的是关于周围环境、目标位置以及达到目标的手段和途径的知识,也就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而不是习得简单、机械的运动反应
先行组织者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只为了避免学生机械地学习或记忆新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要先向学生介绍一些与新知识适当相关、概括性较强、包摄性较广、清晰性及稳定性较强的引导资料,来帮助学生确立意义学习的心向,这些引导线资料即为先行组织者
第四章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引导和维持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内在历程或内部动力
学习需要
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和学习一项,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信念等。
内部动机
由学习者内在需要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为内部动机,例如学生求知欲、学习兴趣、信念、理想、好胜心荣誉感等等,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积极学习活动
外部动机
外部动机是指学习者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学习动机,例如父母的鼓励、教师的表扬、竞争的奖励等等,都可能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外在条件
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力
成就归因
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之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或推测的过程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第五章 知识的学习
知识
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知识是“对事物属性和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或者更具体的说,“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联系的反应,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
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 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分和辨别事物
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是有关“怎么做”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概念形成
所谓概念形成是指从大量的具体例证出发,在儿童实际经验的概念的肯定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
概念同化
概念同化是指在课堂学习的条件下,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生获得概念的方式
例规法
先向学生重现某个概念的重力和返利,然后要求他们总结归纳出概念的本质特征和定义
规例法
先给学生呈现一个定义,接着呈现几个正例和反例,分析这些例子是如何代表这一定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