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根据新教材编写,结合新大纲,将所涉及知识点儿完整细化出来。即可做学习笔记,亦可作复习大纲用。
编辑于2024-02-28 09:44:13必修二
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5.1 硫及其化合物
5.1.1 硫和二氧化硫
5.1.1.1 硫
1、硫的存在
游离态:俗称—硫磺 主要存在于火山喷口附近或地壳的岩层里
2、硫的物理性质
黄色固体,难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
3、化学性质
5.1.1.2 二氧化硫
1、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易溶于水,一体积水溶解40体积二氧化硫(1:40)
2、化学性质
(1)酸性氧化物
(2)氧化性
(3)还原性
(4)漂白性
3、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硫
5.1.1.3、三氧化硫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5.1.2 硫酸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① 与金属单质反应
② 非金属单质反应
③ 与还原性化合物反应
3、吸水性与脱水性
吸水性
脱水性
4、检验碳与硫酸反应后产生的气体
5.1.3 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5.1.4 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1.自然界中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转化
2.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不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之间的转化
3.通过非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不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之间的转化
4.具体的硫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5.2 氮及其化合物
5.2.1 氮气与氮气的固定
5.2.1.1 氮的结构
1、原子结构
2、元素存在
3.氮气的分子结构
4、常见的含氮微粒
5.2.1.2 氮气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占空气体积 78%
2、化学性质
3.实验室制备氮气
收集方法:只能用排水法(密度与空气接近,不能用排空气法)
5.2.1.3氮气固定
5.2.2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氮氧化物的种类
1、一氧化氮的性质
2、二氧化氮的性质
3、氮氧化物的来源和危害
4、氮氧化物的预防和吸收
5、氮氧化物溶于水的计算
6、实验室制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5.2.3 氨和铵盐
5.2.3.1 氨
1、氨分子的结构式和电子式
2、氨的物理性质
(1)色味态: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的小 (3)溶解性:极易溶于水,1∶700,难溶于四氯化碳 (4)物理特性:易液化(沸点-33.5℃)
3、氨的化学性质
1、碱性气体
2、氨的还原性
3、氨气的用途
4、氨气的喷泉实验
5.3.1.2 氨水
1、氨水的物理性质
2、氨水的组成
3、氨水的化学性质
5.3.1.3 铵盐
1、热不稳定性
2、铵盐和碱反应
3、铵盐的检验
(1)步骤:取样,加碱,加热,加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2)现象: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4、实验室制取氨气
5.2.4 硝酸
1、物理性质
(1)色味态:纯硝酸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2)密度:比水的大,密度越大,浓度越越大,常见浓硝酸浓度为68%~70% (3)溶解性:以任意比和水互溶 (4)挥发性:易挥发,浓度为95%以上的硝酸称为发烟硝酸
2、化学性质
1、不稳定性
2、与金属单质反应
3、与碳反应
4、硝酸与还原性化合物反应
5、几种物质和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的反应
6、浓硝酸的保存
3、金属与硝酸反应的计算
(3)常用解题方法
5.2.5 酸雨及防治
5.3 无机非金属材料
5.3.1 硅酸盐材料
二氧化硅:正四面体
物理性质:大多硬度高、熔点高、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大多化学性质稳定、耐腐蚀
最简单的硅酸盐材料—硅酸钠
俗名:泡花碱、水玻璃
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易溶于水
化学性质:
5.3.1.1 陶瓷
5.3.1.2 玻璃
5.3.1.3 水泥
5.3.2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5.3.2.1 硅和二氧化硅
5.3.2.2 新型陶瓷
5.3.2.3 碳纳米材料
5.4 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
1、除杂原则
①*不增(尽量少引入新杂质);*不减(不损耗样品) *易分(容易分离——生成完全不溶物) *复原(除去各种过量杂质,还原到目标产物) 注意:除杂试剂要适当过量;设计所加试剂的先后顺序!
②除杂方法
2、过滤注意事项
向过滤器中倾倒液体时,必须使用玻璃棒引流;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边缘低漏斗边;过滤器中的液体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嘴靠玻璃棒;玻璃棒靠三层滤纸边;漏斗末端靠烧杯
3、蒸发操作
① 加入的液体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 ② 蒸发过程中要用玻棒不断搅拌(以防止溶液因局部过热而造成液滴飞溅)。 ③ 加热至有较多量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滤液蒸干。 ④ 热的蒸发皿不可直接放在实验桌上,要垫上石棉网。
5.5 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6.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6.1.1 化学反应与热能
6.1.1.1 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本质判据
(1)能量角度
①放热反应:反应物的能量总和>生成物的能量总和
②吸热反应:反应物的能量总和<生成物的能量总和
(2)键能角度
①放热反应: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
②吸热反应: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
2、条件判据
(1)需要持续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一般是吸热反应
(2)反应开始需要加热,停热后仍能继续进行,一般是放热反应
3、现象判据
(1)反应体系的温度变化
①体系的温度升高:放热反应
②体系的温度降低:吸热反应
(2)密闭体系的压强变化
①体系的压强增大:放热反应
②体系的压强减小:吸热反应
(3)液体的挥发程度
①液体的挥发程度增大:放热反应
②液体的挥发程度减小:吸热反应
(4)催化剂的红热程度
①停热后催化剂继续红热:放热反应
②停热后催化剂不再红热:吸热反应
4、经验判据
(1)放热反应
(2)吸热反应
5、注意事项
(1)反应的热效应与反应条件无必然关系
①在高温下才能进行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
②在常温下进行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
③使用催化剂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
(2)反应的热效应与反应是化合还是分解无必然关系
①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
②分解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
6、根据键能计算反应热
(1)断键:E吸=反应物的键能和
(2)成键:E放=生成物的键能和
(3)Q吸=E吸-E放=反应物的键能和-生成物的键能和
(4)Q放=E放-E吸=生成物的键能和-反应物的键能和
6.1.1.2 反应过程中热量大小的比较
1、燃烧过程中热量大小的比较
(1)物质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多
(2)物质在O2中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比在空气中的少(光能多)
(3)物质完全燃烧生成固态产物时放出的热量最多
(4)气态的物质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最多
2、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与能量的关系
(1)金属性越强,越容易失电子,吸收的能量越少
(2)非金属性越强,越容易得电子,释放的能量越多
(3)非金属单质与H2化合时生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放出的能量越多
3、根据稳定性判断能量高低
(1)微粒稳定性的判断
①能量角度:微粒所含的能量越低越稳定
②键能角度:微粒所含的化学键键能越大越稳定
(2)生成稳定性强的物质,放热多
6.1.1.3能源的开发利用
1、常规能源
(1)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
(2)亟待解决问题
①短期内不可再生,储量有限
②煤和石油产品燃烧排放粉尘、SO2、NOx、CO等大气污染物
(3)解决方法:节能和寻找新能源
①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改进锅炉的炉型和燃料空气比、清理炉灰
②提高能源利用率:使用节能灯、改进电动机的材料和结构,发电厂、钢铁厂余热与城市供热联产
2、新能源
(1)特点:资源丰富、可以再生、对环境无污染
(2)类型: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和氢能等
6.1.2 化学反应与电能
6.1.2.1 火力发电
火力发电的原理:首先通过化石燃料燃烧,使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加热水使之汽化为蒸汽以推动蒸汽轮机,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
6.1.2.2 原电池的原理
1.能量转化:化学能能转化为电能
2.反应要求
①前提要求:自发反应
②本质要求:氧化还原反应
③能量要求:放热反应
3.装置的构成条件
(1)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①负极:一般是较活泼的金属材料
②正极:比负极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
(2)有电解质(酸、碱、盐)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
(3)闭合回路:两个电极用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
4.电极反应
(1)负极:还原剂发生价升高的氧化反应
(2)正极:氧化剂发生价降低的还原反应
(3)电池
①本质反应:还原剂和氧化剂的反应
②一般规律:电解质溶液和负极材料的反应
5.三个方向
6.盐桥式原电池
(1)盐桥作用
①导电:盐桥中离子的定向迁移构成了电流通路;
②平衡电荷:使由它连接的两溶液保持电中性;
③隔离:使相互反应的物质不接触。
(2)离子迁移方向:阳离子→正极;阴离子→负极
6.1.2.3 影响原电池电极极性的因素
1.影响因素
(1)金属的活动性:一般是活泼金属为负极
(2)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及氧化性等因素
2.判断方法
(1)能够和电解质溶液反应的电极为负极
(2)容易和电解质溶液反应的电极为负极
①Mg‖稀硫酸‖Al形成的原电池,Mg是负极
②Mg‖氢氧化钠溶液‖Al形成的原电池,Al是负极
③Fe‖稀硝酸‖Cu形成的原电池,Fe是负极
④Fe‖浓硝酸‖Cu形成的原电池,Cu是负极
3.根据电极材料判断正负极
(1)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形成的电池,金属单质为负极
(2)金属单质和化合物形成的电池,金属单质为负极
(3)电极材料相同的原电池,还原剂为负极
4.根据反应现象判断正负极
(1)质量减小的是负极,质量增加的是正极
(2)有气泡产生的电极是正极
6.1.2.4 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1.加快氧化还原反应速率
(1)原理:电池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极进行,减小离子运动时相互的干扰,使反应速率增大
(2)实例
①实验室用Zn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可滴入几滴硫酸铜溶液,形成原电池,加快速率
②一般不纯的金属比纯金属腐蚀速率快
2.比较金属的活泼性:一般负极活泼
3.设计原电池
(1)分析原电池反应,判断正负极和电解质溶液
(2)盐桥式原电池:相互反应的电极和溶液通过盐桥隔离开
4.判断金属腐蚀的快慢
(1)原电池腐蚀>化学腐蚀>有防护的腐蚀
(2)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活泼性差别越大,腐蚀速率越快
(3)对于同一金属:离子浓度大>离子浓度小>非电解质溶液
6.1.2.5 化学电源
1.化学电源的分类
2.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步骤
3.典型溶液中的原电池
(1)书写规则
①电池反应:负极和电解质溶液反应
②负极反应:参与反应金属失电子变成金属阳离子
③正极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变成金属或低价阳离子
(2)Zn‖稀硫酸‖Cu
(3)Ag‖硝酸银溶液‖Fe
(4)C‖氯化铁溶液‖Cu
4.根据电池反应写电极反应式:用溶液中的离子补充电荷
(1)Mg‖氢氧化钠溶液‖Al
(2)锌锰酸性干电池(Zn、MnO2、NH4Cl、C)
(3)锌锰碱性干电池(Zn‖KOH溶液‖MnO2)
(4)银-锌电池(Zn‖KOH溶液‖Ag2O)
(5)铅蓄电池(Pb‖硫酸溶液‖PbO2)
5.燃料电池
(1)概念:将燃料(如H2)和氧化剂(如O2)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电化学反应装置。
(2)特点:清洁、安全、高效
(3)燃料电池的正负极
①可燃物(还原剂,如氢气):作负极
②助燃物(氧化剂,如氧气):作正极
(4)氢氧燃料电池
6.2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
6.2.1 化学反应的速率
6.2.1.1 化学反应速率
1.概念: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
2.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
(2)适用范围
①表示气体物质或溶液中可溶性物质的速率
②不表示固体或纯液体物质的速率
(3)说明
①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不表示即时速率
②化学反应速率只有正值,没有负值
③固体或纯液体也有反应速率,只不过不能用该方法表示
④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浓度逐渐减小,反应速率越来越慢
⑤在同一化学反应里,用不同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数值可能不同,但意义相同。
4.利用关系式计算
(1)应用前提:同一化学反应
(2)常用关系:速率比=化学计量数比=物质的量浓度变化比=物质的量变化比
5.大小比较
(1)比较前提:同一反应,同一物质,同一单位
(2)换算方法:各物质的速率除以相应的化学计量数,数大的速率快
6.2.1.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
(1)内容:反应物本身的性质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决定因素。
(2)规律:反应物的化学性质越活泼,化学反应速率越快;反之,化学反应速率越慢。
(3)实例:表面积相同的镁片和铁片分别与同浓度的盐酸反应时,前者反应速率更快。
2.外因
(1)基本规律:条件越高,速率越快
①温度: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②压强:气体反应的压强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③浓度: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④催化剂:有催化剂,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⑤接触面积:反应物的颗粒越小,接触面积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⑥原电池:形成原电池,可以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2)特殊情况
①固体和纯液体的浓度为定值,量变化对速率无影响
②压强变化对非气体反应速率无影响
③催化剂:显著的改变(加快或减慢)正逆反应速率
④恒容容器通无关气体,压强增大,浓度不变,速率不变
⑤恒压容器通无关气体,体积变大,浓度减小,速率减慢
⑥催化反应:若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减慢,其可能的原因是催化剂失活
3.全程速率-时间图像
(1)OB段反应速率变化的可能原因为:
①反应放热,使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②反应生成催化剂,反应速率加快
(2)BC段反应速率变化的可能原因为:反应物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慢
4.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方法:控制变量法
(2)溶液反应:加水调节溶液的总体积不变,以保证某种成分的浓度不变
(3)实例:探究Y溶液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6.2.2 化学反应的限度
6.2.2.1 可逆反应
1.可逆反应的判断:反应形式相反,反应条件相同
2.可逆反应的特点
(1)同步性:正逆反应同时进行
(2)等同性:反应条件完全相同
(3)共存性
①反应不可能进行到底,即反应体系中反应物与生成物共存
②各组分的浓度都大于零
3.证明某反应为可逆反应
(1)检验出某种生成物
(2)检验量少的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6.2.2.2 化学平衡状态
1.建立:2A(g)+B(g)⇌2C(g)
(1)反应开始时(只加入A和B)
①反应物浓度最大,生成物浓度为最小
②v(正)>v(逆)
(2)反应过程中
①反应物浓度逐渐减小,生成物浓度逐渐增大
②v(正)逐渐减小,v(逆)逐渐增大
(3)一定时间后
①反应物浓度不变,生成物浓度不变
②v(正)=v(逆)>0
2.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一种表面静止的状态。
3.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4.反应限度:给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程度。
5.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6.2.2.3 化学平衡状态标志
1.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
(1)本质标志:v正=v逆
①同一组分的生成速率和消耗速率相等
②不同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2)宏观标志:某些量开始变化,后来不变
①某组分的质量、物质的量、浓度、颜色不再变化
②反应物的转化率不再变化
(3)限度标志:可逆反应所能达到的最大程度
①反应物的转化率最大,百分含量最小
②生成物的产率最大,百分含量最大
(4)特殊情形
①绝热容器:容器的温度不变时,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②可逆电池:电流或电压等于零时,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2. 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常用公式
(1)混合气体的密度:
(2)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3)气体状态方程:PV=nRT
3.几种特殊反应的平衡依据
(1)量比不变型
①反应物或生成物量的比不变,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②反应物和生成物量的比不变,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2)量相等型
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相等,不一定达平衡状态
②反应物和反应物的量相等,不一定达平衡状态
③量不变≠量相等≠量或量的比等于某一具体的数
(3)等体反应型:3A(g)⇌2B(g)+C(g)
①恒温恒压:混合气体的体积不变,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②恒温恒容: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4)固液参与型:2A(g)⇌2B(g)+C(s)
①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一定达到平衡状态(恒T、V)
②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变,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5)固液分解型:2A(s)2B(g)+C(g)
①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一定达到平衡状态(恒T、V)
②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变,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③某种气体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不变,不一定达到平衡状
6.2.2.4 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1.计算模式——“三段式”
(1)确定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起始加入量。
(2)确定反应过程的变化量。
(3)确定平衡量。
(4)依据题干中的条件,建立等量关系进行计算。
2.常用计算公式
(1)反应物的转化率:
(2)某组分的百分含量:
①常见量:体积分数、物质的量分数
②关系式:体积分数=物质的量分数
(3)气体状态方程:PV=nRT
6.2.3 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1.目的
(1)促进有利反应
①提高反应速率
②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即原料利用率
(2)控制有害反应
①降低反应速率
②控制副反应的发生
③减少甚至消除有害物质的产生
2.措施
(1)改变化学反应速率:通过以及等
①改变反应体系的温度、物质的浓度、气体的压强、固体的表面积
②合理使用催化剂
(2)改变可逆反应进行的限度
①改变可逆反应体系的温度、物质的浓度、气体的压强
②考虑控制反应条件的成本和实际可能性
3.燃料的燃烧
(1)燃料燃烧的条件
①燃料与空气或氧气接触,且空气要适当过量
②温度达到燃料的着火点
(2)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的措施
①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如粉碎、气化等)
②通入适当过量的空气或氧气
③炉膛材料选用导热性差的物质
④烟道废气中的热量回收利用
4.合成氨反应条件的控制
(1)合成氨反应条件和氨的产率关系
①低温时,氨的产率高
②高压时,氨的产率高
(2)合成氨反应条件的选择
6.3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6.4 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
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
7.1 认识有机化合物
7.1.1 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7.1.2 烷烃
7.1.2.1 烷烃的结构
1.甲烷的组成和结构
2.烷烃的结构和分类
3.链状烷烃的结构
(2)结构特点
(3)通式:CnH2n+2
(4)命名
①碳原子数1~10
②碳原子数10以上:以汉字数字代表
(5)几种链状烷烃的结构简式
(6)表示方法
分子式
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子,可反映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
最简式(实验式)
表示物质组成的各元素原子最简整数比的式子
电子式
用小黑点等记号代替电子,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成键情况的式子
结构式
表示分子中原子的结合或排列顺序的式子,但不表示空间构型
结构简式
将结构式中碳碳单键、碳氢键等短线省略后得到的式子
键线式
将结构式中碳、氢元素符号省略,只表示分子中键的连接情况,每个拐点或终点均表示一个碳原子
球棍模型
小球表示原子,短棍表示价键,用于表示分子的空间结构
比例模型
用不同体积的小球表示不同大小的原子,表示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大小和结合顺序
4.同系物
(1)判断依据
①结构:相似(同一类有机物、官能团种类和个数相同)
②组成:相差1个或多个CH2,相对分子质量相差14n
(2)根据分子式判断同系物
①符合通式CnH2n+2的含不同碳原子的有机物一定互为同系物
②符合其他通式的含不同碳原子的有机物不一定互为同系物
5. 同分异构体
(1)同分异构现象: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不同结构的现象
(2)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
(3)常见烷烃的同分异构体
①丁烷的同分异构体
②戊烷的同分异构体
7.1.2.2 烷烃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1)稳定性:通常情况下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不反应
(2)可燃性: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①甲烷:
②丙烷:
(3)高温分解:用于石油化工和天然气化工生产
3.甲烷的取代反应
(1)实验现象
①无光照时,混合气体颜色不变;
②光照时,混合气体颜色逐渐变浅,集气瓶壁出现油状液滴,集气瓶内液面上升;
③饱和NaCl溶液中有白色晶体析出
(2)反应特点:分步进行,每一步都是可逆反应
(3)反应方程式
(4)产物种类:每一步的取代产物都有,最多的是HCl
(5)计算关系
(6)四种氯代甲烷的比较
【特别提醒】
(1)气态烷烃为可可燃性气体,点燃之前必须检验其纯度,以防爆炸。
(2)准确理解烷烃与卤素单质反应的条件
7.1.2.3 烃的一元取代物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判断
1.原则:分子有几种等效氢原子,其一元取代物就有几种
2.方法
(1)同一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等效
(2)同一碳原子上所连甲基上的氢原子等效
(3)对称位置上的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等效
3.注意原子间的连接顺序
(1)—CH3:只能连1个基团,必须连在两端
(2)—CH2—:连2个基团,必须连在中间
(3):连3个基团,必须连在中间
(4):连4个基团,必须连在中间
4.烷烃基
(1)概念:烷烃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取代后剩余的原子团
(2)通式:—CnH2n+1
(3)常见的烷烃基的种类
7.2 乙烯与有机高分子材料
7.2.1 乙烯
7.2.1.1 氧化反应
7.2.1.2 加成反应
①概念:有机物分子中的不饱和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7.2.1.3 聚合反应
① 概念
③ 组成
7.2.1.4 碳碳双键加聚反应的类型
(1)单烯烃型单体:“断开双键,键分两端,添上括号,右下写n”
(2)二烯烃型单体:“单变双,双变单,破两头,移中间,添上括号,右下写n”
(3)多单烯烃型单体:“双键打开,中间相连,添上括号,右下写n”
(4)单烯烃型和二烯烃型单体:“双键打开,中间相连,单键变双键,添上括号,右下写n”
7.2.1.5 由高聚物推断单体
(1)若主链上碳原子间全部以单键结合,则每隔2个碳原子切开,“单键变双键”即得单体。
(2)若主链上碳原子间含碳碳双键,则以碳碳双键为中心每隔4个碳原子切开,“单键变双键,双键变单键”即得单体。
7.2.2 烃
1.概念:只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又叫碳氢化合物
2.分类
3.最简单的烃
【特别提醒】
(1)链状的饱和烃的通式为C nH2n+2。
(2)理解苯环中的化学键
7.2.3 有机高分子材料
1.分类
(1)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棉花、羊毛、天然橡胶
(2)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黏合剂、涂料等
7.2.3.1 塑料
(1)主要成分:合成树脂,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
(2)添加剂:
①增塑剂:提高塑料的塑性
②防老剂:防止塑料老化
③增强材料:增强塑料的强度
④着色剂:使塑料呈现各种颜色
(3)性能:强度高、密度小、耐腐蚀、易加工等
7.2.3.2 橡胶
(1)天然橡胶
①主要成分:聚异戊二烯
②结构:线型结构
③性能:弹性好,强度和韧性差
(2)合成橡胶
①异戊橡胶:
单体是
②丁苯橡胶:
单体是
③顺丁橡胶:
单体是CH2=CH-CH=CH2
④氯丁橡胶:
单体是
(3)特种橡胶
①硫化橡胶:网状结构,强度、弹性、韧性、化学稳定性好
②氟橡胶:耐热,耐酸、碱腐蚀
③硅橡胶:耐高温和严寒
7.2.3.3 纤维
(1)天然纤维
①纤维素类:棉花、麻
②蛋白质类:羊毛、蚕丝
(2)化学纤维
【特别提醒】
(1)塑料老化一般是指塑料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2)聚乙烯塑料常用于制造食品包装材料。
(3)再生纤维和合成纤维的区别
7.3 乙醇与乙酸
7.3.1 乙醇
乙醇
1.物理性质
(1)俗名:酒精
(2)色味态: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
(3)密度:比水的小
(4)沸点:低,易挥发
(5)溶解性: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2.分子结构
3.烃的衍生物
(1)概念: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2)母体化合物
7.3.1.1 乙醇与钠反应
(1)反应:
(2)反应类型:置换反应,非取代反应
(3)现象:钠沉入试管底部,缓慢反应,冒气泡,钠在酒精中上下移动
7.3.1.2 氧化反应
(1)可燃性
①反应:
②现象:产生淡蓝色火焰
(2)催化氧化
①过程
②醇能发生催化氧化的条件: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有氢原子
③总反应:
(3)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
,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褪去
,②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由橙红色变成灰绿色
6.乙醇的用途
(1)用作燃料
(2)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和溶剂
(3)医用酒精: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溶液
【特别提醒】羟基和氢氧根离子的区别
7.3.2 乙酸
乙酸
1.物理性质
2.分子结构
7.3.2.1 酸性
(1)弱酸性
(2)氧化反应:
7.3.2.2 酯化反应
①反应:
②断键原理:酸脱去羟基,醇脱去氢原子
③反应本质:是一种取代反应
④反应特点:是一种可逆反应
7.3.2.3 酯
(1)物理性质:低级酯具有一定的挥发性,有芳香气味,难溶于水
(2)用途:用作饮料、糖果、化妆品中的香料和有机溶剂
三、酯化反应实验
1.装置及现象
2.注意事项
(1)加热的目的是加快反应速率;使生成的乙酸乙酯及时蒸出,从而提高乙酸的转化率
(2)加热前,大试管中常加入几片碎瓷片,目的是防暴沸
(3)导气管末端恰好和液面接触,目的是防倒吸
(4)反应混合物的配制: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冷却后再加乙酸
(5)酯的分离:通常用分液漏斗进行分液,将酯和饱和碳酸钠溶液分离
3.几种试剂的作用
(1)浓硫酸
①作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
②作吸水剂: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
(2)饱和碳酸钠溶液
①溶解乙醇
②反应乙酸
③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液体分层
【特别提醒】
(1)冰醋酸是固体醋酸,属于纯净物。
(2)羧基和羟基的性质比较
(3)乙醇、水、碳酸、乙酸中羟基上氢原子的活泼性比较
7.3.3 官能团与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官能团:决定有机化合物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2.按官能团对有机物分类
【特别提醒】
(1)官能团呈电中性,离子不属于官能团
(2)苯基、烷烃基都不是官能团,只是取代基
(3)官能团反应的定量规律
①能与金属钠反应的有机物含有-OH或-COOH
②能与NaHCO3和Na2CO3反应生成CO2的有机物一定含有-COOH,
7.4 基本营养物质
7.4.1 糖类
1.基本营养物质
2.俗名:碳水化合物,大多数糖可用通式(C)n(H2O)m表示
(1)糖的分子式不一定都符合(C)n(H2O)m,如脱氧核糖C5H10O4
(2)符合(C)n(H2O)m的有机物不一定是糖,如CH3COOH
3.常见糖的分子式及相互关系
4.葡萄糖的分子结构
5.葡萄糖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1)葡萄糖与新制的Cu(OH)2的反应
①实验过程
实验原理
②实验现象: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后试管内出现砖红色沉淀。
③实验结论:在加热条件下,葡萄糖可以把新制的氢氧化铜还原为Cu2O。
(2)葡萄糖与银氨溶液的反应——银镜反应
①实验过程
②实验现象:在试管内壁上附着一层光亮的银镜。
③实验结论:银氨溶液与葡萄糖反应生成了银。
实验原理
②
6.糖的水解反应
(1)单糖:不水解
(2)二糖
①蔗糖
②麦芽糖
(3)多糖
①淀粉
②纤维素
(4)淀粉水解程度的检验
①没有水解:在中和液中加入新制的Cu(OH)2悬浊液加热煮沸,无砖红色沉淀产生
②完全水解:在水解液中加入碘水,不变蓝
③部分水解:分别向中和液和水解液中加入新制的Cu(OH)2悬浊液、碘水,产生砖红色沉淀、溶液变蓝
7.淀粉
(1)特征反应:淀粉溶液遇I2变蓝色
(2)在人体内的变化
(3)淀粉溶液的特殊性质
8.糖类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制酒精反应:
【特别提醒】
(1)单糖为不能水解的糖,而不是最简单的糖。
(2)各类糖类之间的转化关系
7.4.2 蛋白质
1.组成特点
(1)物质类别:结构复杂的天然有机高分子
(2)组成元素:碳、氢、氧、氮、硫等
2.α-氨基酸的结构
(1)结构特点:
①官能团:氨基(—NH2)和羧基(-COOH)
②特点:氨基和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2)常见的氨基酸
①甘氨酸:H2N-CH2-COOH
②苯丙氨酸:
3.氨基酸的化学性质
(1)两性:既与酸反应,又与碱反应
①与酸反应:
②与碱反应:
(2)脱水成肽:酸脱羟基,氨基脱氢形成酰胺基,即肽键
(3)羧基与醇发生酯化反应
4.蛋白质
(1)溶解性
①水溶性蛋白质:如鸡蛋清
②难溶性蛋白质:如毛、丝
(2)水解反应:最终转化为氨基酸
①条件:酸、碱或酶催化
②反应
③断键原理:C—N键断裂,C上加羟基,N上加氢
(3)蛋白质的变性和盐析
(4)特征反应
(5)用途
5.蛋白质、多肽、α-氨基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特别提醒】两性有机物
7.4.3 油脂
1.分类
2.物理性质
3.结构
(1)概念:高级脂肪酸与甘油通过酯化反应得到的酯。
①甘油
②常见的高级脂肪酸
(2)结构通式
①单甘油脂:R、R′、R′′相同
②混甘油脂:R、R′、R′′不完全相同
③天然油脂都是混甘油脂,都属于混合物
④油脂相对分子质量较大,但不是高分子化合物
4.化学性质
(1)多数油脂兼顾烯烃和酯的性质
(2)油脂在人体内的变化
5.油脂和酯的区别和联系
6.油脂和矿物油的比较
【特别提醒】区别植物油和矿物油的误区
区别植物油和矿物油一般不能用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因为植物油中含有碳碳双键,能够使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而矿物油中一般含芳香烃,能够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矿物油中的裂化汽油中含有碳碳双键,也能够使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7.5 搭建球棍模型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结构特点
7.6 乙醇乙酸的主要性质
第八章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8.1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8.1.1 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1.金属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态
(1)游离态:少数金属,如金、铂
(2)化合态:绝大多数金属
2.金属冶炼的原理和实质
(1)原理:采用加热、通电或使用还原剂等措施将金属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
(2)实质:用还原剂使化合态的金属得到电子变为金属单质
3.金属冶炼的三个步骤及目的
4.冶炼方法
(1)根据金属活泼性选择冶炼方法
(2)电解法
①电解熔融的氯化钠:
②电解熔融的氯化镁:
③电解熔融的氧化铝:
(3)热还原法
①工业上炼铁:
②工业上炼钨:
③铝热法炼铬:
④工业上炼铜:
⑤工业上炼钛:
(4)热分解法
①工业上炼汞:
②工业上炼银:
(5)湿法炼铜:
5.铝热反应实验
(1)实验装置
①镁的作用:燃烧放出的热量引燃铝热反应(引燃剂)
②氯酸钾作用:对镁的燃烧起助燃作用(助燃剂)
(2)注意事项
①镁带要打磨干净表面的氧化膜,否则难以点燃;氧化铁粉末与铝粉要选择干燥的;铝粉要用没有被氧化的,否则反应难以进行。
②氧化铁粉末与铝粉两者要混合均匀,以保证氧化铁与铝都完全反应。
③内层滤纸要用水润湿,以防止纸漏斗燃烧。
④蒸发皿中的细沙要适量,既要防止蒸发皿炸裂,又要防止熔融的液体溅出伤人。
6.合理开发和利用金属资源
(1)提高金属矿物的利用率
(2)开发环保高效的金属冶炼方法
(3)防止金属腐蚀
(4)加强金属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
(5)使用其他材料代替金属材料
8.1.2 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水水资源的利用类型
(1)海水水资源的利用
(2)海水蒸馏原理及装置
①蒸馏烧瓶规格的选择:液体体积占烧瓶容积的1/3
②冷却水的进出口:下进上出,采用逆流原理冷却效果好
③蒸馏过程:开始时,先通冷凝水,再加热;结束时,先停热,再停通冷凝水
④防暴沸方法:预先加入沸石或碎瓷片
⑤忘记加沸石:先停热,再冷却,后补加
2.海水化学资源的利用
(1)制氯化钠及生产烧碱、纯碱、钠、氯气、盐酸等
(2)制取镁、钾、溴及其他产品
(3)从海水中获取化学物质的方法
(4)海水提溴流程
①流程
②主要过程及反应原理
(5)海水提镁流程
【特别提醒】制氯化镁晶体的基本操作: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称量
(6)海带提碘
①流程
② 反应原理:
③灼烧所用的仪器
④萃取和分液操作
3.海水能源资源的利用
(1)从海水中提取铀和重水作核能的原料
(2)开发潮汐能、波浪能等新型能源
8.2.3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
1.煤的组成与综合利用
(1)煤的组成
(2)煤的综合应用
2.天然气的综合利用
3.石油的综合利用
(1)组成:多种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利用方法
【特别提醒】
(1)煤的干馏、气化、液化以及石油的裂化、裂解和重整都是化学变化,只有石油的分馏属于物理变化。
(2)煤、石油及其加工产品都是混合物。
(3)从产品角度认识裂化和裂解的区别
4.化学“六气”的主要成分
8.2 化学品的合理使用
8.2.1 化肥、农药的合理施用
1.化学品的分类
2.合理使用化肥
(1)根据化肥本身的性质进行科学施用
(2)过量施用化肥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化,产生水华等污染现象
(3)不合理施用化肥会影响土壤的酸碱性和土壤结构
3.合理使用农药
(1)农药种类
(2)农药发展的方向:高效、低毒、低残留
(3)不合理施用农药的危害
①会造成土壤和作物农药残留超标
②会造成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
【特别提醒】不同化肥混合施用时可能会造成肥效的降低,如草木灰不能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
8.2.2 合理用药
1.药物分类
2.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方式
(1)改变机体细胞周围的物理及化学环境
(2)药物分子和机体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基团相结合
3.阿司匹林
(1)合成反应
(2)化学名称:乙酰水杨酸
(3)功效:解热镇痛
(4)不良反应
①在人体内产生的水杨酸会刺激胃肠粘膜
②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胃痛、头疼、眩晕、恶心等症状
4.合理使用药物
(1)遵循原则:安全、有效、经济和适当
(2)防止滥用药物
①长期服用安眠药或镇静剂
②滥用抗生素
③运动员服用兴奋剂
(3)拒绝毒品
【特别提醒】胃溃疡患者服用抗酸药的选择
8.2.3 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
8.2.3.1 着色剂、增味剂
着色剂 改善食品色泽 天然色素如红曲红等;合成色素如柠檬黄等
增味剂 增加食品鲜味 味精(谷氨酸钠)
8.2.3.2 膨松剂、凝固剂
膨松剂 使食品膨松或酥脆 碳酸氢铵、碳酸氢钠
凝固剂 改善食品形态 盐卤、葡萄糖酸-δ-内酯
8.2.3.3 防腐剂、抗氧化剂
防腐剂 防止食品腐败变质 苯甲酸及其钠盐、山梨酸及其钾盐
抗氧化剂 防止食品因氧化而变质 抗坏血酸(维生素C)
8.2.3.4 营养强化剂
营养强化剂 补充必要的营养成分 碘酸钾、维生素、碳酸钙、硫酸亚铁、硫酸锌
使用原则
8.3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8.3.1 化学与环境保护
1.环境问题
2.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
(1)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SO2、NO2、CO、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2)污水处理
(3)固体废弃物的处理
(4)次生污染物的形成
3.常见环境污染问题
4.常见工业尾气的主要成分及处理方法
8.3.2 绿色化学
1.绿色化学的核心和最高目标
(1)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2)最高目标:原子利用率为100%,即反应物中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
(3)原子利用率100%的化学反应:化合反应、加成反应和加聚反应
2.绿色化学核心理念
3.绿色化学的研究对象
(1)设计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危害小的反应起始物,淘汰有毒的反应起始物。
(2)选择最佳的反应条件,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节能和零排放。
(3)研究最佳的转换反应和良性试剂。
(4)设计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更安全的目标化合物
4.绿色化学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5.原子经济性
6.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遵循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