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生物免疫调节思维导图
高中生物 上海新课标 选修一稳态与调节,包含免疫系统、 特异性免疫、 三大功能、免疫功能异常引发疾病等。
编辑于2024-03-01 06:28:06免疫调节
免疫系统
免疫器官
骨髓
1.各类免疫细胞的发源地 2.B淋巴细胞分化、发育、成熟
胸腺
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成熟
中枢免疫器官
淋巴结
T淋巴细胞定居、增殖、应答
脾脏
B淋巴细胞定居、增殖、应答
1.制造新的血细胞 2.清除衰老的血细胞
扁桃体(可摘除)
1.各类免疫细胞定居、增殖、应答 2.抵御经空气传播的病原微生物感染
外周免疫器官
免疫组织
完整的皮肤与黏膜
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 在皮肤/黏膜受损时起不了作用。
阻挡病原体入侵
分泌多种杀菌、抑菌物质 e.g.汗腺—酸性分泌物 皮脂腺—不饱和脂肪酸 胃黏膜—胃酸|正常菌群—拮抗/抑制
免疫细胞 (白细胞)
来源——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
分类
吞噬细胞- 产生细胞因子
和溶菌酶等杀菌物质构成免疫的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高度分化不增殖
巨噬细胞
1.吞噬(活化-伪足移动-吞噬泡-融合水解-释放碎片) 2.抗原处理、呈递
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吞噬、早期免疫应答
嗜酸性粒细胞
寄生虫
嗜碱性粒细胞(少)
肥大细胞(多、广)
产生组胺(过敏反应)
树突状细胞
1.吞噬 2.抗原呈递(最强)
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初始T
记忆T-淋巴循环
细胞毒性T(Tc)
双重信号:Th释放的细胞因子+抗原
辅助T(Th)
分泌细胞因子 1.增强吞噬细胞吞噬作用 2.促进抗体(浆细胞)产生 3.促进T淋巴细胞分化
B淋巴细胞
初始B
双重信号:(呈递后)Th释放的细胞因子+抗原
浆细胞(不增殖、唯一无法识别抗原)——抗体—>抗体-抗原复合物(IC)
记忆B细胞
浆细胞+新的记忆B
产生抗体、细胞因子
有特异性(只识别一种抗原-由受体决定) ——暂不增殖细胞
特异性免疫,针对特定抗原,是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 (获得性免疫)
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非特异性免疫
*抗原呈递细胞(APC):B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溶酶体:溶菌酶—抗原肽|蛋白质水解酶(蛋白酶+肽酶)
核糖体:MHC基因表达
高尔基体、线粒体等:加工暴露
抗原肽-MHC分子复合体
免疫活性物质——蛋白质 (由免疫细胞/其他细胞产生)
溶菌酶
水解肽聚糖-细菌细胞壁
细胞因子
经“异己”刺激后发出的信号分子,促进免疫细胞增殖分化 e.g.干扰素、白介素
抗体
受抗原刺激后由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所分泌的一类免疫球蛋白 主要分布于体液中
淋巴循环、血液循环 (体液免疫)
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对象可为普通衰老的细胞)——直接接触,发生免疫应答 e.g.Tc裂解靶细胞
体液免疫——间接接触,通过体液中的免疫活性物质,发生免疫应答 e.g.B淋巴细胞释放抗体
过程:1.抗原—APC—Th—B淋巴细胞 2.抗原—B淋巴细胞
疫苗
灭活疫苗:病毒的尸体——多次接种
减毒活疫苗:有一定病毒活性
打入病原体
重组蛋白疫苗:蛋白不变,但核酸改变
病毒载体疫苗:抗原基因构建在表达载体上—非人体细胞—诱导表达—打入抗原蛋白
打入核酸
核酸疫苗:DNA/mRNA
三大功能
免疫防御——外来病原体
免疫监视——识别、清除突变的恶性细胞(癌变)
免疫自稳——清除自身衰老/损伤的细胞
免疫功能异常引发疾病
*炎症
红肿:免疫活性物质释放、毛细血管舒张-通透性增大-内容物外渗
发热: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快
修复:血液-凝血块-血痂
过敏反应——遇到同种抗原刺激引起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细胞损伤
特性:1.遗传性+个体差异 2.速度快,一般不损伤组织细胞
自身免疫病——对自身正常组织/器官发生免疫反应 原因:环境改变、基因突变
E.g.类风湿性关节炎
免疫缺陷病——1.先天性:遗传因素/免疫系统发育不全 2.获得性:感染/自体病变
HIV(人体免疫功能缺陷综合征)-AIDS
靶细胞:被感染的细胞
细胞膜通透性增大而裂解死亡
抗原
大多为蛋白质,少数多糖脂类(大分子)
异物性,除衰老、癌变细胞
特异性——(人类)MHC分子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病毒)抗原决定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