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万古江河》思维导图——第四章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编辑于2024-03-01 16:34:35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第四章 东亚的中国(2世纪-10世纪)
总述
中国晋身为东亚的中国
在此阶段
四邻民族内徙与外来文化的影响,改变了古代中国的面貌,也使中国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多彩
这一连串的变动,让中国式的衣食住行有了新样,就此奠定后世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一、秦汉帝国的崩解
秦汉帝国的灭亡,不仅是一个庞大政治体的分裂,也是中国古代秩序的结束
中国文化圈
秦汉
扩展到中国本部主要地区
中国本部疆域在这一时代界定
东汉
演变为三国,又因外族入侵,南北长期分治
隋唐
建立新秩序
中国文化经历崩解与重新整合,形成东亚各族群共同参与的中华文化圈
秦汉秩序的衰亡
秦汉帝国内部各区域的地方主义
中国政府结构,自从秦朝彻底实施郡县制度以来,较之罗马治下,中国各区域并没有强大的政治独立性
军事
并无军人专政现象出现
宗教
佛教兴起,但儒家并未陨灭,同时又兴起本土宗教-道教
民族
“五胡乱华”是秦汉秩序崩解之后的后果而不是前因
经济方面
借全国性道路整合为整体网络,加强了文化秩序的内向聚合
文化秩序
并未因东汉帝国分裂而出现根本性改变,经过三百多年的蜕变后,再度整合成为隋唐文化秩序
综上所述
秦汉建立的中国文化秩序,并未随东汉覆灭而消亡。三国两晋与南北朝三百多年,正是重整这一普世秩序的过程。隋唐秩序是秦汉秩序的延续,也是秦汉秩序的扩大。秦汉秩序的若干成分,在这一重整过程中,有相当程度的增减、转变与调适,却不是彻底的改变。
二、中国与周边民族
秦汉秩序的崩解,引发东亚各种族群的大幅改变
北方
秦汉帝国与匈奴游牧帝国角力数百年
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
北匈奴
解散,其中一部分辗转迁移,历时数百年,进入欧洲
经过中亚,引发中亚族群的重组
匈奴不断吸收当地民族成分,到达欧洲时,已不再是离开中国北方草原时的匈奴
南匈奴
逐渐移入中国边塞,逐渐汉化
匈奴势力渐灭,中国北方自西向东出现其他族群的活动
西方
羌氐兴起
东北方
鲜卑
在五胡之中最后占了上风。北朝将五胡十六国分裂局面合为一个北方中国的征服王朝,后由隋唐帝国再度统一中国
北方收纳来自各方的“胡人”,既填补汉人地区减少的人口,同时也因为他们的入侵,汉人流亡南方
五胡一批批进入北方,北方与西方不断有新兴草原族群出现
高车、柔然、突厥、回纥、党项、吐蕃、吐谷浑等
南方
南方少数民族承受汉人南移压力,时有反弹
移民与土著之间,有斗争也有融合,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大多终于为汉人同化
另有少数民族居住在山岭深处,至今保留自己的族群文化
苗、瑶、壮、彝,至今存在
综上所述
自东汉到南北朝,中国社会呈现阶层结构,世家大族力量十分强大
北方胡人移入中国,往往仍以部落为基本组织形式
隋唐国家权力伸张,门第势力逐渐衰退
中古社会结构其实与族群移动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三、佛教的影响
中古时代佛教发展是逐渐“本土化”并最终完成外来文化移植的过程
第一阶段
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间的对话,使两者取得调和与适应
第二阶段
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上,茁壮为华化的佛教
南北朝时期
中国北方是胡人建立的政权,佛教同时传入中国
北方
儒家失去“官学”政治支持
佛教快速发展
南方
受制于地方势力,没有庇护官学的力量
佛教有了发展空间
引起广泛讨论的议题是——神不灭论
唐
玄奘前往印度取经,不仅弘扬佛法,也将印度学术思想带入中国
禅宗发展快速
禅宗、净土、律宗成为中国化的佛教,也是最有势力的宗派
佛教进入中国,道教组织成形,二者同步进行
道教的丹鼎一排,副产品是化学与医药方面的成就
综上所述
儒家与佛、道自中古后,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之间,佛、道两家既有竞争又有交融;儒家与佛、道,则是入世与出世两途之间,互相背反,却又彼此互补。这一局面,至今犹在
四、文学与艺术
东汉至唐,政治上分分合合,但也是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剧烈激荡之时。文学、艺术及音乐等成绩斐然
文学
东汉至唐代,五言七言的律诗与绝句,从出现到成熟,形成中国传统诗体的主流
东汉以前
中国的韵文,北有《诗经》,南有《楚辞》
东汉末期
佛教进入中国,开启拼音模式,出现声母韵母,押韵开始出现
南北朝时期
中国的诗句开始出现平仄对仗
律诗的姐妹文学品种是骈体文
前身是汉赋
再前身是楚辞
绘画
汉代
灵动飘逸不足
两晋隋唐
中国绘画艺术长足进步,佛教艺术影像有启迪刺激之功
表演艺术
外来文化影响更为可观,基本以取代中国固有编钟编磬及萧鼓琴瑟的旧传统
综上所述
两晋至隋唐,中国人的文化生活经历巨大深远的改变
外来文化的影响及社会结构的改变,丰富了文化活动的内容,也扩大了参与文化活动人群的社会基础
这一时代的文化风貌,已与秦汉古典时代大不相同,却开启了宋明近世中国文化的传统
五、天文、数学与医药
中古时代的学者们曾有傲人的成绩,但并没有奠定近代科学在中国文化中出现的基础。中国中古的科学城就,终究有其文化与历史制约的局限性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密不可分
中国传统历法是太阳年太阴月的阴阳合历
中国天文学中衍生了许多中国数学计量的课题
自《周髀算经》以来,中国有一套实用算经的传统,为宋元以后的理论数学奠定基础
中国中古的数学
实用取向
解题取向
均不是由观念的演绎开展数学理论,因此不能发展出理论系统性的现代数学
医学与本草学是中国传统学术重要领域
始终未能摆脱阴阳五行的形而上观念
六、中古的衣食住行
饮食
面食逐渐流行
菜蔬方面,菠菜、油菜、莴苣、芹菜、胡萝卜,均在南北朝到唐代时引进
炒菜更为普遍
尚无蒸馏酒
衣着
中国服装逐渐从宽袍博带走向窄袖贴身
男子首服也由冠逐渐改变为幞头
妇女衣服,由水袖长裙逐步解放,唐代女性生活相当自由
鞋子由舄、屐逐渐改为靴、屐
起居
木结构建筑已经可以有多层的高楼
城市多划分为坊,即一个一个方形聚落
室内居住从席地而坐变为离地高座
出行
车制变化显著
唐代骑马成为常事
已出现使用平衡板和中轴舵的大型海船
七、经济形态的转变
隋唐经济突飞猛进
人口增多
提供消费市场
交通方便
增加交换机制
唐代天宝年间,中国有四个层次的交通中心
陆路之外,水路有何川和人工开凿的运河
隋唐流转商品之中,最大宗仍是丝帛
茶、酒、糖形成三种与农业相关的商品
唐代引入葡萄酿酒技术,成为水果酒的开始
中国古代甜味用料是蜂蜜、麦芽糖(饴)和蔗汁
瓷器成为了中国的特产
北方
邢窑的白瓷
南方
越窑的青瓷
纸张成为中国又一特产
造纸技术在唐代传入欧洲各地
综上所述
唐代,中国经济已由贸易与技术转移,超越国内经济,融入亚洲区域经济
八、民族关系
东汉后半期,西北边境民族逐渐深入中国,开启五胡乱华序幕
黄河流域人口迁徙江淮以至岭南,发动中国人口中心南移浪潮
九、中国对外关系
中古前期
中国北部对外关系承受着诸族入侵的交互作用
中古后期
隋唐统一中国,逐渐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秩序
中国与草原民族之间的力量相对消长
羁縻州府制度,是中国对于四邻外族的宗主权
吐蕃、南诏在唐帝国圈内独立性很强,并延续颇久
综上所述
中古前半段
中国是内敛的
中古后半段
中国是开放的,成为东亚文化经济与政治秩序的中心
十、唐帝国与伊斯兰帝国的比较
唐帝国与伊斯兰帝国属于同一时代,但伊斯兰帝国时间跨度长于唐帝国
社会结构
伊斯兰世界
继承人事实上是宗教领袖,政治权威是次要的
阿拉伯穆斯林地位最高
别的民族穆斯林次之
未皈依的一般外族又次之
奴隶地位最低
王朝继承是父子相继
唐帝国
基本上回到汉代以编户齐民为基本盘
唐初
胡汉区别泯灭
唐代中叶以后
世家大族优势地位逐渐消减
经过考试进入文管体系的儒生,成为新的士大夫阶层
政府结构
伊斯兰世界
最初
相当松弛
阿巴斯王朝
发展成为中央集权
哈里发大权独揽
唐帝国
继承中国的制度,有一个文官体系辅佐
在中央实行决策、执行、考核监察三权分立
宗教领域
佛、道共存,儒家理念是文化主流
军人地位
伊斯兰世界
初创期
教众人人皆兵,教团本身也是一个战斗体
阿巴斯王朝后期
年轻的哈里发形同虚设
各省总督割据自立
唐帝国
最初
沿袭北周的府兵制
玄宗时期
职业军人担任皇室直属常备军
边境设立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
河北繁镇割据
内地设节镇
皇室由宦官指挥神策军
文化
伊斯兰世界
在天文、数学、历史学、文学等方面成就,令人佩服
中心思想
人对唯一真神的无条件服从与尊崇,人的地位十分卑下
这种真神是独一无二的,伊斯兰信仰的本质是排他的
形成本地区普世思想
唐帝国
以中国文化为主流,并收纳北方胡人及外面输入的文化因素
儒、道、佛三家融合
“人”是尊贵的,“人心”是宇宙万物观照与理解之所在
佛教“境由心造”与儒家“事在人为”两项观念,在中国融合为一
形成本地区普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