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都要死,应该没谁不懂得。既然懂为什么不放心上?是不怕死吗?显然不是。
《略论》提出原因是,我们活着一天,就说明自己还没死。我们前天活着 昨天活着 今天还活着,前年活着,去年活着,今年还活着。因为一直活着,所以产生错觉,以为自己还可以活很长时间。
人活在哪里?就是活在自己的感觉中。觉得自己可以活很长时间。其实是一种错觉。要纠正这种常见。
理性上看,大家都能考虑道意外死亡情况。但死亡没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总觉得那是别人的事,死亡离自己很遥远。因为在感觉中,我们觉得自己活得蛮健康的。这种错觉让我们忘了随时可能死亡,只想生存,只想活得更好,忘了所作一切,在死亡面前没任何意义。
第一是“随起久住此世之心”——把这个世界当作久居之地,想在这里永远过下去,把此世生存和过好日子作为人生目的。
对人生要成办的大事,即去除痛苦 追求后世快乐,以及成就解脱 成就无上菩提,反而不当作一回事,所以心不入道,和修行不相应。
第二点过患,不管在家还是出家,如果过分关注现世快乐,意识不到无常,即便也会读经念佛,除了工作,享乐以外,每天拿出点时间做一下,但所做这些都属于点缀式的,成就的仍是凡夫心。
不念无常的话,就会执著世俗生活,修行无法相应。出离心是让心从执著走出来。否则所有修行都建立在世俗心基础上,势必没力量。即使念佛,修一些善行,也夹杂贪嗔痴,我执和名闻利养。
修行不是为了成就客观结果,而是完成心念的转化。就像佛菩萨发心度化一切众生,并不是把一切众生度尽才成佛。利益众生在于心行的圆满,对众生都能生起平等的慈悲心。也就是接触每个人都能平等对待,说明已具备平等慈悲。如果夹杂世俗心,善心纯度势必有限。
第三点过患,即使我们已经想到后世,也想要修行,出于对现世利益的执著,拖延懈怠不能精进修学佛法。
每个人都有24小时,所以忙也是借口。我们把时间放在自己觉得有意义、喜欢干的事上一定有空。如果觉得没意义就会没空。当我们说有没有空的时候,就蕴含自己的选择,说明在我们心中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真正喜欢热爱的无论如何也会腾出时间。
第四点过患是,因为执著现世,以现世生存为目的,就希望自己的生活尽善尽美。从而执著追求引发烦恼,滋长贪嗔痴,造下罪业。
举例子一:佛法所说的无常,其实是一种规律———所有的生最终都要毁灭。世间有没有不死?不论帝王还是文豪,不论英雄还是狗熊,一百年前的人都死了,我们再过几十年也要死。包括佛陀和历代高僧大德也已经入灭。所以那些大德会在房间贴一个“死”字——当我们对死亡有深刻认识,妄想和昏沉都会吓跑。念死力量产生再来念阿弥陀佛,就会很专心了。
举例子二:《入行论》说我们终归要舍弃这一切。世人忙的意义是什么?追求外在事物意义是什么?我们在世间所有努力,家庭事业 名声 金钱感情等一切都是建立在脆弱的身躯上。而这个色身必定死亡,就像太平洋的一艘破船,不管花多少功夫装饰多漂亮最终都会沉没。最后船一沉,一无所有。
如果我们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真相,就能避免对现世的贪著 避免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