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DLT 1476-2015电力安全工器具预防性试验规程
试验规程解析思维导图,主要包含核相器、 绝缘罩、 绝缘隔板、 绝缘绳、绝缘夹钳等。
编辑于2024-03-25 16:16:04这是一篇关于员工安全应知应会 100 个核心知识点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法规基础(1-10),二、风险管控(11-20),三、隐患排查(21-30),四、应急处置(31-40),五、安全技术(41-50),六、作业安全(51-60),七、设备安全(61-70),八、用电安全(71-80),九、消防管理(81-90),十、职业健康(91-100)。
这是一篇关于CNASCMA体系年度内部审核流程及技巧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01年度内审策划,02成立内审小组,03编制内审实施计划,04编制内审检查表,05通知内审,06首次会议,07现场审核,08末次会议,09内审报告,10跟踪审核。
这是一篇关于CNAS实验室能力验证必须参加吗?的思维导图,CNAS-RL02 2016《能力验证规则》对能力验证的要求:只要存在可获得的能力验证,合格评定机构初次申请认可的每个子领域应至少参加过1次能力验证且获得满意结果(申请认可之日前3年内参加的能力验证有效)。子领域的划分和频次的要求应满足CNAS公布的能力验证领域和频次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员工安全应知应会 100 个核心知识点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法规基础(1-10),二、风险管控(11-20),三、隐患排查(21-30),四、应急处置(31-40),五、安全技术(41-50),六、作业安全(51-60),七、设备安全(61-70),八、用电安全(71-80),九、消防管理(81-90),十、职业健康(91-100)。
这是一篇关于CNASCMA体系年度内部审核流程及技巧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01年度内审策划,02成立内审小组,03编制内审实施计划,04编制内审检查表,05通知内审,06首次会议,07现场审核,08末次会议,09内审报告,10跟踪审核。
这是一篇关于CNAS实验室能力验证必须参加吗?的思维导图,CNAS-RL02 2016《能力验证规则》对能力验证的要求:只要存在可获得的能力验证,合格评定机构初次申请认可的每个子领域应至少参加过1次能力验证且获得满意结果(申请认可之日前3年内参加的能力验证有效)。子领域的划分和频次的要求应满足CNAS公布的能力验证领域和频次表。
DL/T 1476-2015 电力安全工器具 预防性试验规程-6.2
6.2 基本绝缘安全工器具
6.2.1 绝缘杆
6.2.1.1 外观检查
杆的接头连接应紧密牢固,无松动、锈蚀和断裂等现象。
杆体应光滑,绝缘部分应无气泡、皱纹、裂纹、绝缘层脱落、严重的机械或电灼伤痕,玻璃纤维布与树脂间黏接应完好不得开胶。
握手的手持部分护套与操作杆连接应紧密。无破损,不产生相对滑动或转动。
6.2.1.2 试验项目、周期和要求
试验项目、周期和要求见表了耐压试验中各绝缘杆不应发生闪络或击穿,试验后绝缘杆应无放电、灼伤痕迹,无明显发热现家
6.2.1.3 试验方法
按以下步骤进行试验:
a) 高压试验电极置于绝缘杆工作部分;
b) 试验长度为高压试验电极与接地电极间的距离(不含绝缘操作杆间金属连接头元件的长度),并按表7中的数值确定:
c) 电极宜用50mm左右宽的金属箱或其他合适方法包绕,并使相邻绝缘杆间保持一定距离;
d) 工频耐压试验按 GB/T16927.1 的要求进行。
6.2.2 携带型短路接地线
6.2.2.1 外观检查
接地绝缘棒的外观检查要求按 6.2.1.1 进行。
线夹及导线的外观检查要求按6.1.8.1 进行。
6.2.2.2 试验项目、周期和要求
试验项目、周期和要求见表 8,耐压试验中各接地绝缘棒不应发生闪络或击穿,试验后接地绝缘杆应无放电、灼伤痕迹,无明显发热现象。
6.2.2.3 试验方法
成组直流电阻试验方法按6.1.8.3进行。
工频耐压试验电压加在接地绝缘棒的护环与紧固头之间,并按表 8确定试验数值,其他按 6.2.1.3进行。
6.2.3 电容型验电器
6.2.3.1 外观检查
绝缘杆应无气泡、皱纹、裂纹、划痕、硬伤、绝缘层脱落、严重的机械或电灼伤痕。伸缩型绝缘杆各节配合应合理,拉仲后不应自动回缩。
指示器应密封完好,表面应光滑、平整。
手柄与绝缘杆、绝缘杆与指示器的连接应紧密牢固。
自检三次,指示器均应有视觉和听觉信号出现。
6.2.3.2 试验项目、周期和要求
试验项目、周期和要求见表9。
6.2.3.3 试验方法
起动电压试验方法如下:
a) 将指示器接触电极与试验电极相接触;
b)升压按GB/T16927.1要求进行,“电压存在”指示信号出现,停止升压,若信号继续存在,记录此刻启动电压值:
c) 试验变压器迅速返零、断电并放电;
d) 不带与带接触电极延长段验电器的试验布置按 DL/T 740 要求布置。
工频耐压试验方法:
操作杆工频耐压试验方法按 6.2.1.3 进行。
表7/8/9
6.2.4 核相器
6.2.4.1 外观检查
各部件应无明显损伤,连接可靠。
指示器表面应光滑、平整,密封完好。
绝缘杆内外表面应清洁、光滑,无划痕及硬伤。
连接线绝缘层应无破损、老化现象,导线无扭结现象。
6.2.4,2 试验项目、周期和要求
试验项目、周期和要求见表10,绝缘部分工频耐压试验、连接导线绝缘强度试验后应无击穿现象。
6.2.4.3 试验方法
a) 动作电压试验。
将两极接触电极连接到试验电压,按GB/T16927.1进行升压,测量其起动电压。
b) 绝缘部分工频耐压试验。
试验电压加在核相棒的有效绝缘部分,试验方法按 6.2.1.3 进行。
c) 连接导线绝缘强度试验。
导线应平直,浸泡于电阻率小于1002·m的水中,两端350mm露出水面,试验电路图见附录B图 B.2;
金属器皿与连接导线间按GB/T16927.1 进行升压垒表 10规定值。
d) 电阻管泄漏电流试验。
试验电极与交流电压一极相接,连接导线端口与交流电压接地极相接;按GB/T16927.1进行升压至表 10 规定值,测量泄漏电流值。
6.2.5 绝缘罩
6.2.5.1 外观检查
罩内外表面不应存在破坏其均匀性、损坏表面光滑轮廓的缺降,如小孔、裂缝、局部隆起、切口、夹杂导电异物、折缝、空隙及凹凸波纹等。
提环、孔眼、挂钩等用于安装的配件应无破损,闭锁部件应开闭灵活,闭锁可靠。
6.2.5.2 试验项目、周期和要求
试验项目、周期和要求见表11,试验中不应出现闪络或击穿现象,试验后各部位应无灼伤、发热现象。
6.2.5.3 试验方法
试验步骤如下:
a) 工频耐压试验内部电极为置于其内部中心处金属芯棒;
b) 外部电极为接地电极,由导电材料制成(如金属箱或导电漆等),试验电极布置如附录B图B.3所示;按GB/T16927.1 进行升压至表 11 规定值。
6.2.6绝缘隔板
6.2.6.1 外观检查
标识应清晰完整,表面均匀,无小孔、裂缝、局部隆起、切口、异物、折缝、空隙等。
6.2.6.2 试验项目、周期和要求
试验项目、周期和要求见表12,试验中不应出现闪络或击穿,试验后各部分应无灼伤、无明显发热。
6.2.6.3 试验方法
表面工频耐压试验步骤如下:
a) 绝缘隔板上下安装长70mm、宽30mm的金属极板,两电极之间的距离为300mm;
b)两电极问按 GB/T16927.1 进行升压至表 12 规定值。
工频耐压试验步骤如下:
a) 隔板上下铺设去除与遮蔽罩之间空隙的湿布、金属箔或其他材料;
b)铺设物覆盖试品,除上下四周边缘各留出200mm 左右的距离外,其余区域安装金属极板;
c) 在试验电极间按 GB/T16927.1进行升压至表12 规定值。
6.2.7 绝缘绳
6.2.7.1外观检查
绳应光滑、干燥,无霉变、断股、磨损、灼伤、缺口。
6.2.7.2 试验项目、周期和要求
试验项目、周期和要求见表13,试验中不应发生闪络或击穿,试验后无放电、灼伤痕迹及明显发热。
6.2.7.3 试验方法
a) 工频而压高压试验电极置于绳的工作部位,接地与试验电极用50mm左右宽的金属箔或导线包绕,该丙极间的距离为试验长度,并按表13中试验长度确定两电极间距离;
b)按GB/T 16927.1进行升压至表13规定值。
6.2.8 绝缘夹钳
6.2.8.1 外观检查
绝缘部分应无气河、皱纹、裂纹、绝缘层脱落、严重的机械或电灼伤痕,玻病纤维布与树脂间应黏接完好,不应开胶。握开部分护套与绝缘部分应连接紧密、无破损,不产生相对滑动或转动。
钳口动作应灵活,无长阻现象。
6.2.8.2 试验项目、周期和要求
试验项目、周期和要求见表14,试验中不应发生闪络或击穿,试验后无放电、灼伤痕迹及明显发热。
6.2.8.3 试验方法
a) 高压试验电极置于绝缘夹钳工作部位,接地与试验电极用50mm左右宽的金属箔或导线包绕,该两极间的距离为试验长度,并按表 14 中试验长度确定两电极间距离;
b)按GB/T 16927.1进行升压至表 14规定值。
表10/11/1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