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先秦文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所需先秦文学板块的思维导图,包含上古歌谣和上古神话、《诗经》305篇、屈原和楚辞、先秦散文等。
编辑于2024-04-02 10:33:40先秦文学
上古歌谣和上古神话
上古歌谣
含义
人类最早的文学是诗歌(即歌谣)
口头传唱
题材
劳动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祭祀歌谣:《吕氏春秋》:”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图腾
婚恋
战争
艺术特征
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再现生活的直接性
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
以赋为主要表现形式
上古神话
概念
一般来说,是关于神的故事
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态的本身
意义
忧患意识
敬重生命,爱护人民(与希腊神话的区别)
抗争精神
神话系统
创世神话:盘古开天
始祖神话:女娲补天
洪水神话:鲧禹治水
战争神话:黄帝战蚩尤
英雄神话: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艺术特征(浪漫文学范畴)
诗性思维
超现实性
神力化
人格化
文学影响
文学创作素材:被借用和化用
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被后世借鉴
《山海经》(又称”十三篇“)
是今见唯一一部较多涉及上古时期怪闻异说的著作(非记述上古神话故事的专著)
包括《山经》五篇、《海经》八篇、《大荒经》四篇和《海内经》一篇,共十八篇
《诗经》305篇
概述
是周代礼乐文化中产生的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大约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
《诗经》本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定为“五经”之一后正式称为"诗经”
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分类
《风》(称“国风”)
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
民歌,艺术价值最高
“风”:指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曲调,土风乐歌
160篇
《雅》
又分《大雅》《小雅》“二雅”
“雅”(“夏”“正”):是西周王朝都城以及王畿地区音乐,王畿之乐
105篇
《颂》
又分《周》《鲁》《商》“三颂”
“颂”:统治者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祭祀之乐
40篇
《诗经》编集
采诗、献诗、删诗
三大研究流派
汉学:《毛诗序》
宋学:朱熹《诗集传》
清代朴学:汉学复兴,崇汉而攻宋
汉代传授《诗经》的著名四家
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受学于鲁人毛亨),简称齐鲁韩毛四大家
今见《诗经》即是毛家所传《诗经》,称“毛诗”
《诗经》内容(6类)
周民族史诗
展示周人创业历史
《生民》《公刘》《緜》《皇矣》《大明》
农事诗
《七月》风诗中最长
燕飨诗(典礼宴饮诗)
怨刺诗(被称“变风”“变雅”,主存在“二雅”和国风中)
战争徭役诗
《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悲伤,莫知我哀。
婚恋诗
《诗经》的艺术特征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采用了多样艺术手法
赋:直接叙事,或抒情,或描写。
比:借喻
兴:用别的事物来作为诗的开头,以引发下文诗意情思
诗歌语言优美
句式整齐,声调和谐,富有音乐美
四言为主,常用叠章,一唱三叹,用韵形式丰富多变
常用双声,叠韵,叠字,叠句的手法
最富有特色的是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
《诗经》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是自周代礼乐文化中诞生的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多为主观抒情言志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直接导致中国古代诗学“言志”“缘情”说的出现
有较强的政治关怀和忧患意识,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多用比兴,决定了中国古代抒情手法以情景关系为主体的艺术特征
是后代创作各种题材之“祖”
屈原和楚辞
屈原及其作品
概述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人。
楚国文化:信巫鬼,重淫祀。南方楚地,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系统,由“南冠”“南音”之称。
“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东观余论校定楚辞序》
屈原所作楚辞作品,《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二十五篇包括《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夫》、《招魂》
作品
《九章》(9篇)
是一组诗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多为直抒胸臆,文笔较为平实朴素)
《天问》
《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共有370余句1500多字,是仅次于《离骚》的长诗,提出了70多个问题,体现了诗人的学识渊博、思想深刻以及勇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九歌》(11篇)
是一组祀神乐歌的总称,具体篇目《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一般一歌主祭一神。(记忆口诀:东国礼三君,山河大少湘夫人)
是一组可以分配角色表演的代言体诗歌
艺术特色
民间祭祀歌舞
抒写神与神之间,神与人之间的恋爱故事
文辞优美雅丽,写景抒情细致入微
《离骚》
概述
主旨是忠君爱国,是一篇坦露胸襟,倾吐怀抱的政治抒情诗。《离骚》的独特构思受到南楚巫觋文化的孕育和影响。
文学成就
1.塑造了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3.香草美人的比兴象征手法
4.形式和语言的创新
楚辞
在文学史上的含义
1.《楚辞》指伟大诗人屈原及后来一些作家用这种新体诗创作的诗歌。
2.楚辞是指把屈原,宋玉等诗人的诗歌选辑而成的一部诗歌总集。
3.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以诗体为主的文学体式,其特征为“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
4.刘向编定的《楚辞》,其中包括屈原,宋玉等楚人所作的楚辞作品,也包括汉代人模仿而作的拟骚词。
概述
屈原等人开创的新文体, "楚辞”之名最导出现于西汉。刘向编集屈原、宋玉以及西汉贾谊等人的作品命名《楚辞》。后王逸为其件作注名为《楚辞章句》。
与赋的区别
体式
楚辞依“兮”而咏,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拘
赋少用虚字,句式铺排偕偶,比较整齐
性质
楚辞多议论、抒情、描绘,主观抒情
赋,客观咏物,铺排描摹
先秦散文
殷商西周书面散文
概述
迄今最早成系统的文字材料是甲骨文和铜器铭文,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今见最早的书面散文作品。
甲骨卜辞
包含前辞、命辞、占辞、验辞
王室活动记载、巫卜、记事
趋利避祸,乞求年丰人安,是甲骨卜辞的基本主题
西周铜器铭文
祭祀、记录功德以劝诫后辈,例:《毛公鼎》
《周易》中的“卦爻辞”
《周易》
《易》后人称作《周易》或《易经》,是古代的一部占筮之 书。
卦爻辞
“卦爻辞”中所见的历史和生活,印证某些历史事件,捕捉殷周之交特定时期的历史状况、民风民俗和社会生活。
“卦爻辞”的象征、意象和谣谚,援物象以说人事,具体呈现人事境况,呈现某个事件或故事。
卦爻辞多以短句为主且天然形成整齐、对仗、押韵的句,兼用比兴。,有叙事,有描写,有比喻象征。
《尚书》(记言叙事散文之祖)
概述
《尚书》意为“上古帝王之书”,其中的文章经过统一的汇总和编纂,是中国迄今所见最早的第一部散文总集,也是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标志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尚书》之文有“六体”之说。
认识价值
直接间接看到上古时代一些重大事件的历史情况
直接呈现殷周之际特别是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和观念意识
春秋战国历史散文
《春秋》(记言叙事散文之祖)
概述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简史,是继《尚书》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
《春秋》三传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春秋笔法
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一字见义,一字褒贬)
《左传》
概述
全名《春秋左氏传》,成书于战果早期,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瞻完备的编年史。
思想特征
维护周礼,尊礼崇德,崇尚儒家思想
内容及认识价值
可见周王势力衰微、失控诸侯、 诸侯争霸的政治局面
可见列国内部权位之争及新旧较量
可见诸多卜筮占梦之事和时人天人观念的复杂情况
叙事艺术
《左传》作者在记事过程中往往寓有褒贬和评判
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
倒叙、插叙、补叙、伏笔等各种打破时空限制的叙事手段
伏笔、照应使全文前后呼应形成回荡,顿使长篇叙事浑然一体
情景描写,使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
叙述描写语言省简、精准,善于抓住事物特征和最富表现力的对话
文学成就
长于叙事
善于写人
工于记言
《国语》
概述
又称《春秋外传》,分国记事,杂记西周中期至战国初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人物、事迹及言论,凡二十一卷,是今见传世文献中第一部国别史著作,偏重记言。
思想倾向
重民、尚礼、崇德
文学成就
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但已有将某个人的言行集中在一起,向人物小传过渡的趋势,为后世的传记文学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国语》的语言平实自然,明白流畅,既与《尚书》的诘屈聱牙大不相同,也有别于《春秋》的凝练含蓄。
长于对话
《战国策》(西汉刘向)
概述
是一部国别体史著,但以记载战国时策士说客活动以及辞说为主要内容,记事各自成篇,实为历史故事汇编。
思想倾向于纵横家,《战国策》思想倾向的特点更突出地表现在人生观上,即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争名逐利。与儒家的重“义”轻“利”针锋相对。
进步思想
反映民本思想
有明显“贵士”倾向
记录许多嘉言善行
对锐意改革,励精图治的国君予以肯定
新价值取向
贵贱观:以士为贵,以民为贵
义利观:肯定个人追求名利的合理性
才德观:重才略、智谋、计策价值
性别观
文学观:趋向平民化、世俗化
文学成就
善于选取典型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有意识地刻画人物形象,具小说色彩
叙事委折详尽,情节错综,富于传奇色彩
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
辩丽姿肆,纵横驰骋,沉而快,雄而隽;气势充沛,如江河直下;词锋逼人,似高屋建瓴的特点。也是战国时期一代文风的重要标志之一。 如《苏秦始将连横》
诸子散文
孔子与《论语》
孔子
名丘,字仲尼
《论语》
语录体散文,以记言为主,以记述孔子日常言谈行事为主要内容,由孔门弟子所纂
老子与《老子》
思想倾向
“道”、辩证法、“无为而治”
艺术特色
散韵结合的特殊文体
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语言凝练精妙
《孟子》
《孟子》
以记述孟子说话活动及言论为主要内容的语录体散文,其中谈论最多的“仁政”。
庄周与《庄子》
庄周
名周,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庄子》又叫《南华真经》
是说理散文集,以“道”为最高范畴,以“无为”为基本主张
发展阶段
语录体和散韵结合体(春秋末至战国初)
《论语》《老子》
对话体和寓言体(战国中)
《孟子》《庄子》
专论体(战国后)
《荀子》《韩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