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万历十五年》
这是一篇关于《万历十五年》的思维导图,《万历十五年》是一部深入剖析明朝晚期政治、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状况的历史学著作,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剖析,为读者提供了对明朝晚期历史的新认识和理解。
编辑于2024-04-12 09:51:43《万历十五年》
自序
1.本书的创作背景和动机
1.1作者黄仁宇对明史的兴趣源于1959年在密支根大学历史系读书时的博士论文题目“明代的漕运”
通过对“明代的漕运”的研究、作者对明代的财政税收制度有了初步理解,但也留下了许多问题
1.2为了解决自己的困惑,并对明代的财政与税收有全面的了解,作者花了7年时间撰写了《Taxation and Governmental Finance in 16th Century Ming-China》一书
在携写该书的过程中,作者对明史中的若干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看法,开始摆脱了人云亦云的束缚。
2. 作者对明朝税收问题的观点
2.1 作者对传统叙述明史的“税重民穷”的说法提出了质疑
如果“税重民穷”是指当日的官僚贪污百出,无力的百姓被摊派的徭役过重,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这可以言之成理。
但如果认为全国税收总额过高而导致百姓贫困,则与事实有所出入。
2.2作者认为,“民穷”的根本原因不在国家的赋税过重,而在于法律的腐败和政府的低能
国家的税率低,并没有惠及农民,反而鼓励了大小地主加重剥削以及官僚乡里额外加征
3 .作者对明朝政策和经济的观点
3.1 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保护落后的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
这种情形,在世界史中实属空见,在中国历史中也以明代为甚,其始作俑者厥为明太祖朱元璋
3.2 明代的财政税收制度与民间经济的发展相脱节
这种维护落后的农业经济、不愿发展商业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国在世界范国内由先进的汉唐演变为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
4.本书的主要论点和目的
4.1 作者认为,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写作本书的目的,重在说明这一看法
4.2本书力图使历史专题的研究大众化,采取了传记体的捕叙方式
书中所叙述的人物,无一功德圆满,这种情形,反映了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5. 作者对本书的翻译和出版过程的描述
5.1书中所有对16世纪历史的议论臧否都是针对16世纪的历史而发的
如果作者要对今人今事有所议论,自当策笔直书,决不愿学明朝人的办法,否则就是违反了自己写书的目的
5.2 本书由英文译为中文,实际上是一种译写
由于作者离往国已逾三十年,很少阅读中义和使用中文写作的机会,所以这一翻译实际上是一种译写。
第一章 万历皇帝
1.1587年中国明朝万历十五年的重要事件
1.1皇帝万历的个人生活和政治决策
皇帝万历在这一年并未召集午朝大典,这引发了一系列的疑问和议论。
皇帝万历的大婚和对妃嫔的选择引发了一些争议。
1.2 皇帝万历对元辅张居正及其家族和宦官冯保的处理
万历在得知张居正及冯保的种种罪行后,对他们进行了严惩。
万历在摆脱了张异正和冯保后,发现自身的自主权仍受到许多约束。
2 .万历的个人情感和朝政态度
2.1 皇帝万历对淑嫔郑氏的宠爱
皇帝对于淑嫔郑氏的宠爱,显示了的秘人情感。
2.2 皇帝万历对朝廷事务的厌倦
文中显示了皇帝对于朝廷事务的厌倦,反映了他在位期间的心态和态度
第二章 首辅申时行
1. 明朝大学士申时行的政治生涯和他对明朝政治制度的理解
1.1申时行对文官集团的看法和处理方式
尊重文官集团的权威,但也清楚地看到其中的问题,例如贪您和权力监用
主张以诚意和道德为政,尽管这种做法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1.2 申时行认识到大学士的双重性格
作为大学士,他必须处理好文官集团的双重性格,既是人民的公仆,又是国家的实际主人。
1.3 申时行对前任张居正的政策的批评
他批评了前任张居正的政策,认为张过于强调行政效率,忽视了道德和公正
2.申时行的政策和成效
2.1 申时行的宽大政策
对曾经感劾过他的言官不仅不追究,还为他们升职说话。
2.2 申时行在京察中的稳定政策
在京察中主张稳定,使得进士出身的官员仅有33人被降圾或罢免,这稳定了官员的情绪,也稳定了他自身的地位
2.3 申时行与万历的关系以及他的劝说能力
与万历之间的关系也日渐亲密,被赋予了重要的职务
用高超的劝说能力,成功地请求万历放弃在皇城中训练由宦官编成的军队,避免了皇帝与百官间的冲突
2.4 申时行的政策成效
尽管他的政策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他坚持认为,只有恢复官员间的信任,才能推行开明的政策,而他的努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成效。
第三章 世间已无张居正
1. 明朝万历皇帝与文官集团的矛盾和冲奕
1.1在万历的统治下,文官集团的矛 盾日益尖锐,帝国走向了崩荡的边缘
1.2万历皇帝的不作为和对废长立幼的意 引发文官集团反感
万历皇帝的行为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危机,使得帝国失去了重心,步入了混乱。
万历皇帝的冷淡怠工,使得整个政府陷入了瘫痪。
2. 万历皇帝的性格和行为变化
2.1万历皇帝早年受皇太后和张居正教育,对目标有清哳认识,对臣僚腐化忧心忡忡,对典礼注重,常与大学士讨论历史,亲临观看射箭比赛
2.2 万历皇帝性格巨变的时间无人知晓,但可以推测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可能是一个转折点
尽管那一年并无重大功荡,但对明朝历史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第四章 活着的祖宗
1. 申时行的晚年生活和他的政治观点
1.1 申时行在解职后的生活
在辞职归田23年后,申时行在苏州度过了他的八十寿日,尽管健康状况不佳,但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政治的关注。申时行把他的书房命名为“赐闲堂”,他用这个闪瑕的时间兴游山玩水,写字吟诗,但他并没有能忘情于世事。
1.2 申时行的政治观点和成就
认为他对他的一生功过有自己的看法,并且对这种看法具有信心.坚信他在执攻期间的所有措施均出自诚意,这一大前提使包扪心无愧。记录以供后人明了。
2.申时行的政治成就和争议
2.1 申时行的政治成就
在治理黄河问题上的成就,得力于微妙的人事安排,他的成绩就很少为人所理题,也更少为人所仰慕, 申时行在处理边境危机上尽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领导力,他成功地逝免了一场以田运为赌注的战争,
2.2 申时行的政治争议
时行左立储问题上的处理受到了许多批评,许多人认为他应该坚决地反对皇帝的意愿,以保护皇长子的合法权益.. 牛时行对于皇帝亲自操练兵马的行为持有反对态度,他认为皇帝的职分应当在宫殿之内,除了行礼如仪之外,不应当置身于其他事情之中,
第五章 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海瑞(1514年1月23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贤,又字国开,号刚峰,广东琼山县(今海南海口)人,祖籍广东番禺,明朝政治家。嘉靖己酉举人,初任教谕,升知县,为人刚直,以清官之声名,誉满天下。嘉靖末年上疏切谏,痛砭时弊,言忤世宗,下狱论死。穆宗即位后得释,累升应天巡抚,人称“海青天”。万历时,累官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
1587年阳历11月13日,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海瑞在任所与世长辞
1. 海瑞的人生经历与其政治主张
1.1海瑞的生平
海瑞是一个富有传奇性的人物,对他的生平行事曾引起过尖锐的争议。
过分的尊重法律,乃是按照规定的最高限度执行,如果政府发给官员的俸禄微薄到不够吃饭,那也应该毫无怨言地接受。
海瑞的信条和个性使他既受人尊重,也被人遗弃。
1.2海瑞的政治主张
海瑞不能相信治国的根本大计足在上层悬挂一个油象的、至美至善的道德标准,而责成下面的人在可能范国内照办,行不通就打折扣。
在法律教条文字不及之处,海瑞则又主张忠实地体会法律的精神,不能因为条义的缺漏含糊就加以忽略。
他在著作中表示,人类的日常行为乃至一举一动,都可以根据直觉归纳于善、恶两个道德范畴之内。
海瑞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但这种精神的实际作用却至为微薄。
他的所作所为无法被接受作为全体文官们办事的准则
我们这个帝国在制度上长期存在的困难:以熟读诗书的文人治理农民,他们不可能改进这个司法制度,更谈不上保障人权。法律的解释和执行离不开传统的伦理,组织上也没有对付复杂的因素和多元关系的能力。
2. 海瑞的政治行动与其影响
2.1 海瑞的政治行动
海瑞从政二十多年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纠纷。
海瑞并不是完全不懂得阴阳之道的精微深奥。
海瑞充分重视法律的作用并且执法不阿,但是作为一个在圣经贤传培养下成长的文官,他又始终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
海瑞饭桌上的蔬菜出自他亲自督率别人在衙后栽种
海瑞以举人出身而进入仕途,开始被委任为福建一个县的儒学教授,***四年。到1558年升任浙江淳安知县的时候,他已经45岁。
对付胡宗宪儿子
对付鄢懋卿,没有敢进入淳安,绕道他去。
1565年,任户部主事时,阳历11月向嘉靖上《治安疏》
上奏本前买好了棺材
最终气不过,1566年年2月份,被逮埔下狱
在狱中住了十个月,听闻皇帝已死,立刻放声号哭;号哭之余,继以呕吐
被任命为南直隶巡抚
地方官自动离职或请求他调。缙绅之家把朱漆大门改漆黑色,以免炫人眼目而求韬光养晦。驻在苏州的一个宦官把他的轿夫由八人减至四人。
公布“督抚条约”三十六款
八个月之后,遇到劾参而被迫退休。最后的垮台,是因为他干预了境内的农田所有权所致。
要求徐阶退田
万历登基,张居正初任首辅,海瑞写信求助,被拒绝,导致在家闲居15年之久,到1585年出人南京右佥都御史
2.2海瑞的影响
海瑞的目的在于恢复洪武皇帝时期的秩序和制度
洪武皇帝所推行的农村政策及一整套的措施,对本朝今后的历史,影响至为深远。其最显著的后果是,在全国的广大农村中遏止了法制的成长发育,而以抽象的道德取代了法律。上自官僚下至村民,其判断是非的标准是“善”和“恶”,而不是“合法”或“非法”。
财政税收制度缺乏弹性,不能适应环境而调整
缺乏有效的货币制度环卫商业法律,导致高利贷无法避免
海瑞的一生经历,就是这种制度的产物。其结果是个人道德之长,仍不能补救组织和技术之短。
海瑞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他的个人品质和政治主张上,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但这种精神的实际作用却至为微薄。
海瑞的政治行动和土张,对于明朝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六章 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1.戚继光的军事生涯和军事策略
1.1戚继光是明朝最有才能的将领之一
戚继光因与张居正关系密切而到排挤,被皇帝不喜
武将遭遇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原因在于武将和文官之间的关系,重文轻武
原因在于一元化政治组织的,其思想根源在于孔孟之道
生前所受重视超过其他武将如俞大猷、卢镗、汤克宽、胡守仁、王如龙、朱钰、金科等
原因在倭寇屡次入侵和发展壮大,警醒中枢,使文官集团认识到僵化的军事制度将要危及整个帝国和他们个人的安全
改革势在必行,首先在于选择有创造精神的高级将领,在战略上深谋远虑,又精通各种战术,戚继光顺势而起
1.2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对抗倭寇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军事败坏,北方边境每年被俺答入侵,东南沿海被倭寇入侵
1555年戚继光调任浙江,五十至七十人倭寇从杭州、淳安到歙县、芜湖,围绕南京到秣陵关、宜兴,杀伤400多人,但是南京有驻军12万
组建新军(戚家军),核心在于确定铁一般的军法,即连坐法,载于《纪效新书》
主要内容是关于治军和练兵,也涉及作战用兵。是作者在东南沿海抗倭战争期间练兵和实战的经验总结,阐述了建军治军、练艺练阵、行军出征的原则和方法,反映了火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军队训练和作战情况,有较高的军事学术价值。
戚继光创建了“鸳鸯阵”和“混成旅”的战术
1563年任福建总兵,仙游之战决定抗倭大局,抗倭战争基本大功告成
戚继光不是在理想上把事情做得至善至美的将领,而是最能适应环境以发挥他的天才的将领。他所以获得成功的要点,在于他清醒的现实感。他看清并适应了当时的政治,而把军事技术作为必要的辅助,这是在当时的环境里唯一可以被允许的方案。 戚继光的功成名遂,在16世纪中叶的本朝可以算是特殊的例外。他之所以能够一帆风顺,固然是由于本身的卓越才能,但是得到一位有力者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这位有力者就是谭纶。
1.3戚继光在担任蓟州总兵期间提出并成功实施了修筑长城的建议
1568年调任蓟州总兵,任职长达15年
张居正上台后想要改革军事制度,为戚继光保驾护航
1577年谭纶病死,两者关系更加紧密
蓟州战术:步兵军官的各兵种协同,战车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南兵北兵矛盾大,无法主动出击,加之俺答封贡,不在入侵,战争暂时平息,戚继光提议修长城
1.4戚继光的军事改革并未得到明朝官僚的全面支持
戚继光去世后,许多改革被废弃
2.戚继光的文学成就和晚年生活
2.1戚继光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诗人
戚继光任蓟州总兵长达15年,善于操练、阅兵,并亲自参与各种军事活动
戚继光的军事著作《练兵实纪》和诗文集《止止堂集》颇受赞誉
被许多文官引为同类,和王世贞交情非同一般,文集中有送给戚继光的2篇寿序,为《纪效新书》和《止止堂集》作序
2.2戚继光的诗歌创作并未达到中国古典诗歌的豪放或含蓄境界
戚继光的诗歌给人的感觉只是拘束和平庸
2.3 戚继光晚年遭遇挫折,被调任为广东总兵后失去了重要地位,最终被罢官
张居正死后7个月,被调任广东总兵,后被革职
戚继光在家中度过余生,只有少数朋友仍与他保持联系
一代名将戚继光在阳历1588年1月17日离开了人间,按照阴历计算,为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
2.4 全面客观看待戚继光
戚继光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不能把他强行安放在用传统道德构成的标准像框里。他的一生中有许多难于解释的事情。
生前娶妾三人,生子五人,可是直到他的儿子长大成人,他却能全部隐瞒了他们的存在,他泼悍的夫人竟不知将门有子。
《明史》本传把他和俞大猷比较,说他“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人”,也是用委婉的措辞证明了一个英勇的军人不一定同时就是廉洁的将领。
戚继光的天才,在于他看准了妥协之无法避免;而他的成功,也在于他善于在技术上调和各式各样的矛盾。妥协的原则,是让先进的部门后退,使之与落后的部门不至相距过远。在组织制度上没有办法,就在私人关系上寻找出路。
本章主要讲述了戚家军的成因、起落。除明朝初期,文官地位高于武官,所有运筹帷的事情都有文官把握。而文官出于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目的,削弱军队力量,在各项制度上均未有利于军队的运营。然海盗倭寇凶残、各地流窜,当下的军队无法匹敌的情况下,皇帝逼不得已使用新政策成立戚家军。戚继光的军事才能、发展的眼光、务实的能力让戚家军战无不胜。后来戚继光被调入北京,做到武官的最大阶级,得益于张居正的赏识及自身一定的文学素养,最终戚继光因为张居正的清算而被牵连被贬。
第七章 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1.李贽的个人生活与观念
1.1李贽是明朝时期的知名学者,被误解为批判地主阶级
李贽因者作不合时有而经常破官方禁止,但他的著作并未在历史上开创新的道路。
他在离开官职后一直依靠朋友中的地主士绅的援助维持生活,对社会有理智上的关心,但并不认同改变社会的想法。
1.2李贽是儒家的信徒,但在晚年选择了自刎
他的悲观情绪和对社会的批判态度,使他在晚年时选择了自刎,死后被誉为牺牲自我。
1587年(万历十五年),李贽按照儒家的伦理原则完成了家庭应尽的一切义务。次年出家,时年61岁
任姚安知府以前,官俸微薄,不足以糊口,2个女儿饿死
承认自己的私心私欲
1580年姚安知府任满退休,迁居湖广黄安,寄居在耿氏兄弟家中,后闹翻
不肯回泉州老家,妻子死也未回
逃避照顾宗族的任务
2.李贽的学术成就与贡献
2.1 李贽是一位哲学家,追求自由,有改革和创新的志向
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
泰州学派,受王阳明、王艮影响
李贽的环境不允许他构续新的理论体系,他在形而上学中找到安慰
他的思想中的唯物主义部分并不彻底,这使他无法从根本上放弃以伦理道德为标准的历史观。
2.2 李贽的著作《藏书》集中了他的观点,但未被社会所接受
李始的著作《藏书》中集中了他的观点,但他的观点并未被所处的社会所接受。
同情张居正,李贽的前后居停,耿定向和周思敬,都是张居正的亲信。
耿定向尤为张居正所器重,1578年出任福建巡抚,主持全省的土地丈量,乃是张居正发动全国丈量的试探和先声。
李贽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致力于《易经》的研究,他的生活在被捕后并未改变,1602年(万历三十年),他在监狱中自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李贽是一个矛盾的哲学家,未能形成自己的学说,是心学的继承者,从新的角度去解释当下社会的现状,但无力创造出新的事物。他既有形而上学的东西,也有客观的认知;他和海瑞不同,他承认自己的欲望并认为欲望才能使大家更富裕,而海瑞恪守四书的准则。
《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
1.《万历十五年》的出版及影响
《万历十五年》的出版引发了对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结构的关注和讨论。
2.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
2.1“大”历史观的形成过程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主要由其生活经验和学术研究所形成,包括其在中国的成长经历、在军队的服务经历和在美国的学术生涯。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强调历史的规律性,认为历史的真相需要在长时间内大开眼界才能看清。
2.2“大”历史观的核心观点
大历史的观点,亦即是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technical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认为历史的基点应推后三五百年,以原始的眼光重新审视历史,从而看清社会面貌。
黄仁字的“大”历史观主张“一国两制”,认为这不仅是中国的难题,也是中国的历史测验,需要在法律和技术之后提出道德问题。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强调,道德虽高于法律和技术,但道德观念应该远大,不能在细微末节内提出,否则会导致战争。
经典名句
对一个英雄人隐恶扬善,并不是真正的推崇。
成大事者,成大师者,无不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学识修养。
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大凡久在政治圈子里的人物,都已看透,他们可以从青萍之末,预测大风暴的来临。
在我们形式化的政府中,表面即是实质。
大凡高度的概括,总带有想象的成分。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生命的真意义,要在历史上获得,而历史的规律性,有时在短时间尚不能看清,而须要在长时间内大开眼界,才看得出来。
世界上任何国家以任何“主义”解决问题都不可能是依样画葫芦,都是要处在绝境、于“柳暗花明”之中突过难关,创造出一种新环境。
人世间很多残酷的事都用道德的名义去施行,也是中外古今一律。
作者介绍
黄仁宇(1918年6月25日—2000年1月8日),美籍华人,教授、学者。黄仁宇出生于湖南长沙。黄仁宇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少有的能把历史写的有趣的作家。 他最出名的著作,当属《万历十五年》,自1982年中文版在国内发行以来,几十年经久不衰,不仅是因为谈论明史的观点别具一格,更因为文笔通俗而又深度,生动却不失严肃,受到众多历史爱好者的追捧。 其实,黄仁宇除了《万历十五年》,还写过《中国大历史》、《缅北之战》以及历史小说《汴京残梦》等书。
《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用他本人提出的“大历史观”书写明朝的一小段历史,提出了“潜水艇夹肉面包的理论”。这个理论后来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提到,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史,可以说就是一个“潜水艇夹肉面包”。 所谓“大历史”在黄仁宇看来,强调用较长时段来观察历史,注重历史事件前后的因果关系,具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两种切入历史的途径:一种是用宏观历史角度切入微观的历史研究对象。另一种则是强调整体性,以长时段来分析历史,注重历史事件的前后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