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言文虚词(整理人:王冀扬)
这是一篇关于文言文虚词(整理人:王冀扬)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以“的意义与用法,”之“的意义与用法,”其“的意义与用法,”而“的意义与用法。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桃花源记思维导图
曹刿论战思维导图
文言文虚词(整理人:王冀扬)
”而“的意义与用法
连词
并列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
因果
赂秦而力亏。《六国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假设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转折(V1+而+V2,相反,不可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A+而+V,A修饰V,有先后)
吾尝豉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目的
馒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承接(V1+而+V2,有先后,不可换)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 归而求教国之策。《指南录后序》
人称
同”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你的“
”其“的意义与用法
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他(她)的”“它的”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放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三人称代词,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始得西山宴游记》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指南录后序》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论语》
指示代词,表示远指一那,那个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指示代词,表示近指一这,这个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雄也。《烛之武退秦师》 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副词
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谏太宗十思疏》
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可要”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之“的意义与用法
助词【辅助】定语+之+中心语
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中心语+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音节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
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的”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突出强调宾语,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一羽之不举。《齐桓晋文之事》
指示代词,这,此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第三人称代词【她/他/它or们】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它,指知识和道理) 作师说以贻之。(代人,作宾语)
动词(主语+之+地点)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顶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以“的意义与用法
介词
拿,用
愿以十五城请易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
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
把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在,从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滕王阁序》
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洎牧以谗诛。《六国论》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依据、按照、根据
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成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而”“又”“而且”“并且”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表示目的【后一个动作是前一个的目的或结果】来、用来
以致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举以予人。《六国论》
表示因果关系,因为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但以刘日薄西气息奄在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情表》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表示修饰关系
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 子分当引决然而段忍以行。《指南录后序》
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以为,认为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始得西山宴游记》
通假,同”已“,已经
及以至是。《报任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