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小学阅读理解
小学阅读理解总结归纳,汇总了技巧分析、内容概括、内容理解、信息提取、结构分析等知识点,内容实用,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收藏一下!
编辑于2024-04-28 18:52:42阅读理解
技巧分析
环境描写
定义
指对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
定义
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万物的描写,如山川湖海、花草树木、鸟兽虫与、风雨雷电、森林原野等。
作用
1、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等),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文章感情基调;
3、衬托出人物的性格心理或品质;
4、暗示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寄托人物的感情;
6、揭示主题,深化主旨;
社会环境描写
定义
对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和生活环境等的描写,包括城镇、农村、工厂、军营、机关、学校、商店等人物活动场所和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等社会风情的描写。
作用
1、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2、交代人物生存环境、社会关系
3、衬托出人物的性格、心理、或品质
4、揭示文章主旨
题型答题步骤
1、根据题目要求找到文中对应内容;
2、分析环境描写类型及环境本身的特点;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4、组织语言,分点作答;
答题技巧
答题方法:
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联系文章主旨
答题语言:
:这句话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作用(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作用),深化文章中心。
环境描写常考题
1、请用“——”画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
2、画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好处?
3、从画线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备注
1、环境描写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归结为某一种作用,且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2、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很多,然而不是每一处环境描写都能发挥全方面的作用,在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来灵活作答,选取最贴切的作用即可,切勿一味求全。
人物描写
神态描写
定义
指把人物的面部(眉、眼、嘴等)表情变化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反映人的喜怒哀乐或者态度的变化。
作用
1、表现人物的情绪和情感变化;
2、刻画人物性格,体现人物品质;
3、反映人物命运,透视时代印记等。
4、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题型答题步骤
1、阅读文本:抓关键词,判断描写手法
2、分析文本:结合内容分析如何描写人物神态或神态变化
3、作答:联系上下文,分析神态描写的作用
答题技巧
答题方法:
判断+文章内容分析+中心思想
答题语言:
运用了神态描写,突出了人物的……形象,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品质或……精神等。
神态描写常考题
1、判断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2、简要分析下列句子的好处?
3、……句子是……描写?有什么作用?
4、请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外貌描写
定义
从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容貌、衣着、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作用
1、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2、反映或表现了人物(矛盾、犹豫、坚定、冷静等)心理;
3、表达出作者对某人……的情感;
4、加深了读者对某人物的印象。
题型答题步骤
1、抓关键词判断描写方法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描写方法的作用
3、组织语言进行作答
答题技巧
答题方法:
判断+文章内容分析+中心思想
答题语言:
这句话(这个词语)运用了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外貌描写常考题
1、下列句子属于哪种人物描写方法?
2、请勾画出句子中使用外貌描写的词语。
3、请说一说划线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4、……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心理描写
定义
人物的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活动描写,如对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及心理状态进行的描写。
作用
1、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物特点,体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2、刻画人物性格、品质,塑造人物形象
3、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心理描写的方法
1、直接描写式
这是运用最广泛也是最常见的方式,句子中会出现“思考想”等词语作为标志。
例句: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到:“出了五块钱呢!”
2、抒情独白式
这种方式是用抒情的手法展示人物内心矛盾和思想斗争,使文章更生动有趣
例句: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到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3、梦境描绘式
这种方式容易被大家忽略,但是梦境是人们所思所想的集中表现,同样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且能深化文章的主题。
例句: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只见金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情。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惚惚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
4、心理分析式
这种方式常见于西方的一些小说中,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对人物的所思所想更清晰。
例句:她一向就想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
5、幻觉展现式
这种方式是通过对人物幻觉的展示,来刻画人物的心理能揭示文章的主题。
例句: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装着闪亮的铜脚铜捏手的大火炉前面。火炉里的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她觉得多么舒服啊!但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把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只拿着一根烧过了的火柴,坐在那儿。
题型答题步骤
1、结合题干分析答题要求
2、抓关键词判断描写方法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描写方法的作用
4、组织语言,整理答案
答题技巧
答题方法:
判断方法+文章内容分析+中心思想
答题语言:
这句话运用了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心理描写常考题
1、下列句子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
2、请用横线画出人物心理描写的句子。
3、从画线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句子体现了……的什么特点(品质)?
5、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6、请对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动作描写
定义
人物的动作描写是指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身份、地位、处境。
作用
1、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
2、反映人物心理活动过程
3、表现人物的特点,凸显人物的思想感情
4、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题型答题步骤
1、抓关键词判断描写方法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描写方法的作用
3、组织语言进行作答
答题技巧
答题方法:
判断+文章内容分析+中心思想
答题语言:
这句话(这个词语)运用了动作描写,……·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动作描写常考题
1、简要分析下列句子的好处。
2、从这些动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请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4、……句子是……描写?有什么作用?
修辞手法
夸张
定义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刻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夸张的分类及区别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W夸张形式。 例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例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夸张形式。 例句:这块地方还没有巴掌大,不能盖房子。 例句:她骨瘦如柴。
3、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句: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例句:她一点胃口也没有,饭没入口,人就饱了。
作用
1、突出事物的特点
2、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
3、强调语气
4、烘托气氛
5、引起读者联想
答题步骤
阅读题归,判断句子是否使用夸张修辞手法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夸张修辞手法的作用
根据分析结果组织答案
常考题目
1、画线句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描写对象)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2、画线句运用了 _ 的修辞手法,从--可以看出来。
3、画线句用了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画线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你感受到了什么?
5、请用横线勾画出一个夸张句,并赏析。
6、试着说一说画线句好在哪里/表达效果
要点提示
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例如“同志们,我们的力量大过天”这一夸张运用就不合理。
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 是在夸张。
夸张要注意问题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性文章就很少、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答题技巧
答题方法
修辞手法+文章内容分析+作用
答题语言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夸大/缩小描写,突出强调了……(描写对象)…·的样子/特点,烘托了……的气氛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引起读者联想;说明了……的道理
注意
在阅读中,并不是每道题都会涉及到对人物情感或文章道理的分析,要根据题目要求和文章内容进行作答。
拟人
定义
指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动作、神态、个性或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拟人的分类及区别
1、把非生物拟人化:非生物指的是没有生命的事物,如“桌椅”“地球”“阳光”“房屋”“河流”等。例句: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例句:一捆捆的稿纸从屋角的两只麻袋中探头探脑地露出头来
2、把生物拟人化:生物指的是有生命的事物(除人以外),如动物植物等。 例句: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例句:连每一根小草都在跳舞。
3、把抽象概念拟人化:抽象与具体相对,不是某一个具体事物。如“正义”“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等。“数理化”例句:冬天全没有离开大地的意思,好像要长久赖下去似的。例句: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有些同志却叫它起来。
作用
1、对描写的作用:使所描写的事物具有人的言行和思想感情更生动逼真
2、对抒情的作用:可以使情景交融,更好的烘托气氛,表达情感
3、对说理的作用:用拟人方法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题型答题步骤
1、阅读题目,判断句子是否使用拟人修辞手法;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拟人修辞手法的作用;·①形象生动地反映描写对象的特点/样子 表达作者情感
3、根据分析结果组织答案。
常考题型
1、画线句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描写对象)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2、)画线句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从_--一词可以 看出来。
3、画线句用了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试着说一说画线句好在哪里
答题技巧
答题方法:
修辞手法+文章内容分析+作用
答题语言: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描写对象)……的样子/特点,表达了…(谁)的情感。
注意:
在阅读中,并不是每道题都会涉及到对人物情感,要根据题目要求和文章内容进行作答。
排比
定义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致的词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题型特点
题目形式多样,常以画句子、判断、填空、简答等形式出现;
题目中常会直接出现“修辞手法”或修辞种类字样
题目中常会出现“赏析”“作用”“好处”“表达效果”等字样。
作用
1、富有节奏感,语气强烈;
2、写出了——(内容)
3、表达了/抒发作者对——的(情感)
排比常考题
1、请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排比句。
2、请画出文中一个排比句,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读一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照样子写一写。
排比题型答题步骤
判断
审题,明确考察的修辞手法
细读句子,找到句子特征
根据修辞手法的分类及定义,判断具体的修辞手法
赏析
判断修辞手法
结合所给句子/段落具体内容,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
挖掘作者表达的中心思想,写出作者情感倾向
比喻
定义
比喻,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描写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陌生的事物。
三要素
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常见的比喻词有: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等。
作用
1、)对描写的作用: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深刻的印象
2、对抒情的作用:比喻抒情能使句子富有感染力,准确表达作者情感
3、对说理的作用: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比喻的分类及区别
1、明喻
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常用“像”“好像”“仿佛”“犹如”等。例句: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常用“是”“变成”“成“构成”等。 例句:母亲啊!你(本体)是荷叶(喻体),我(本体)是红莲(喻 体)
3、借喻
借用喻体代替本体,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 例如: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喻体)。
题型答题步骤
1、阅读题目,判断句子是否使用比喻修辞手法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形象生动地反映描写对象的特点/样子 表达作者情感。
3、根据分析结果组织答案
答题技巧
答题方法:修辞手法+文章内容分析+作用 答题语言:
答题语言: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本体)……的样子/特点,表达了…(谁)…的情感,说明了……的道理
注意:在阅读中,并不是每道题都会涉及到对人物情感或文章道理的分析,要根据题目要求和文章内容进行作答
常考题目
1、画线句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描写对象)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2、画线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将——比作——
3、画线句用了——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请用横线勾画出一个比喻句,并赏析。
5、试着说一说画线句好在哪里/表达效果
6、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画线句
要点提示
本体和喻体要有相似的地方
如:春雨像牛毛,春雨和牛毛都是细细的。 如:妈妈像春天的阳光,妈妈和春天的阳光都是非常温暖的。
以下情况不构成比喻句
前后内容为同类事物;如:小明长得像妈妈。
表示举例的句子;如:像你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重活儿。
表示推测的句子;如:小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
表示想象的句子;如:我静静听着,好像面对着大海。
对比
定义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互相比较的修辞手法,也叫“对照”
两体对比
把两种根本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更坏;大的更大,小的更小。
例如: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一体两面对比
把同一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对比。
例如: 1、社会上有些人,当面是君子,背后是小人。 2、泥瓦匠,住草房。纺织娘,没衣裳。卖盐的,喝淡汤。
作用
将同一种事物的不同面或不同事物进行对比,强调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文章感染力,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常考题
1、文章将—— 和——做比较,突出了——的 ——特点
2、文章将……和……对比,有什么好处?
3、请判断……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找出文中运用对比修辞手法的句子。
5、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6、说出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题步骤
1、判断是否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对比修辞手法的作用
3、组织语言进行做答
答题技巧
答题方法
判断+文章内容分析+中心思想
答题语言
这句话(文章)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描写对象)的……特点,表达了和……进行对比,突出…作者……情感。
设问
定义
设问即明知故问。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再自问自答。
形式
自问自答
一问一答: 革命会失败吗?当然不会!
几问一答: 春天是怎样的?夏天是怎样的?秋天是怎样的?都 是美丽迷人的。
连续问答: 春天在哪里?在花朵里。夏天在哪里?在蝉鸣里。 秋天在哪里?在落叶里
问而不答
例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下文中作者委含蓄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因此也是设问句。
作用
对描写的作用:可以提出疑问,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及思考,起到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的作用
对抒情的作用:设问句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或句子的情感表达更加强烈
对说理的作用:在说理文章中,使用设问句可以使论证更深入,突出关键性内容。
设问答题技巧
答题方法
修辞手法+文章内容分析+作用
答题语言
这句话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了……,引起读者思考/阅读兴趣,为下文……作铺垫,表达了……(谁)……的情感深刻地说明了……的道理。
注意
在阅读中,并不是每一点都需要作答,要根据题目要求和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反问
定义
反问是一种问中有答的提问方式,从反面提问,答案就在问题中这种运用疑问的语气来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和强烈感情的修辞手法叫做反问。
形式
问而无答
用肯定句表否定内容:河水会从低处往高处流吗?
用否定句表肯定内容:这件事你难道没错吗?
问而有答
例句:这难道不算一个重大突破吗?当然算!
作用
对抒情的作用:使用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使情感表达更强烈,激发读者情感共鸣
对描写的作用:反问句的使用,可以对描写内容起到强调的作用;
对说理的作用:在说理文章中,使用反问句可以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气势和说服力。
设问和反问的异同
不同点
形式上
设问是先问再回答,问题中没有答案;反问是只问不答答案在问题之中。
作用上
设问主要是为了引起读者注意,激发阅读兴趣;反问主要是为了加强语气,表达观点和情感。
表意上
设问只是有问有答形式,并不表示肯定或否定含义;反问句中明确表示肯定和否定含义,语气强烈
相同点
设问和反问都是以问句的形式来表达的,且都在问句后或问句中给出了答案
设问和反问常考题目
1、请在文中找出一句设问句/反问句。
2、画线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3、请你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4、下面两种说法你觉得哪种更好?为什么?
答题步骤
1、阅读题目,判断句子是否使用设问或反问的修辞手法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设问或反问修辞手法的作用:
3、根据分析结果组织答案。
反问答题技巧
答题方法
修辞手法+文章内容分析+作用
答题语言
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更有力地强调了……,语气强烈,表达了……(谁)………的情感,深刻地说明了……的道理。
注意
注意:在阅读中,并不是每一点都需要作答,要根据题目要求和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反复
定义
反复即重复,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在文中重复使用同一个词语或句子甚至语段,这种修辞手法就是反复。
形式
1、词语反复
例如:脚踩泥泞的小路,前行,前行。
2、词语或句子反复
例如: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3、词段反复
例如鲁迅在小说《祝福》中,连续两次以“我真傻,真的”开 头的一段描写。
作用
对描写的作用:对反复的内容起着突出、强调的作用,增强语言气势:
对抒情的作用:通过反复咏叹,可以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
对格式的作用:运用反复,使句子格式整齐有序,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律美。
反复和排比的区别
1、构成的因素不同
反复:
完全相同的词语或句子、语段的重复。
排比:
结构相似、意思相关的内容的排列。
2、词句重复/排列的次数不同
反复:
相同的词句重复出现两次即可构成反复。
排比:
结构相似、意思相关的词句必须排列三次或以上,才能构成 排比。
3、表达的效果不同
反复:
使用反复通常是为了突出强调所重复的内容。
排比:
使用排比是为了通过语句的节奏感来抒情,增强语言气势。
反复修辞常考题目
1、画线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2、请说一说“xx”为什么连续出现了多次?有什么作用?
3、)请从修辞角度分析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4、请用横线从文中画出一个运用反复修辞手法的句子,并赏析
5、下面两种表达方式你觉得哪种更好?为什么?
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肯定会让他丢尽了脸!
答题步骤
阅读题目,判断句子是否使用反复修辞手法: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反复修辞手法的作用:
根据分析结果组织答案。
答题技巧
答题方法
根据分析结果组织答案。
答题语言
这句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通过的反复咏叹,突出强调了……,表达了……(谁)…·的情感,深刻地说明了……的道理。使句子富有音律美。
注意
在阅读中,并不是每一点都需要作答,要根据题目要求和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表现手法
定义
表现手法也叫写作方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欲扬先抑
定义
欲扬先抑又称先抑后扬,是指作者想褒扬某人某物,却不从赛扬处下笔,而是先从贬抑处落笔,再对事物予以肯定和褒扬。
作用
巧作抑扬,造成“落差”使人、物的特征更鲜明和突出
更鲜明地表情达意
增加文章的曲折之美
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动静结合
定义
动静结合指对事物进行动态和静态描写,展现灵动之美的一种 表现手法。
类型
1、以动衬静,即描写事物的动态美,反衬事物的静态美,重点突出静态美。
2、以静衬动,即描写事物的静态美,反衬事物的动态美,重点突出动态美。
3、动静结合,即同时描写事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使得事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相映成趣。
表现手法常考题型
1、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文章第一段运用xxxx表现手法的目的是什么?
3、文章第四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4、请你用横线勾画出本段动态描写的句子,用波浪线勾画出静态描写的句子。
表现手法答题步骤
1、判断表现手法
2、结合题干要求及内容进行分析
3、组织语言,整理答案
表现手法答题常用语言
动静结合
文章/本段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将…和……结合在一起,刻画了一幅……的景象,渲染了…·的氛围,表达了……感受。
欲扬先抑
文章/本段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文中……是“抑”,……是“扬”,作者巧作抑扬,造成“落差”使人、物的特征更鲜明和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了……/增加文章的曲折之美/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注意
答题语言可以灵活使用,不能照抄、照搬。
联想
定义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个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的过程。
例:你能从“大海的波涛”这个短语联想到什么呢?大海的波涛暗示海平面并不宁静,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与起伏相关的场景,如不平静的心情、人生的起落、曲折的过程等。由此可见,联想想到的是客观实际,是从此到彼的过程,并不是随意想象、胡编乱造出来的。
作用
1、充实文章内容
2、丰富文章语言
3、增强文章感染力
我们仍然以“大海的波涛”为例。由大海的波涛联想到自己不平静的心情,生动形象地将作者内心的复杂心绪表现出来,更引人深思,也更具感染力。
常考题型
1、作者是通过联想来表达对XXX的感受,在第一段,作者联想到了( ),在第二段,作者由()联想到了()
2、文章第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3、 文章第三段运用了()的表现手法,由()联想到
4、用横线画出文章实写的内容,用波浪线画出联想的内容。
5、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人公联想到的几幅画面。
6、通过作者的联想,你感受到了什么?
答题步骤
1、结合题干分析答题要求
2、判断表现手法
3、分析表达效果
4、组织语言,整理答案
答题语言
文章/本段运用了…………的表现手法,通过对……·的描写,表现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衬托
定义
衬托是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一种表现手法。一般而言,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例:万绿丛中一点红。 这句诗的意思是:在大片绿叶丛中,一朵红花立其中。在大范围绿色的映衬下,小小的一朵红花更夺人眼球,这就是正衬,
例:乌鸣山更幽。 这句诗的意思是,鸟鸣声显得山涧更加幽静。山涧本来没什么声音,但偶尔传来的一两声鸟鸣,让山涧一下子活了过来,有了一些“人间气息”。因此,这一两声鸟鸣更加反衬出山涧的幽静。
作用
1、从侧面突出事物的特征
2、表意委婉,启发读者联想、想象
3、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独具风格
无论正衬还是反衬,其主要作用都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点,启 发读者的想象
常考题型
1、文章第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三段运用了()的表现手法,由()联想到了()
3、第三段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4、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人公联想到的几幅画面。
5、通过作者的联想,你感受到了什么?
答题步骤
1、结合题千分析答题要求、
2、判断表现手法
3、分析表达效果
4、组织语言,整理答案
答题语言
文章/本段运用了……的表现手法,通过对……的描写,表现了/衬托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征
定义
象征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的一种表现手法。
例:春天象征着希望。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一切生物都在展现着自身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我们说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春天象征着希望。
作用
化抽象为具体,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启发读者联想、思考:
含蓄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常考题
1、文章第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2、你认为XXX象征着生活中的哪些人?
3、第三段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呢?
4、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人公联想到的几幅画面。
5、通过作者的联想,你感受到了什么?
6、请用自己的话谈谈这句话的象征意义。
表现手法答题步骤
1、结合题干分析答题要求
2、判断表现手法
3、分析表达效果
4、组织语言,整理答案
答题语言
的表现手法,通过对……的描写,表文章/本段运用了…. 现了/衬托了/象征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内容概括
概括段意
定义
概括段意就是把一个或几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用简洁、精炼的语言归纳总结在一起。
常考题型
1、用横线画出第3段的中心句。
2、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第三自然段的大意。
4、文章第2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5、用“/”把文章分为了四部分,请概括第二部分的内容,
概括段意方法
摘句法
定义
摘句法是概括段意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摘取段落中最能概括主要内容的句子作为段意。
常用句子类型
1、总起句:在句段的开头
2、过度句:在段落的中间
3、总结句:在段落的结尾
概括段意注意事项
1、检查所摘抄的句子能否准确、精炼地概括段意。
2、摘抄的句子较长时,可以适当进行删减,但不能改变原意。
合并法
定义
在各层次内容是并列关系的段落中,因为并列关系的各层次在段中的地位是平等的,所以概括段意可以把各层次的要点合并起来。
注意事项
1、如果是对多个段落进行概括,则先提炼出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如果是对单个段落进行概括,则先将段落中的句子进行分层,提炼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
2、如果是对多个段落进行概括,则先提炼出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如果是对单个段落进行概括,则先将段落中的句子进行分层,提炼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
3、提炼主要内容要准确,重要内容不要落掉。
串联法
定义
串联法概括段意就是在概括的过程中,一些段落中没有中心句或过渡句,则需要将段落中的关键词进行串联,组成一句连贯的话。
注意事项
1、所选的词语要准确,串起来能反映段落的主要内容
2、句子要通顺明白,不能出现别扭、累赘的语病:
3、对多个自然段概括段意时,适用于自然段之间是递进关系的。
取舍法
定义
几个自然段合起来成为一段时,要舍弃次要内容,抓住主要内容来归纳段落大意。保留的主要内容应明确、完整、简要。
答题步骤
1、审题,圈画题目中的关键词,确定需要概括的段落
2、浏览目标段落,看是否有特殊句;(特殊句一般指中心句、关键句和重点句)
3、若有,对特殊句式进行简单改写,即段落大意:若没有,把段落分解成句子,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短语,把这些内容串联成通顺的句子:
4、检查,句子是否通顺、语言是否简洁准确。
概括段意注意问题
1、概括段意的方法要灵活运用。要根据段落结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概括。
2、概括段意要从内容入手,不能用“……起因·经·结果特点”等非常笼统、模糊的词语概括。
3、用摘句法概括时,所摘录的句子必须能够概括这段的主要意思。另外有的句子不能原封照搬,需要修改加工。
4、用合并法概括段意时,不能把各层意思简单相加,要把各层的主要意思提炼出来,再组织语言加以归纳,
5、段意概括的要求是要能抓住主要内容,要点要全、语句通顺, 简练。
概括文意
定义
概括文意就是把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用简洁、精炼的语言归 纳总结在一起。
常考题型
1、文章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横线画出来。
2、找一找,短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抄写在线上。
3、说一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4、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常用方法
寻章摘句法
定义
寻章摘句法是概括文意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摘取文章中最能概括主要内容的句子作为文意
常用句子
1、文章开头的句子,即总起句
2、文章中间的句子,即过渡句;
3、文章结尾的句子,即总结句。
注意事项
1、检查所摘抄的句子能否准确、精炼地概括文意;
2、摘抄的句子较长时,可以适当进行删减,但不能改变原意。
题目扩展法
定义
有些以文章内容命名的文章,可以根据标题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使标题的内容更加具体、明了即可。
步骤
通读全文,分析题目
以题目为中心,在文章中寻找相关的内容
将相关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将概括后的意思组织串联起来。
注意事项
本方法适用于某些特定的文章。例如,以人名、地名、物名、中心事件命名的文章。因为这样的文章,题目本身往往就是主要内容的核心部分,我们要抓住对题目的补充说明。
在文章中寻找需要补充的相关内容时,要紧扣题目。以人名命名的文章,主要寻找“做了什么事”;以物命名的文章,主要看“怎么样”;以地点或事件命名的文章,主要找“发生了什么事”
段意合并法
定义
段意合并法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重要方法。一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概括出每个部分的主要意思,再组织起来,就能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步骤
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写了什么;
2、细读文章,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给文章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4、组织语言,合并层意,得到文意。
注意事项
1、能够正确地给文章划分层次和概括层意;
2. 合并各层次的意思,不等于各层次的意思简单相加。要适当使用过渡句或关联词,使句子通顺。
3、合并时要删去重复或次要的内容,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要素归纳法
定义
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都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6个基本要素。一般,只要弄清这几个要素,然后将这几个要素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步骤
1、审题,判断题型;
2、浏览全文,找出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主要事件:
3、理清主要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组织语言,把“六要素”的内容串联起来。
注意事项
1、答题重点在于理清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故事发生的背景不算起因,起因是指能够引起故事进一步发展或主要人物活动之前的内容。
3、文章出现多件事的时候,要注意根据事件划出段落层次,找到每层的起因、经过、结果。
要素归纳法小贴士
题目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的故事。
归纳要求
1、答出“谁做了什么,结果怎样即可 2、答案在 10 个字左右。
题目
1、请简要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2、本文主要讲了什么?
归纳要求
1、答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即可; 2、答案在 40 个字左右。
题目
1、请概括出本文的故事情节 2、请叙述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归纳要求
1、要答出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 结果 2、答案在 60 个字左右。
题目
1、请概括出文中写的三件事。 2、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出文章中的两件事。
归纳要求
1、对文章分层,明确每件事的段落 2、答出每件事的“起因、经过、结 果”
答题步骤
1、审题,圈画题目中的关键词,确定需要概括的内容
2、阅读文章,看是否有特殊句:(特殊句一般指中心句、关键句和重点句)
3、若有,对特殊句式进行简单改写合并,即文章大意:若没有,则选择其他的方法进行概括:
4、检查,句子是否通顺、语言是否简洁准确。
注意
1、内容要完整
2、语言要简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意思
3、在概括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弄清“主人公”或“主要人物”十分必要
怎样抓住文章重点进行概括
1、写事的文章:在概括的时候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几个要素进行概括;
2、写人的文章:抓住这个人做了什么事,怎样做的进行概括:
3、.写景状物的文章:抓住写了事物的几个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进行概括。
内容理解
理解词句意思
词义
定义
词语,是词和短语的合称,包括词和词组。
常考题目
1、“XX”词的意思是
2、文中的“xx”词指的是
3、文中最后一句的“xx”词是 ——意思。
4、读了语段我知道“xx”是 ——意思。
5、xx”词就是
6、选择恰当的词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常见考点
1、理解词本身的含义
2、理解词的指代关系
3、理解词在上下文中的意思
常用方法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例如:妈妈很爱我,她每天给我做美味的饭菜。 结合上下文可知,“她”指的是这个句子里的妈妈。
2、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义
例如:橱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结合生活经验,商场的橱窗中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精美商品,所以“琳琅满目”的意思是形容商品丰富多样。
3、借助近义词、反义词理解词义
子主例如:于是无花果树也遭到了厄运“厄运”的反义词是好运,因此厄运指困苦的遭遇和命运,联系上下文可知这里是指无花果树也被砍倒了。题
4、拆分词语理解词义
例如:橡树亭亭如盖的树冠遮天蔽日。 “遮天蔽曰”一词中,“遮天”是遮住天空,“蔽日”遮蔽太阳。 这里形容橡树的树冠非常大。
题型特点
1、题目中常会明确出现“理解”“解释”联系上下文”等字样.
2、题目中常会给出明确需要理解的字或词
3、题型多样,主要包括近义词辨析、解释字词、代词指代等。
答题步骤
近义词辨析
1、回到原文,找到需要辨析的词语
2、把词语带入句子,试读
3、对比两者差别,选出恰当的词语
解释词语
1、利用日常积累,理解词语本义
2、回到原文,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
3、通过语境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深层义
4、用简明流畅的语言解释词语在句子中的 意思
代词指代
1、审题,在原文找到需要解释的词语
2、仔细阅读词语所在句子以及该句的前后句子
3、找到答案后,带入句子,检查是否恰当
题型注意事项
1、近义词辨析,答题重点在于分析所给词语的不同之处,并结合语境挑选最适合的词语。
2、词语解释类题目,需要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能够联系上下文,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指出词语的深层含义。答题思路:(词语)原意指……,在文中指
3、词语解释的变形--根据释义在文中找对应词语,重点在于能够从给出的释义中抓住提示词,回原文寻找在看到释义后,可以先猜猜有什么词,一般以四字成语居多,
4、代词指代类题目,答题关键在于准确定位指代范围。
句意
定义
句子由词、词组(短语)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情,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者制止,表示某种感慨,表示对一段话的延续或省略。
常考题目
1、判断下列句子的说法是否正确
2、从文中画线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品读文中画线句子,写出你的理解。
5、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6、你是怎么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
7、对画线句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主要考点
1、理解句子的表面含义:即句子本身的意思:1. 例如:除非我们离开这儿,不然我就要死了。 表面含义:只有离开这儿,我才不会死。
2、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即句子表现出的思想情感。 例如:我的妈妈是最美的妈妈。 深层含义:这句话表达了对妈妈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即透过表面来探究作者真正的意思。例如: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句意:这句话并非说她们真的得到了幸福和快乐,而是说这种快乐和幸福只有到另一个世界才能实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批判。
答题方法
1、.抓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例如:妈妈双手紧握着,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我,句意:句子中有“焦急”和“耐心”这两个关键词,这两个词似乎矛盾,但它们却反映了妈妈急切想见到我的心情,体现了妈妈的担心和着急。
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
例如:这些小姑娘像刚睡醒一样,睁开眼睛,望着这新奇的世界。句意:联系上文可知这里的“小姑娘”指的是荷花,这句话写出了荷花刚刚绽放的样子,体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3、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句子含义。
例如: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挪动过一寸 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 句意:我们可以联系自己被沸水或火星烫着时,会迅速地把手缩回来以及剧烈疼痛的情景,而邱少云忍受烈火燃烧达半小时之久却能做到纹丝不动,足见他的高度纪律性以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4、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句子含义
例如: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消息一传出来,全国轰动,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 句意: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1905年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时期,中国还没有自己修筑的铁路。在这个时候能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铁路,充分表明了当时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心情和国人对詹天佑的希望。
答题步骤
1、审题,在原文中定位句子
2、细读句子,圈出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字面意思;(关键词一般是有实际意义的词汇,如名词、形容词、动词等)
3、结合文章中心思想和关键词的辅助,挖掘句子在文中的深层含义,也可联系生活实际和日常积累,对句子含义进行补充扩展,
4、组织语言,表达通顺流畅,用词准确。
注意事项
1、能够从句中找到并理解关键词语
2、能够联系上下文或者生活实际挖掘句子的深层含义、感情、 思想。
理解人物形象
定义
人物形象指的是人的外貌、形态、穿着等。同时也指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
例如:邋遢、朴素、勇敢、乐观等,都属于人物形象
注意:人在某个时刻产生的思想和情绪不属于人物形象
常考题
1、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请你谈一谈文中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文章通过 描写,表现了XX的性格特点。
4、你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为什么?.
5、文中的****是否值得我们学习?为什么?
6、文中写了关于——的几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7、你是否赞赏文中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描写人物性格特征高频词汇
褒义词
真诚善良 善解人意 和蔼可亲 热爱生活 助人为乐 无私奉献 宽容大度 舍生取义 爱岗敬业 勤劳节俭 任劳任怨 机智勇敢 幽默风趣 积极乐观 坚持不懈 诚实守信 有责任心 教子有方 爱子情深 热爱祖国
温柔 直率 活泼 开朗 宽容 热情 可爱 贤惠 纯洁 慈爱 慷慨 忠诚 侠义 老实 天真
贬义词
胆小怕事 冷漠自私 狂妄自大 自以为是 斤斤计较 贪生怕死 爱慕虚荣 狡猾虚伪 固执吝啬 脾气暴躁 见利忘义 好吃懒做
滑稽 可笑 古怪 残忍 无情 懦弱 暴躁 刻薄 冷漢
中性词
内向 腼腆 害羞 谨慎 严格 严厉 木讷 多情
主意事项
人物性格一般有多方面,注意概括要全面、准确。
怎样分析人物形象
正面描写
通过文中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即人物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外貌描写
容貌、姿态、服饰等
语言描写
独白、对话
动作描写
动作行为
心理描写
心理活动
神态描写
表情神态
具体事件
答题方法
具体事例+人物特点/品质
答题语言
从文中·(描写对象)是一(哪件事)可以看出…… 个……的人
注意事项
事件的主角必须是题目分析对象
事件需要与人物品质/特点相对应。
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其他人的描述/评价
周围环境的描写
与其他人物的横向对比
与自己的纵向对比
答题步骤
定位
阅读题目,圈画题目中的关键人物,回到原文定位。
分析
找出对该人物细节描写、事件描写的句子,进行分析。
作答
根据分析结果组织答案。
答题技巧
答题方法
具体事例+人物特点/品质
答题语言
答题语言:从文中……(哪件事)可以看出…(描写对象)是一个……的人。
注意事项
1、事件的主角必须是题目分析对象;
2、事件需要与人物品质/特点相对应。
理解思想情感
定义
1、作者的思想情感--作者在作品中所融入的思想情感倾向,如爱憎、好恶、赞扬与批评等。
2、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所体现人物的情感、态度、观点。
如何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
1、通过语言描写
1、找出文章中的语言描写
2、通过人物语言描写分析主人公或作者的思想情感
2、通过动作描写
1、找出文章中的动作描写
2、通过人物动作描写分析主人公或作者 的思想情感
3、通过心理描写
1、找出文章中的心理描写
2、通过人物心理描写分析主人公或作者 的思想情感
4、通过神态描写
1、找出文中的神态描写
2、通过人物神态描写分析主人公或作者的思想情感
常考题
1、从……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2、表现作者/人物……的情感?
3、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答题技巧
答题方法
判断+文章内容分析+中心思想
答题语言
这句话(这个词语)运用了……描写,………等词生·的特点,表达了人物/作者……的感情。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
子主题
信息提取
定义
信息提取题是阅读中最基础的题型,文章中蕴含答案内容通过阅读文章查找或推理出指定内容。
从文中找词语
题型特点
1、内容简单
2、题目中常会出现提示答案的字词
3、在原文中常能直接找到答案或答案的关键词
常考题
1、根据意思写词语
2、在文中找出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3、从短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人物描写、颜色、变化等)填在括号里
4、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5、找出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6、文章中描写的静景是
答题步骤
审题
仔细阅读题目,寻找提示词。
搜索
回原文寻找提示词并勾画,锁定范围
定位
在提示词附近找答案,或理解文章后提取关键词语。
作答
完整全面、准确地写答案
答题方法
直接提取法
直接提取法就是在文中定位信息,直接提取答案。
引用法
引用法就是理解文章内容,直接引用或提取更恰当的词语进行作答。
从文中找句子
定义
句子提取题是阅读中最基础的题型,就是从文章中查找指定的内容,
题型特点
1、题目中会明确出现“画出”“找出”等字样;
2、句子在原文中可以直接找到
3、找特殊句(中心句/过渡句/修辞句 )居多,
常考题型
1、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2、句子在原文中可以直接找到。
3、用横线画出文中的过渡句
4、短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展开描写的?请用 画出来。
5、用横线画出描写( )神态的句子。
6、用波浪线画出首尾照应的句子
子主题
句子提取答题步骤
审题
仔细阅读题目,寻找提示词,明确要找的句子类型。
搜索
回原文寻找提示词并勾画,锁定范围
定位
在提示词附近找出正确句子。
作答
完整全面、准确地勾画或写答案。
答题方法
直接提取法:在文中定位信息,直接勾画句子。
特殊句
1、修辞句
修辞手法
比喻句
内容:把什么比作什么
比喻词:像、像……-样、好像、好似、似乎、仿佛、如同、犹如等。
拟人句
内容:把不是人的事物当成人来写,赋予它人类的动作和情感:
特点:(1)没有比喻词。 (2)拟人句中出现的动作、神态、思想等必须是人 所特有的。
反问句
定义:用问句表达确定的意思;
特点:只问不答,读者可以从问句中找到答案。
夸张
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合理地扩大、缩小
排比
必须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组或句子并列组成: 各句之间内容要相关,句式要一致。
2、中心句和过渡句
中心句
定义
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
判断规律
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过渡句
定义
在总结上文内容的同时,引出下文内容的句子。
判断规律
(1)不会出现在整篇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2)一般在段落开头或结尾处(3)常出现过渡词:不但……而且…不仅……还………、是…还是……等。
3、照应句
定义
一篇文章中,有的内容前面讲了,后面再提及一下,与前面相呼应;有的内容,虽然主要放在后面说但在前面铺垫一下。
判断规律
(1)标题和文章中某一句子相互照应。 (2)文章的首段某一句子和尾段某一句子互相照应。 (3)文章中前后两个句子相互照应。
3、人物描写句
心理描写
内容: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心理状态和内心活动的描写。 例句:我心想:周末爸爸妈妈都休息,就可以带我去动物园,这可太好了!
神态描写
内容:描写脸部表情和变化。 例句:她吓得面色如土,说不出话来。
动作描写
内容:对人动作行为的描写。 例句:我找来一块布,把它沿边剪了一个口子,一手抓住一边,用力一撕,“吱”地一声撕开了。
语言描写
内容:描写人物的对话和独白。 例句:医生说:“用脏手拿东西吃会生病的。
外貌描写
内容:对人物的容貌、服饰、体型等进行的描写。 例句:她一头乌黑闪亮的秀发,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的,两条弯弯的眉毛像月牙儿。
结构分析
写作顺序
定义
写作顺序就是写作材料的先后安排顺序。
记叙文中常见的写作顺序
1、时间顺序
以时间推移为顺序,将文章要用的各个材料串成-体。例如:早晨--中午--晚上。
春夏秋冬
雨前、雨中、雨后雪前、雪中、雪后
日/月出前、日/月落前、后
早晨、中午、晚上课前、课中、课后
2、空间顺序
即按照方位、处所或地点变换决定材料先后的次序一般用于写景文章和游记。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是按金华城→罗店→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
1、.东-南-西-北
2、2由左到右
3、由上到下
4、由远及近
3、事物不同方面顺序
即按照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同类别来决定材料先后顺序的次序,一般用于状物类文章。例如:水果的形状味道、用途。
事情发展的顺序:起因、经过、结果
子主题
4、事情发展顺序
事情发展顺序:按照事情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写,先发生的情况先写,后发生的后写。例如《小马过河》一文,是按小河挡住了小马去磨坊的路(起因)--小马向老牛、小松鼠、妈妈请教河水深浅(经过)--小马小心地过了河(结果)来写的。
写作顺序常见考点
1、判断写作顺序
2、梳理写作顺序
3、找表示顺序的词语或短语
写作顺序常考题目
1、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写作顺序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
2、文章主要按顺序对家乡的小河进行了描写,表示顺序的 词语或短语是:
3、本文按照的顺序对乐山景色进行了描写?
4、故事的起因是 经过是 结果是
6、作者是按照()顺序来写的。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事情发展顺序
5、短文以“藤花书屋”为中心,按()顺序写了书屋的藤科植物、 ——、——、等景物。
6、.第2-4自然段按()顺序描写了故乡的“水墨画 ,请把相关词语按顺序写出来
7、本文是按——顺序写的。根据文章内容,将下列情节补充完整。
记叙文写作顺序题型特点
1、常以填空题、选择的形式出现;
2、题目中常会出现“顺序”等等字样。
记叙文写作顺序答题步骤
1、认真审题,根据题目中的提示词,确定题目类型:
2、圈画词语,圈出文章中提示顺序的词语:
3、确定顺序,根据内容和提示顺序的词语确定文章的顺序
4、结合文章内容,直接答出顺序或回答顺序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