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体系(2)
欢迎探索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思维导图! 在这个思维导图中,我们将一起揭开物理学的神秘面纱,探索力学,运动等基础概念。这份导图是我们精心设计的,旨在帮助同学们系统地梳理和巩固物理知识点,构建起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 导图以力和运动为中心,通过四个分支结构展开,每个分支都详细列出了相关的物理概念和公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我们建议同学们在学习新章节前,先通过导图预览主要内容,在课后则可以用来复习和检验自己的理解。当然本图也使用于高三高考复习。
编辑于2024-04-29 20:08:42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体系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质点 参考系
物体和质点
在某些情况下,确实可以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把它简化为一个具有质量的点,这样的点叫作质点
参考系
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作为参考,观察物体的位置相对于这个“其他物体”是否随时间变化,以及怎样变化。这种用来作为参考的物体叫作参考系
时间 位移
时刻和时间间隔
时刻:指的是时间轴上的一个点
时间间隔:指的是两个时刻间的时间间隔
位置和位移
路程:初、末位置间的轨迹的长度
位移:表示物体位置上的变化,是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直线运动的位移
位移—时间图像
意义:表示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应用
确定某时刻的位移,判断运动性质(静止、匀速、变速)
判断速度大小(斜率)
位移和时间的测量
学校实验室中常用打点计时器来记录时间和位移
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
速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定义式:v= Δx/Δt
单位:米每秒,符号是m/s或m·s⁻¹。,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每时(km/h或km·h⁻¹)、厘米每秒(cm/s或cm·s⁻¹)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v= Δx/Δt, 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当Δt趋于0时,v= Δx/Δt,方向为该时刻的运动方向
速度—时间图像
内容:物体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可以用图像来直观表示。以时间t 为横轴,速度v为纵轴,坐标系中的图像即为速度—时间图像或v-t 图像。
图像: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加速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定义式:a=Δv/Δt,加速度的单位是米每二次方秒,符号是m/s²或 m·s⁻²,是矢量,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
从v-t 图像看加速度
意义:v-t 图像反映的是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应用
确定某一时刻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判断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静止、匀速、变速)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实验思路:要研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就要想办法测量小车在不同时刻的瞬时速度,而打点计时器具有此功能,用打点计时器测量速度
进行实验: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启动计时器,然后放开小车,让它拖着纸带运动。于是,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行小点。随后,立即关闭电源。
数据记录
数据分析:用v-t 图像分析速度v与时间t 的定量关系。以时间t 为横轴、速度v为纵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匀变速直线运动
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作匀变速直线运动
图像:v-t 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v=v₁+at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定义: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可以通过它的v-t 图像求解。
关系式:x=v₁ t+ at²/2 ,若初速度为0,这个公式可以简化为 x= at²/2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v² - v₁²=2ax
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
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作自由落体运动
特征
初速度为0
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
自由落体加速度
定义:对不同物体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作自由落体加速度
公式:v=gt,x= gt²/2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重力与弹力
重力
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
三要素
大小:G=mg
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重心(与几何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
力的图示:力可以用有向线段表示。有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如图3.1-4,球所受的重力大小为6 N,方向竖直向下
弹力
定义:发生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作弹力
产生原因:施力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
大小:与弹性形变有关
方向:与受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同
接触面:相互垂直或垂直于切线
绳或弹簧:沿绳或弹簧方向
杆:具体分析
活杆:沿杆的支持力
死杆:任意方向
胡克定律
弹性形变:物体在发生形变后,如果撤去作用力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作弹性形变
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作弹性限度
公式:F =kx,式中弹力F、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的单位分别是牛顿(N)、米(m),k 叫作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牛顿每米,符号是N/m
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滑动摩擦力
产生条件
有弹力
接触面不光滑
存在相对运动
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大小:
静摩擦力
定义:由于这时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所以这时的摩擦力叫作静摩擦力
产生条件
有弹力
接触面不光滑
存在相对运动趋势
方向:与运动趋势相反
大小:0 < F ≤ Fmax
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作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
物体受力的初步分析
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力的合成和分解
合力和分力
一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跟某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作那几个力的合力
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跟某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相同, 这 几 个 力 就 叫 作 那 个 力 的分力
力的合成和分解
把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作力的合成
把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叫作力的分解
力的合成法则
平行四边形法则
矢量三角形法则
力的分解法则
正交分解法
矢量和标量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物理量叫作矢量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相加时遵从算术法则的物理量叫作标量
共点力的平衡
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条件是合力为0
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
标注
牛顿第一定律
理想实验的魅力: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惯性与质量
惯性:物体这种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作惯性
惯性只与质量有关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实验思路
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保持小车质量不变,通过改变槽码的个数改变小车所受的拉力。小车所受的拉力可认为与槽码所受的重力相等。测得不同拉力下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拉力的变化情况,找出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
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保持小车所受的拉力不变,通过在小车上增加重物改变小车的质量。测得不同质量的小车在这个拉力下运动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变化情况,找出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
物理量的测量
质量的测量:使用天平
加速度的测量
测量小车加速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用刻度尺测量小车移动的位移x,并用秒表测量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t,即a=2x/t²
使用打点计时器
让两个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时间t相等,它们的位移之比就等于加速度之比,即 x₁/x₂=a₁/a₂
力的测量
使用槽码悬挂控动小车
垫高木板来平衡摩擦力
使小车质量远大于槽码的质量减小误差
进行实验
改变槽码质量测得不同拉力下小车的加速度
改变小车质量测得不同质量小车在相同拉力下的加速度
数据分析
为了分析加速度a 与质量m 的定量关系,我们同样需要建立直角坐标系。经验告诉我们,在相同拉力作用下,质量m 越大,加速度a 越小。
如果a-m图像是双曲线,a 与 m 成反比,也就是a与m1 成正比。作 a - m1 图像进行检验(图4.2-5)。如果检验的结果是过原点的直线,就可以判断加速度 a 与质量 m 是成反比的。
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
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
公式:F = kma
力的单位:F=ma=1 kg·m/s²
力学单位制
基本单位:在物理学中,只要选定几个物理量的单位,就能够利用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其他物理量的单位。这些被选定的物理量叫作基本量,它们相应的单位叫作基本单位。
导出量:由基本量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叫作导出量
导出单位:推导出来的相应单位叫作导出单位,例如速度、加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
定义: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制订了一种国际通用的、包括一切计量领域的单位制,叫作国际单位,简称SI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
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如果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可以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通过运动学的规律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如果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可以根据运动学规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结合受力分析,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力
超重和失重
重力的测量
先测量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再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G=mg
利用力的平衡条件对重力进行测量
超重和失重
超重
内容: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表现为加速度向上
公式:mg - Fₙ=- ma , Fₙ= m(g + a)> mg
失重
内容: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表现为加速度向下
公式:mg - Fₙ = ma, Fₙ= m(g - a)< 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