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
这是一篇关于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评价,具体程序,九品中正制度的产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
九品中正制度的产生
1)东汉末察举制度走向穷途末路,选举落入世家大族的手中,相互举荐,且世家大族有权力,有财力,从而把控朝政。曹操唯才是举,轻视品德,下令考察庶士,将人评为九等。
具体程序
一、品第人物:中正官根据士人的行状和家世评定品级。迎合世家贵族的需求。二、按品授官:将士人的资料逐级上报根据中正定的品级授官。三、清定品级:“清定”一年或者三年一次。上升或者下降官职。标准:行状。
评价
一、积极作用:1、选士制度得以革新,有专门的负责人有利于选士工作的正常进行,从民间舆论到官方定夺,朝廷加强对人才的控制,对比察举制有所进步。2、中征地人士不仅看门第还看品德和才能。有利于激励民众学习,稳定秩序。3、清定制度有利于监督官员,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统治氛围。二、消极作用:1、前期中正官认真负责,而后世家大族把持中正职责使吏部被架空偏离了选拔人才的标准,使九品中正制品评人才的标准转为贵族化制度。2、影响知识分子的学习积极性,公卿不思学习,学校慌置。3、由于士族把握权势,官场被贵族垄断,而统治者必须要门阀士族的支持,只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