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七章知识梳理
这是一个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七章知识梳理的思维导图,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第七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击退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斗争
“和平、民主、团结”方针的制定(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
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重庆谈判: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蒋介石接连发出三封电报,邀请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 又于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偕周恩来、王若飞飞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 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同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出席会议的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及社会贤达代表38人。会议历时22天,于1月31日闭幕。
维护和破坏政治协议的斗争
1946年2月10日,国民党派遣的特务、打手,破坏“陪都各界协进会”等19个团体发起在重庆校场口广场举行的“庆祝政协成功大会”制造了校场口惨案。国内局势日益恶化。这不得不迫使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由争取和平民主逐步转向准备自卫战争。 同年6月23日,上海人民团结联合会派出请愿团,赴南京向国民党当局呼吁和平。请愿团到达南京下关站时遭到国民党当局指使的大批暴徒的围殴。下关惨案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反人民内战的真面目。 中国共产党为做好自卫战争的准备:在各解放区抓紧减租、生产;练兵、组边野战兵团;发布《五四指示》,开展土地改革;抓紧“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方针的落实。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坚决反击
以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为标志,蒋介石挑起全国性内战。中国共产党指出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蒋介石。 从1947年2月即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同年6月,基本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以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挺进大别山为标志,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1947年10月10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正式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行动口号,
1948年4月1日,毛泽东在晋绥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的提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五四指示》
时间:1946年5月4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五四指示”)。通过开展清算斗争等,到1947年下半年,解放区即有2/3的地区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中国土地法大纲》
时间地点: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彻底实行土地改革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在这个大纲的指引下,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
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潮
期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总结了土地改革的经验,系统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即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土地改革的积极作用
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广大农民实现了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愿望。解放区出现了新面貌: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广大农民积极支援和配合解放军作战。人民解放战争有了巩固的后方和做基本的人力、物力保证。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加深的原因
第一,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把接收变成“劫收”,大发“胜利财”,从而使更多民众的期望遭致破灭。
第二,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了内战,加强对广大人民的掠夺。
第三,国民党统治集团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将全国各阶层人民置于饥饿和死亡线上,激起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反抗。
第二条战线的开辟——学生运动的高涨
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以学生运动为发端,运动向着“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目标发展,并迅速扩大,与工人罢工、教员罢教等各阶层人民的斗争结合到一起。这标志着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路线的正式形成。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各明主党派的历史性发展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民主党派的政治态度
中国各民主党派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政策
鼓励和支持各民主党派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同时, 又十分注意尊重和维护其应有的政治地位及合理的利益
对他们的某些不妥当意见,则善意地提出批评, 诚恳地帮助其进步 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奋斗,并在实践中不断进步,是各民主党派在这个时期表现的主要方面。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对中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中间势力实行的方法,是走和平改良的道路。他们所提倡和主张的, 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实质上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
持有中间路线想法的人们一接触到实际斗争,尤其是内战重起,就使他 们只能在靠近共产党或靠近国民党中选择道路,而不能有其他道路。 信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1949年春,毛泽东在同有关人士谈话时提出民主党派应 共同建设新中国”。 “积极参政, 这标志着民主党派地位的根本变化。它们不再是旧中国反动政权下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 新中国
南京国民党政权 的覆灭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历时4个月零19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有生力量154万余人 国民党军队共丧失兵力230余万人
这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
人民政协与《共 同纲领》
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
为新中国绘制蓝图
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
完成创建新中国的任务,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来承担的。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意义和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中国革命的发生和胜利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有了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
结束了100多年来中华民族遭受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各族人民遭受资本-帝国主义同封建统治阶级联合压迫与剥削的历史
结束了国家战乱频仍、四分五裂的局面
实现了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 人民解放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必须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事业。
毛泽东在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历史道路时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