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前儿童的个性
这是一篇关于学前儿童的个性的思维导图,详细介绍了个性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表现和发展阶段,个性被视为一个复杂、多侧面、多层次的动力结构,包含了气质、性格、能力、动机、志向、兴趣、信念和人生观等多个方面。进一步细分为气质类型及其表现,提到了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和黏液质四种基本气质类型,并概述了每种类型的特点。
编辑于2024-06-03 19:19:44学前儿童的个性
个性心理特征概述
个性则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 两岁左右个性逐渐萌芽,3~6、7岁是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时期。 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动力结构,它包括了一个人的气质。它包括了一个人的气质,性格,能力,动机,志向,兴趣,信念和人生观的。此外,个性还包括自我意识。
气质概述
什么是气质
气质是一个人所持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速度(如言语速度,思维速度等。),强度(如情绪体验强弱等),稳定性(如注意力集中时间长短)和指向性(如内向或外向)
气质的先天性质决定了它是人的个体中最为稳定的特征。1.不会因为活动的目的,动机或内容不同而有所改变 2.气质特征不会随个人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很大的变化。
气质没有好坏之分
气质类型及其表现
胆汁质(易激动,好发怒,不可抑制)
多血质(热情,活泼好动)
抑郁质(敏感、抑郁)
黏液质(冷静、沉稳)
高级神经活动的三种基本特性一,神经过程的强度 二,神经过程的平衡性 三,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高级神经活动特性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的表现一、敏感性,二、耐受性,三、敏捷性,四、灵活性,五、外向或内向。
性格概述
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一,性格是人在现实社会中形成的个性品质,它经常与个体的价值观,信念,需要等个性倾向性相联系。【性格常常与人的道德品质相关,受到好坏的评价】 二,性格是一组能展示个人独特风格的心理特征之总和 三,性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性格与气质
性格与气质彼此有区别又有联系。
性格与气质的区别主要表现为: (1)气质主要是先天获得的,较难改变,也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则主要是后天养成的,有可塑性,可以按照一定社会评价标准分为好的或坏的。 (2)气质与性格彼此具有相对独立性,同种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具有不同性格特点不同气质类型的人也可以有类似的性格特点。
性格与气质又有密切联系: (1)不同气质可以使各人的性格特征显示出各自独特的色彩。 (2)某一气质会比另一气质更容易促使个体形成某种性格特征。如黏液质的人比胆汁质的人更容易养成自制力。 (3)性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
能力概述
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它是使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必备心理条件。
才能的高度发展即天才,但天才不表示一个人的全部能力超群。
能力的种类
运动、操作能力和智力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能力与知识、技能
学前儿童的气质
学前儿童气质发展特点
婴儿气质即表现出个别性
活泼婴儿 连哭带喊
安静型孩子动作柔和缓慢
一般型 大多数儿童属于这一类
幼儿气质的变化
稳定性:早期的气质类型以后一直保持稳定不变
可塑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改变或被隐蔽
根据幼儿气质类型进行教育
成人对儿童的抚养和教育措施,必须充分考虑到每个儿童的气质特点
要善于理解不同气质类型儿童的不足之处
要巧妙利用不同气质类型,儿童的心理特征因势利导
要注意和防止一些极端气质类型儿童的病态倾向发展
学前儿童的性格
儿童性格的萌芽
儿童性格的最初表现是在婴儿期
两岁左右随着个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出现了最初性格方面的差异,表现在一、合群性,二、独立性,三、自觉性,四、活动性
成人的抚养方式和教育在儿童性格的最初形成中有决定性意义
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
个体的独特性和典型性是辩证统一的,年龄越小,性格的共同性越是明显。
1、好动
2、好奇,好问 好奇心导致思考和探索的倾向 好问,是幼儿好奇心的一种突出表现
3、好模仿 ·幼儿最喜欢模仿别人的动作和行为 ·幼儿好模仿的特点和他们能力发展有密切联系 ·模仿可以分为动作的模仿和智力的模仿 ·幼儿的模仿和他们的受暗示性有关 ·幼儿的模仿也和他们的自信心不足有关
4、好冲动
学前儿童性格的塑造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树立良好榜样
个别指导,因材施教
重视家庭的因素和发挥家长作用
学前儿童的能力
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的能力初步形成并进一步发展 认生--记住过去的印象,手的抓握,躯体动作,言语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 智力分化论(斯皮尔曼“二因素”一般和特殊因素,群因素适合成人) 智力符合论 智力内容变化论:入学前儿童重视观察力、注意力及创造力的培养
儿童智力发展曲线 智力发展的高原期,16到18岁以后智力发展趋向缓慢 品体智力和流体智力
(三)学前儿童能力的差异 1.能力类型的差异 在一些特殊能力上存在明显个别差异,教育者洪注意观察每个儿童的特殊 能力倾向,给于激发和关怀。 2.能力发展水平差异 3.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智力早熟不等于智力超常)
学前儿童能力的培养
1.正确了解儿童能力发展水平 智力测验IQ 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
2.指导儿童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
3.激发兴趣
4.能力与个性其他品质的良好配合 良好个性对能力的形成和有效表达至关重要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概述
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主体对自身的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以及对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包括意识到自己的生理状况(身高、体重、健康等),心理特征(需要 能力、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周围人相处的关系)
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根本分界线。
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一
自我认识: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知)
自我体验:自尊感,自信感,成功与失败感(情)
自我监控: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意)
自我意识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制约着个性的发展
一岁前,婴儿没有自我意识 岁左右,婴幼儿产生了对自己行动的意识
自我意识的作用
对态度和行为的调节、控制作用
对自我教育的推动作用
学前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
刘金花运用阿姆斯特丹创造的给婴儿点胭脂照镜子探究自我认识
1·戏物物阶段(9-10个月):把镜子当玩具
2·与镜像伙伴游戏阶段(12-14个月):对镜中映像关注,当作伙伴
3·相倚性研究阶段(18个月):注意镜子里外物体的对应关系
4·自我认知出现阶段(21个月):借助镜子立即摸到自己鼻子上的红点 自我认知出现质的飞跃
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
(一)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特点 1、依从性和被动性 2、表面性与局部性 3、情绪性和不确定性
(二)提高儿童自我评价能力 1.成人对儿童评价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 2.通过交往互动提高儿童自我评价能力 3.加强儿童交往中的个别指导(评价过高或过低儿童的个别指导) 通过交往活动提高儿童自我评价能力 1.改善交往的环境 2.增加幼儿与成人的交往频率 3.开展丰富多样的的游戏活动,增加个性品质
学前儿童自信心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自信心发展概况 儿童到了二三岁开始萌发自信心 (二)学前儿童自信心的培养 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2.给于儿童自由权和自主权,多为儿童提供自己做决定的机会,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3.给于幼儿积极的评价 4.帮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前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
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不断交往发展各种心理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结构: ·自觉性 ·坚持性 ·自制力 ·自我延迟满足(棉花糖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