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海绵城市设计相关知识要点梳理总结
这是一篇关于海绵城市设计相关知识要点梳理总结的思维导图,详细梳理了海绵城市的概念、设计原则、建设策略以及其对城市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的作用。海绵城市为一种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的城市,它通过使用绿色基础设施如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来收集和储存雨水,并将其重新引入地下或用于其他用途,从而减少城市内涝现象。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建筑隔热与通风
建筑工程计量计价
第三章 建筑分类和耐火等级
地產行業分析圖
项目重要节点
生态学形成和发展
【068】福建省物业管理条例2018第二章 _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
家装流程图
家庭装修预算表
软件工程-需求分析
海绵城市设计相关知识要点梳理总结
海绵城市定义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海绵城市能够有效应对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减少城市内涝现象;
海绵城市能够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
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城市内涝现象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设计原则
生态优先原则
在海绵城市设计中,应优先考虑生态因素,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生态优先原则要求在城市建设中,尽量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
因地制宜原则
海绵城市设计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
因地制宜原则要求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
低影响开发原则
海绵城市设计应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低影响开发原则要求在设计中尽量采用绿色建筑材料、节能技术等
统筹规划原则
海绵城市设计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统筹考虑城市各功能区的需求
统筹规划原则要求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城市各功能区的特点和需求,实现城市各功能区的协调发展;
海绵城市设计方法
生态修复方法
通过生态修复方法,恢复受损的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修复方法包括植被恢复、湿地恢复、河流生态修复等
低影响开发技术
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降低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
低影响开发技术包括绿色建筑材料、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绿色屋顶等
城市水系统规划
通过城市水系统规划,优化城市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
城市水系统规划包括城市水资源规划、城市排水系统规划、城市防洪系统规划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通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包括城市公园规划、城市绿地规划、城市绿道规划等
海绵城市设计案例
案例:泰国曼谷——朱拉隆功世纪公园
雨水从绿色屋顶流过湿地,形成公园两侧的框架,流入蓄水池;雨水也可以聚集在 滞留草坪上。Voraakhom将她的公园设计成三度角,这样重力就会把雨水和洪水从公园的最高点——绿色屋顶——拉到公园另一端的最低点,并在那里填满一个蓄水池。
屋顶中间是一个缓坡下沉的露天剧场,除了为居民提供大规模活动场地的同时,也创造了另一种有趣的视觉体验。
从绿色屋顶排出的多余径流将被输送至四个重新建造的湿地,分别位于公园的两侧。就是图中涂色虚线的部分。一系列落水台和池塘减缓了径流的速度,增加了水流的送氧量,并通过本土水生植物来辅助水的过滤和清洁.
海绵城市设计发展趋势
智能化发展趋势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海绵城市设计将更加智能化
智能化发展趋势要求在设计中充分考虑智能化技术,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智能化水平
生态化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海绵城市设计将更加生态化
生态化发展趋势要求在设计中充分考虑生态因素,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化水平
综合化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海绵城市设计将更加综合化
综合化发展趋势要求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城市各功能区的特点和需求,实现城市各功能区的协调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的策略
雨洪资源化
水系空间格局设计:恢复自然地貌和植被、恢复河网、滞留塘雨水湿地和湖泊等水体类型;增加水域,提高水系连通性。
湿地设计:水系统设计——河床空间改造——栖息地构建——水景观规划设计。
雨水就地下渗: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渗透塘、湿塘、调节塘、雨水花园、生态树池、植被缓冲带以及初期雨水弃流、人工土壤渗滤等。
水生态治理
湿地泡塘通常是指湿地浅坑,适宜分布在岸边湿地或水质较差的区域,对污染物的沉淀降解起到很好的作用,类似污水处理工艺中的沉淀池。
富氧曝气在河流湿地中的体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扬水曝气装置,二是多级跌水堰设计。
原位微生物激活素可以分泌植物促生物质,激活本地物种的快速生长,改善植物根际的营养环境,形成丰富的本地生物种群,对污染物进行降解。
绿色设计
绿色屋顶是绿色建筑理念的关键,要求通过植被种植实现屋顶景观绿化,同时实现雨水的净化、存蓄及资源化利用.
城市绿地的空间格局借助绿地系统中的节点、廊道和斑块,将城市绿地系统构建成更加合理完善的绿地网络结构
下沉式绿地在公路上的运用:传统的公路两侧绿地做法多为护坡与挡土墙的形式,高于公路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