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政治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高中政治哲学篇第一单元第二和第三课思维导图(详细,帮助理清思路)深入讨论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在“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部分,强调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并且这种联系是客观的、多样的。而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部分,则讨论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编辑于2024-06-11 09:58:31哲学第三单元 全部思维导图(有详略),主要探讨了经济、政治、文化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时详细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特点,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详细介绍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包括文化的核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与文明的关系,以及文化的功能。
高中政治哲学篇第一单元第二和第三课思维导图(详细,帮助理清思路)深入讨论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在“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部分,强调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并且这种联系是客观的、多样的。而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部分,则讨论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哲学第三单元 全部思维导图(有详略),主要探讨了经济、政治、文化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时详细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特点,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详细介绍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包括文化的核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与文明的关系,以及文化的功能。
高中政治哲学篇第一单元第二和第三课思维导图(详细,帮助理清思路)深入讨论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在“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部分,强调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并且这种联系是客观的、多样的。而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部分,则讨论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二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物质的含义: 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从人类社会产生的角度看:人类社会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人类社会构成的角度看:构成社会物质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意识的起源看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从内容上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是本源,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同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观点,反对一切有神论 要求我们办事情,想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运动的规律性
规律是客观的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反对两个错误的倾向: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规律
规律的含义: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
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就是要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去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 要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能够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方法论: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思 要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要求我们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事物的实际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索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科学严谨的革命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联系是普遍的
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也是相互联系的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包括自带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具有客观性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对联系就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事物的原有联系,去建立新的联系
联系是多样的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的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将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着整体的功能;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将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系统与要素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动态性,以及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势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去认识事物。要立足于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总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去推动整体的发展。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发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发展的(低级→高级,简单→复杂)
人类社会是发展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一成不变的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支持,促进新事物的成长与时俱进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事物发展的形式
量变与质变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一轮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点滴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的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的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必须将量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随意的促成事物的质变。要坚持适度原则
事物发展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
辩证的否定
任何事物都要经过从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通过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是发展的环节
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点 念,开拓新境界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心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还要做好心理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的面对挫折与考验。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 可以相互转换
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 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 矛盾的斗争性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方法论: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及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要积极的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的方向转变,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具有普遍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方法论: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矛盾具有特殊性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中的不同方面也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普遍性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主次矛盾
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就是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次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把握好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 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不可忽视支流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