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普通心理学,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强调了个体的社会性、目标导向性和自我发展,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与其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并受到其目标和愿望的驱动。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卑与补偿、生活风格、创造性自我和社会兴趣等概念,为理解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提供了重要指导。
人格心理学,五因素模型通过五个相互独立的维度,全面而准确地描述了人格特质的个体差异。这五个维度不仅在心理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也为人力资源、教育、临床心理学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通过测量和分析这五个维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个体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模式,为个体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人格心理学,艾森克认为人格是由行为和行为群有机组织而成的层级结构。这一结构包括最底层的具体反应(可直接观察的行为),较高层的习惯性反应,再高一层的特质(一组习惯性反应的有机组合),以及最高层的类型(由一组相关特质的有机组合而成)。
人格心理学,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这16种人格特质是:乐群性、聪慧性、情绪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激进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卡特尔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这16种特质,只是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现有程度上的差异。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逻辑填空
东尼博赞简介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背景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于1870年2月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著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
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观点
人性观
人类行为是受到社会驱力而非性驱力激励的,行为是有目标导引的,人格的核心是意识而非潜意识
持自由意志人性观,人性不是盲目的,是理性的。
持行为目的论,人的行为都具有自己的目的。
人格界定
人格(阿德勒):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风格。 强调个体是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重视个体与社会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即重视个体生活的家庭、社会、文化背景,而不仅仅把人看做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 因此,他认为应该更重视来访者的人际关系,而非内在心理动力层面。
人格动力
早期理论:对器官缺陷和生理自卑的补偿是人格的原初动力。自卑既能毁人,也能助人。
后期理论:将重点从生物学意义上的生理自卑转移到心理的自卑感。有了自卑感,人就有了补偿的需要,不断的补偿又不断的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目标努力,这就是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追求优越(striving for superiority)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核心,也是支配个体行为的总目标。
人格结构
生活风格
个人追求优越的方式。生活风格决定了一个人适应生活中的困扰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实现目标的手段。 后天习得,形成于4~5岁,与童年经验有关,尤其是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 可以通过观察个体如何处理职业、社会和爱情这三个主要的相关问题来了解。 提出四种生活风格,取决于两个维度:社会兴趣和活动度。
社会兴趣:个体对他人的关心程度。表现为个体为了社会发展与他人合作的情况。 活动度:个体处理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总能量
统治支配型——低社会兴趣、高活动度 索取型——低社会兴趣、低活动度 回避型——低社会兴趣、低活动度 社会利益型——高社会兴趣、高活动度
创造性自我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遗传和环境的塑造,而是会创造性地自由运用遗传和环境所提供的素材,依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加以组合,形成独一无二的自己。
主观能动性:自由意志
社会兴趣
指个体觉知到自己是人类社会的一分子,以及个体在处理社会事务时的态度。 社会兴趣的充分发展有赖于三个重大生活问题的圆满解决:职业选择、社会活动及爱情婚姻。
人格发展与成因
父母教育方式
一个新的生命,天生是自卑的
个体生活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其生活环境和个人经历
早期家庭中形成的母子关系决定着儿童将来的社会兴趣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影响深远(溺爱、忽视
⑴溺爱或姑息,父母过分宠爱儿童,过多满足儿童的需要,这种儿童是家庭的中心,长大后变得自私自利,缺乏社会兴趣。 (2)忽视,父母和成人无视儿童的愿望,缺乏必要的关注,使儿童感到自己毫无价值,也引起他们的愤怒,并使他们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别人
出生顺序
长子:值得依赖、努力上进。 中间的孩子:易于与人合作。 最小的孩子:特别重视权利。 独子:缺乏和其他小孩合作分享机会;有时依赖。
个体在家庭中的出生顺序,有哥哥姐姐还是是有弟弟妹妹,所创造的童年期不同的情境对其人格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方法
早期记忆法
发现个人生活风格起源的方法之一。 个体选择的是那些对自己生活和行为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保存在记忆系统中。 早期记忆的特点: *精神病人的与正常人的不同; *男性不良青少年、罪犯 *催眠状态下的与清醒状态下的不同; *不同专业、不同行业的者不同。
心理治疗
治疗的目标:培养来访者的社会兴趣。
治疗程序(四阶段): a建立合作关系 b分析、评估来访者的内在心理动力 c激励来访者自我了解 d协助来访者作出新的抉择
研究主题
自卑与心理补偿
阿德勒认为心理补偿源自于自卑心理。 自卑情结:只发挥障碍因素的自卑感。 非正常人使用的自我保护策略: 1.托词 2.攻击性行为 3.增大自己与问题间的距离
缺乏社会兴趣的人会产生优越情结和自卑情结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 阿德勒认为,错误风格的产生是由童年期的三种状态引起的,即器官缺陷、过度溺爱或娇纵、被人忽视或遭受遗弃。
理论应用
教育应用
儿童辅导
父母教育
心理咨询
婚姻咨询
家庭咨询
团体咨询
理论评价
理论贡献
理论平实易懂、积极乐观,被广大的心理学研究者接受; 提出人本主义人性观,认为人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不必受命运支配; 更多地看到了人类利他的本性和行为倾向,追求优越感,创造有价值的自我,积极进取; 意识是人格的中心,人能充分了解自我实现的意义,并指引个人的行为;
理论缺陷
采用临床法,其基本假说难以实证; 把克服自卑感而追求优越视为个体发展的唯一动机,过于简单绝对; 补偿作用是为了反抗自卑感而来,解释过于消极; 虽重视社会环境对于人格的影响,但仅论述了家庭环境,过于局限,并未触及社会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