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沙利文的人格理论
沙利文将儿童的人格发展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人际关系和经验方式。这些阶段包括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前青年期、青年初期和青年后期,每个阶段都伴随着不同的人格化过程和对人际关系的理解。沙利文的人格理论为理解人的个性特征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并强调了人际关系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人格心理学,五因素模型通过五个相互独立的维度,全面而准确地描述了人格特质的个体差异。这五个维度不仅在心理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也为人力资源、教育、临床心理学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通过测量和分析这五个维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个体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模式,为个体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人格心理学,艾森克认为人格是由行为和行为群有机组织而成的层级结构。这一结构包括最底层的具体反应(可直接观察的行为),较高层的习惯性反应,再高一层的特质(一组习惯性反应的有机组合),以及最高层的类型(由一组相关特质的有机组合而成)。
人格心理学,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这16种人格特质是:乐群性、聪慧性、情绪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激进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卡特尔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这16种特质,只是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现有程度上的差异。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逻辑填空
东尼博赞简介
沙利文的人格理论
人物简介
哈里·斯塔克·沙利文(Harry Sullivan, 1892-1949)美国著名精神医学家,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心理学的贡献之一是关于人格形成的学说,其人格理论又称作人际理论。他将精神医学界定为研究人际关系的科学,特别重视人际间的相互作用对人格的影响,因此其理论被称为精神医学的人际理论。
理论观点
基本概念
人种假设
遗传对人格有一定的影响。
人与其他物种相去甚远。
淡化个体差异,而致力于研究全人类共通的心理现象。
人际需要
人类有着强烈的与人交往的需要。
人格的界定:“人际关系的相对持久的模式”,“一个人生活的特性
紧张降低模型
沙利文认为,人类有趋向心理健康的动力。
同时他也同意弗洛伊德所说的,每个人都有降低内心紧张的动机。在这种动机的作用下,个体所能达到的最理想状态是一种完全平衡的状态,即完全没有内在缺乏感和外在压迫感的理想状态。
沙利文认为引起紧张的主要原因有四个:生理化学需要、睡眠需要、焦虑、温柔。
动力机制
人就是一个充满着能量的系统。人际关系失衡,能量积累→紧张;能量转换→消除紧张。这种能量传递的过程被称之为动力机制。这种能量转换模式就是人与人的相互作用方式,就是一个人的行为模式。
某种行为模式在一个人身上反复出现,我们就说他具有某种动能。动能体现了一个人处理人际关系的特点和风格。
例如,害怕陌生人的小孩,我们就说他具有恐惧动能;处处提防他人或经常为难他人的人,我们就说他具有敌意动能。
动能(dynamism): 是构成人格的最小单位,它是一个人在人际情景中经常表现出来的能量转换模式。
经验模式
未分化的模式
是婴儿特有的心理状态,在自我和外界问没有界限。
并列的模式
这一阶段,儿童能将自己与外界区分开来,并能理解事件之间的关系。但对系。但对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认识缺乏逻辑根据。
综合的模式
这一阶段,人能运用共同有效的语言符号进行思考和交往,能够认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人格机构
人格化
人格化(personification)用来表示人的社会化和人格的形成。
人格化可以完全是假想的或幻想的,主要有四种类型
对自己的人格化
将“好我”、“坏我”与“非我”综合起来所形成的关于自己的整体形象
对事物的人格化
对自然现象、对所有物的人格化
对他人的人格化
他人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对观念的人格化
如人们头脑中的上帝或神的观念
人格化(personification): 指个体在追求生理需要和减少焦虑的经验中对自己、他人及各种事物所形成的具有态度倾向性的形象。
自我系统
好我
需要得到满足,又受到重要他人的赞扬;
坏我
需要得到满足,但受到重要他人的反对;
非我
既没有使需要得到满足,又受到重要他人强烈谴责的行为和经验。
选择性忽视
沙利文认为,自我系统一旦形成,就成了儿童的一个过滤器或选择器。它就会将可能引起焦虑的经验过滤掉,而只允许那些不引起焦虑的经验进入个人的意识中。这就是自我系统的选择性忽视(selective inattention)功能。
人格发展
研究主题
强迫性神经症
强迫性神经症反映了患 者对焦虑的一种病态的敏感。症状的起因 是个体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中从来没有获得 过真正意义上的比较突出的成功。这导致 他使用一种仪式化的思维和活动来获取安 全感,以免唤起更多的焦虑。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沙利文认为它与强 迫性神经症在许多方面是相类似的,且强 迫性神经症状常常是精神分裂症状的前奏 或者尾声。精神分裂症的成因常常是早年 不愉快的情绪体验(特别是极度的焦虑), 或者是自尊在后几个发展阶段里受到了毁 灭性的打击。
理论应用
精神病理学
精神疾病的成因
精神疾病的种类
精神疾病的治疗
理论基础
治疗过程
释梦
阻抗,移情和反移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