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人格心理学,罗杰斯的人格理论强调人性本善、自我实现和个体主观体验的重要性。他的人格理论为心理治疗和教育领域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强调了个体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人格心理学,五因素模型通过五个相互独立的维度,全面而准确地描述了人格特质的个体差异。这五个维度不仅在心理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也为人力资源、教育、临床心理学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通过测量和分析这五个维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个体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模式,为个体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人格心理学,艾森克认为人格是由行为和行为群有机组织而成的层级结构。这一结构包括最底层的具体反应(可直接观察的行为),较高层的习惯性反应,再高一层的特质(一组习惯性反应的有机组合),以及最高层的类型(由一组相关特质的有机组合而成)。
人格心理学,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这16种人格特质是:乐群性、聪慧性、情绪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激进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卡特尔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这16种特质,只是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现有程度上的差异。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逻辑填空
东尼博赞简介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人物简介
卡尔 · 罗杰斯(Carl Rogers 1902-1987),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与研究,主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首创非指导性治疗(案主中心治疗),强调人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
理论观点
人性观
性善论
人基本上是善的。他相信,人由其物种所决定,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一些独特的特征,人的基本特征不是敌意、破坏、反社会或者邪恶,相反,人的基本特征是倾向于创造,具有建设性,以及需要与其他人建立密切的个人关系的。相信人类的天性基本是健康的,具有与生俱来的成长与实现潜能的倾向。
成长论
人性最显著的特点是“持续不断的成长”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都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和成长,相信人是一种“正在成长中的存在”。罗杰斯认为,人的内心存在一种自然成长的力量。因此,成长是人性共有的特点,人生要朝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不断前进,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选择论
罗杰斯以一种乐观、积极的眼光来看待人类。他认为人的成长过程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自主的,是通过人的负责任的自由选择过程而实现的。人本主义主张尊重每个人的自我选择,但是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人格界定
每个人都有一种力求使自己得到最大发展的心理倾向,是生物进化过程中所遗传的内容。
现象场
现象学:每个人都以独特的方式认识和感知世界 现象场: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时刻变化的主观经验世界里,并且自己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这个主观世界或经验世界就是现象场。
人格结构
罗杰斯在长期的临床治疗中发现,前来寻求咨询和治疗的来访者总是要提及“自我”,其问题都出自人格中的自我。当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与自我发生联结时,价值感就会产生,个体关注的重要性就会提升。由此罗杰斯将“自我”视为人格的主要结构。
自我
按照现象学派的说法,每个人对其周围环境和事物的知觉构成了他的现象场,即这个人的主观世界。其中关于自己各个方面的印象就是他的自我或自我概念。
自我是一个具有组织性、一致性和整体性的知觉模式,虽然自我会发生变化,但它总是维持这个组织特性。
自我是个人经验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和他的自我相匹配的。
理想自我
理想自我是个体希望自己能够具有的特征或品质。
这些特征或品质是个体认为重要的和有价值的。
心理健康者的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是相当接近或相互符合的
人格发展
自我是人格的核心部分,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就是自我的形成与发展,罗杰斯认为,影响自我发展的因素有3个方面:
积极关注的需要
自我实现不是唯一对人类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的概念,与其同样重要的是,人们都有得到他人接纳、关爱、友情和情感的强烈动机,特别是那些有重要关系的人物(称谓重要他人)。罗杰斯将这种接纳称为“积极关注”。 换言之,积极关注的需要是指在生活中得到周围人的关心、同情、尊敬、认可、温暖等情感的需要。
价值条件
有条件的自我关注
价值条件是指人们得到有价值的积极关注所需要的条件(conditional of worth )。人们根据价值条件改变自己的行动并不是出于内在的愿望,而是想得到他人的积极关注。这种自我接纳(和自我拒绝)的方式称为有条件的自我关注。
无条件积极关注
人格适应
自我的一致性
自我一致性(self-consistency),采取 开放的态度,接受自己所有的经验,能够 将他的经验同化到自我的结构中。也就是 说,自我与经验是完全相符的、协调一致 的,对经验是开放的,没有防御的。
自我不协调
当个体感受到自我概念与实际经验之 间出现差距的时候,个体就处于不协调的 状态,这是一种内心紧张、纷乱的状态。 个体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差距会使他产 生强烈的焦虑。
研究方法
Q分类法
语义分析法
个案研究
研究主题
功能完善的人
1.向经验开放 2.重视此时此地 3.信赖自己
心理治疗的目的
心理治疗的目的:消除自我和经验间的失调,塑造功能完善的人
理论应用
治疗技术
基本假设:来访者是自己最好的专家,有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强调引导当事人,而不是指示或者灌输 不给劝告、不做评价、不给资料
治疗目的
减少内部冲突,整合自我与人格,变成功能完善的人
治疗条件
1真诚一致 2.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3.设身处地的理
治疗结果
理论评价
理论贡献
提出人格的自我理论 创立了来访者中心疗法 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理论缺陷
人性善恶无法进行科学验证 把所有行为动力都归因于自我发展的倾向 过于依赖个人的自我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