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奥尔波特特质理论
人格心理学,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是一种在心理学领域广泛认可的人格理论,由心理学家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提出。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独特的顺应环境的那些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这个定义强调了人格的独立性,认为人格是不断变化的组织结构,而不是已经形成的东西。
人格心理学,五因素模型通过五个相互独立的维度,全面而准确地描述了人格特质的个体差异。这五个维度不仅在心理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也为人力资源、教育、临床心理学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通过测量和分析这五个维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个体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模式,为个体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人格心理学,艾森克认为人格是由行为和行为群有机组织而成的层级结构。这一结构包括最底层的具体反应(可直接观察的行为),较高层的习惯性反应,再高一层的特质(一组习惯性反应的有机组合),以及最高层的类型(由一组相关特质的有机组合而成)。
人格心理学,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这16种人格特质是:乐群性、聪慧性、情绪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激进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卡特尔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这16种特质,只是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现有程度上的差异。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逻辑填空
东尼博赞简介
奥尔波特特质理论
人物简介
奥尔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 1897-1967)美国心理学家,人格心理学家,人本心理学先驱。生于印第安纳州的蒙特祖玛
奥尔波特193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4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其兄 F.H.奥尔波特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社会促进”Socialfa-cilitation)概念的提出者,出版《社会心理学》(1924)
理论观点
人性观
人生充满希望
人格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奥尔波特主张自由是相对的,他既反 对那种抱有绝对自由想法的人,又批评精 神分析和行为主义抹杀了人的主动性与自 由意志。奥尔波特承认自由意志,同时又 认为任何人之间都存在着差异。
人格受未来目标影响更大
人格界定
人格是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 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一个人对其环境独特 的适应。1961年奥尔波 特把对环境独特的适应改为独特的行为和 思想,这是因为适应环境可能意味着个体 仅是顺应环境,未能体现个体的主动性。
1961年奥尔波 特把对环境独特的适应改为独特的行为和 思想,这是因为适应环境可能意味着个体 仅是顺应环境,未能体现个体的主动性。
心理物理系统(psychophysical sys-强调人格是心理与生理两方面 的统一体,人格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都有 关系,并不能由其中的一方决定。
人格结构
奥尔波特认为:“特质(trait)是一种 概括化的神经生理系统(是个体所特有 的),它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的能 力,能诱发和指导相等形式的适应性和表 现性的行为”(Allport, 1937)O
特质是一种潜在的反应倾向,它能 使个体对各种不同的刺激以相同的方式进 行反应
.特质具有可推测性。特质被看作一 种神经生理结构,它不是具体可见的,不 能被直接观察到,但它真实地存在于我们 每个人身上,可以由个体的一贯的外显行 为推知它的存在
特质具有概括性和稳定性,个体稳定 的特质诱发行为跨情境的一致性。
特质不是处于睡眠状态的,不用等外 界刺激来激活。实际上人都在活跃地寻找 刺激情境,使特质有所表现。
特质类型
个人特质
是一个人所特有的特 质。
首要倾向
所谓首要倾向(cardinal trait),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小说或戏剧的中心人物,往往被作者以夸张的笔法,特别突显其首要特质。
中心倾向
所谓中心倾向(central trait),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中心特质
次要倾向
所谓次要倾向(secondary trait),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它最不明显,渗透性极小,对个体行为影响小。
共同特质
共同特质(common traits),指许多 人共有的特质,就像一种文化。也就是说,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会有不同的共同特质。 共同特质像社会标准和价值观一样可能在 一段时间后改变,是受社会、环境和文化 的影响的。
人格动力
倾向与动机、风格
动机倾向:个体倾向中最强烈的成分 风格倾向:个体倾向中不太强烈的成分
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的四条标准
1)当前性 (2)多元性 (3)认知特征 (4)具体性
动机自主
持续机能自主
先前经验对之后行为的持续影响,与兴趣爱好无关
统我机能自主
是由兴趣、爱好、态度、生活方式等高级过程组成的自我系统。
人格发展
“统我(proprium)”的概念。 统我包括使个体具有独特性的事实,包括人格中导向内心统一的所有方面。
躯体我的感觉(1岁) ——婴儿前期(0~2岁) 自我认同(2岁) ——婴儿后期(2~4岁) 自尊(3岁) ——幼儿期(4~7岁) 自我扩展感(4岁) ——童年期(7~12岁) 自我意象感(4~6) ——青少年期(12~18) 自我理智调适感(6~9)——成年早期(18~25) 统我追求(12岁~青年期) ——成年中期(25~50) 知者自我显露(成人期) ——成年后期(50岁以后
人格成因
遗传 学习过程 无意识基础 文化、情境和角色 动机的发展与转化 认知与人格
研究方法
合理研究人格的方法
合理的方法:必须在客观系统地观察研究对象的基础上,运用高信效度的评鉴程序搜集资料,并对结果的意义加以解释。
人格研究的三个重要环节:观察、评鉴和解释
人格研究的侧重点
(一)一般规律研究法和特殊规律研究法 (二)个人档案技术(珍妮信件的分析研究)
理论应用
健康、成熟人格的标准
奥尔波特是唯一断言异常人格与健康人格没有机能上的类似性,而是各自独立实体的人格理论家。
衡量健康人格的指标: (一)具有自我扩展的能力 (二)能与他人建立温暖的相互关系 (三)情绪安定和自我接纳 (四)具有实际的现实知觉 (五)对自身具有客观的了解 (六)具有统一整合的人生观
价值研究量表
理论型
经济型
审美型
社会型
政治型
宗教型
理论评价
理论贡献
奥尔波特是人格心理学的先驱。他重视人格的个体性,他的特质理论直接从个体本身行为的特点出发探讨人格问题,这就使心理学家有可能将研究对象的各种变量于操作程序之中,解决了心理学中长期以来对人格研究只作描述和讲解的困境
理论缺陷
“机能性自主”否认早期经验与人格发展的关系,认为动机只与现实有关而与过去无关。这样的说法未免言过其实。还有人批评该人格理论总的来看,未能对人格的动态作出具体的说明,只对人格的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