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
高中历史的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的完整归纳,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直击重点,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4-06-30 18:35:50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考古发现,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是石器。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而被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古人类
中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社会特征
他们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新石器时代(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时间
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特点:多,广,多元一体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
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大致同一时期,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7000-5000,南稻北粟
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 【↑,黄河的 给我下来
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
同时,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
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5000
社会特征
当时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约200万年的历史,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原始人群
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考古发现表明,这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
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从部落到国家
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
三皇五帝的传说
三皇
三皇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五帝
五帝的事迹较为具体。
华夏始祖
传说中居于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尧舜时期
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联盟首领。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
“万邦”时代
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
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夏朝
背景
夏部族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联盟首领。
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统治
王位继承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中央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
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
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灭亡
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在首领汤的率领下,发兵讨桀,大败夏兵,把桀放逐到南方,夏朝灭亡。
文化遗存
考古学家在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商和西周
商朝
建立
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
史书中有关商朝的记载,得到了考古发掘的验证。据载,商朝的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所以商朝也称殷朝。
文化
甲骨文
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一带发现殷墟遗址,在遗址出土的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
目的
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
地位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演变。
青铜器
殷墟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政治
商朝国家机构更加完善。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
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影响范围
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灭亡
原因
商朝晚期,社会矛盾尖锐。
最后一个王纣,修建许多宫殿苑囿,终日饮酒作乐,生活腐朽,还作炮烙之刑残害臣民,引起共愤。
过程
公元前1046年,周部族的首领周武王,率众伐纣,双方在商都南郊牧野展开激战。
纣王临时凑集的奴隶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攻进商都,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西周
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京,史称西周。
统治
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
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国人暴动”和“共和行政”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 “国人暴动”。【利,
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灭亡
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公元前 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商和西周的经济
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农业
土地制度
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
历史文献中所说的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因土地整治规则,有沟渠灌溉、道路疆界划分,形似“井”字而得名。
生产工具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手工业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第二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时期
原因
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
“春秋五霸”
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①”。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
表现
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列国纷争
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 “华夏”。
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华夏认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
农业
生产工具
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水利工程
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意义
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手工业
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商业
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变法运动
背景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
代表
秦国的商鞅变法
时间
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内容
经济上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政治上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社会治理上
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结果
后来商鞅被杀,但变法措施已深入人心。
意义
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意义
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孔子和老子
孔子
是谁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没落贵族家庭。
政治思想
背景: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意为关爱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孔子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哲学思想
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教育思想
他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
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文化传承
相传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
老子
是谁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
政治思想
老子在政治上也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哲学思想
世界观
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
方法论
他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
老子的思想还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
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这些观点见于《老子》一书。
百家争鸣
出现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经济、阶级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
政治
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
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概念
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主要流派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
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
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道家的代表是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家的代表是邹衍
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 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新出现的重要派别有墨家和法家,
分别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和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法家代表韩非
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意义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第三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秦的统一
军事层面的统一
统一背景
人民渴望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经济需求
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这为统一准备了客观条件。
地理条件
秦“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个人因素
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综合国力
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统一过程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随后,秦朝又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在北方,秦朝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
公元前214年,秦朝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制度层面的统一
秦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
秦朝最早确立皇帝制度。
皇帝独尊
嬴政兼采三皇五帝名号,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
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皇权至上
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皇位世袭
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
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
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
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此外,秦朝还大规模推行巩固统一的措施,
如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
统一意义
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
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秦朝的暴政
表现
经济危机
完成统一后的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他花费巨额钱财求仙访药,以求长生不老。
秦始皇兴师动众出外巡游、封禅,征发繁重,百姓不堪重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政治危机
秦朝刑法严苛,人民摇手触禁,“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思想专制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官所掌管的《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等,在 30 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其列,先秦以来的许多珍贵文献毁于一旦。
秦始皇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将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杀。
这就是“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更上头了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行途中死去,秦二世继位。
他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致使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人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最终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农民起义
背景
公元前209年,一队被派往北部边境的戍卒,在大泽乡遇雨受阻。
按照秦朝法律,不能如期赶到戍地将被处死。
这些戍卒于是铤而走险,在陈胜、吴广领导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天下云集响应,起义迅速蔓延。
结果
失败
秦的速亡
原因
陈胜起义失败,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却日益壮大。
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后续
楚汉之争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
刘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
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加之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最终被刘邦击败。
第四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高祖。
“文景之治”的出现
原因
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汉初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
郡国并行制的推行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七国之乱及平定
原因
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自己挖的坑
不久,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除,但又“惩亡秦孤立之败”,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哭着填了,但又挖了新的坑
这些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而汉朝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过程
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但叛乱不得人心,三个月内即被平定。
西汉的强盛
背景
经过60余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
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
政治上,
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经济上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思想上,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
北击匈奴
背景
汉初,匈奴势力强大,多次袭击汉朝边境。
过程
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管理
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派张骞出使西域
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
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①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东汉的兴衰
王莽政权
背景
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概况
建立新朝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进行改革
王莽针对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社会危机,但措施不切实际,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农民起义
王莽统治末年,国家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赤地千里,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
新朝灭亡
23年,绿林军在昆阳击败王莽军队主力。随后,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东汉初年“光武中兴”
东汉建立
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
统一
随后,刘秀又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统治措施
政治上
东汉初年,刘秀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上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释放奴婢;
思想上
重视儒学。
结果
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
东汉的衰亡
外戚、宦官专权
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年寿不长。
皇帝年少不能亲政,太后掌握朝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
皇帝逐渐长大,不满外戚干政,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又因此掌控朝政,
从而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党锢之锅”
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
他们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豪强地主的发展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黄巾起义
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的信徒,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
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
起义军虽然相继被官兵各个击破,但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影响:他们各谋私利,相互争斗,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
两汉的文化
史学
两汉史学的代表性成就是《史记》与《汉书》。
《史记》
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
《史记》文字精练,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不虚美,不隐恶,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汉书》
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两汉文学成就集中体现在汉赋、乐府诗上。
汉赋
汉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乐府
乐府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称为乐府诗,其中很多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五言诗
东汉民间流行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两汉科技成就突出。
医学
《黄帝内经》
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神农尝百草》
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数学
《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造纸术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意义:后来,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