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地理思维导图》——第一部分地球
《高中地理思维导图》——第一部分地球,包含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地球圈层结构、地球的历史、地球概况等详细知识点。必备复习资料分享,方便大家备考时翻阅查看,提高复习效率,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4-07-28 08:44:38地球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
概念
1、宇宙中2、物质的存在形式,3、具有自己固定的运行轨道
分类
自然天体
卫星
行星
恒星
星云
流星体
注意:流星是一种现象,即当宇宙中的流星体进入大气层后与空气摩擦所产生的发光现象
彗星
人造天体
天体系统
概念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层级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
太阳系
八大行星
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地球的普通性(即八大行星特征)
结构特征
类地行星
水、金、地、火
巨行星
木、土
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运动特征
同向性
共面性
近圆性
地球的特殊性
外部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
原因: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稳定的太阳光照
原因:太阳正值壮年,状态稳定
自身条件
适宜的温度
原因: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自转、公转周期,合适的大气层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液态水
太阳
概况
物质组成
氢和氦组成的气体球
表面温度
6000摄氏度
太阳大气层
光球
色球
日冕
从里向外温度升高,厚度增大,亮度和密度减小
太阳辐射
概念
太阳向外释放能量的形式
能量来源
内部发生的核聚变反应
对地球的影响
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是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洋流运动、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
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源
地质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化石能源的根本能量来源
影响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因素
纬度
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越强
海拔
海拔越高,大气越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强,到达地表的越多
天气
晴天,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弱
季节
夏季,距离太阳直射点较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昼较长,光照强度大、光照时间长
太阳活动
概念
太阳大气层的异常活动现象
表现
黑子
光球层上温度比周围区域低从而呈现出暗黑色的区域,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耀斑、日珥
色球层上大而亮的斑块,是太阳在释放巨大能量
太阳风
脱离太阳引力飞向宇宙的高能带电粒子流
周期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是11年
对地球的影响
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电磁波扰动电离层
磁暴
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
极光
高能带电粒子与两极上空大气层摩擦
气候异常
干扰电子设备
地球的运动
自转
基本特点
自转轴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周期
恒星日(真)
23小时56分4秒
太阳日(假)
24小时
速度
角速度(W)
除两极点为0外,其余各点都为15度/小时
线速度(V)
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大,其中赤道处线速度最大,两极点为0
意义
昼夜交替
形成原因
地球不发光、不透明,一半被照亮,一半不被照亮
地球自转
晨昏线
概念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特点
过地心平分地球
平分赤道
与太阳光线垂直
二分日时与经线圈重合,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
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点,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点
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到夜的线为昏线
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到昼的线为晨线
时差
时区
区时
地方时
定义
当地所处的时刻
特点
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不同经度地区相对靠东的地方时刻快于相对靠西的地方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计算
1、确定两地间隔经度数;2、计算两地时间差;3、判断两地东西方位(引入国际日期变更线,规定180°W为最西的地方,时刻最慢;180°E为最东的地方,时刻最快);4、东加西减
日界线
国际日界线
经度已知,大概为180°经线
自然日界线
时刻已知,为0:00
相关计算
今天的范围:自然日界线向东到国际日界线
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
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
黄赤交角
概念
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
数值
目前为23°26″
公转
基本特点
方向
自西向东
周期
恒星年
365天6时9分10秒
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近日点(1月份),角、线速度最大;远日点(7月份),角、线速度最小
意义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概念
过地心且垂直于地球表面的那条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点
周期
365天5时48分46秒
移动规律
春分日(3.21)→夏至日(6.22):赤道→北回归线;夏至日(6.22)→秋分日(9.23):北回归线→赤道;秋分日(9.23)→冬至日(12.22):赤道→南回归线;冬至日(12.22)→次年春分日(次年3.21):南回归线→赤道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长(夜长)
一条纬线上处于昼(夜)半球部分,即被晨昏线所截得的昼弧(夜弧)占整条纬线的比例×24小时
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晨昏线摆动→昼(夜)长短发生变化。以北半球地区为例:春分→夏至:昼长于夜,且昼渐长、夜渐短,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且极昼范围逐渐扩大,直至北极圈;夏至→秋分:昼长于夜,但昼渐短、夜渐长,极昼范围从北极圈逐渐缩小,直至消失,全球昼夜平分;秋分→冬至:昼短于夜,且昼渐短、夜渐长,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且极夜范围逐渐扩大,直至北极圈;冬至日→次年春分日:昼短于夜,但昼渐长、夜渐短,且极夜范围从北极圈逐渐缩小,直至消失,全球再次昼夜平分
计算
情况一:晨昏线图中:依照概念计算
情况二:表述类题中:①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②或昼长=2x(12:00-日出时刻);③或昼长=2x(日落时刻-12:00)。注意:公式①中时刻类型一致即可,公式②③中日出、日落时刻必须为当地地方时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概念
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正午太阳高度角
当地地方时12:00时,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变化规律
距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计算
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差=两地纬度差(即纬度间隔) A地正午太阳高度角=90°-︱A地纬度-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
应用
太阳能集热板倾角计算
楼间距计算
太阳视运动
夏半年: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冬半年: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地球圈层结构
外部结构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内部结构
划分依据
地震波波速变化(固、液、气)
横波(S)
慢,固体
纵波(P)
快,固、液、气
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33KM深)
古登堡界面(2900KM深)
分层
地壳
平均厚度17KM,陆地地壳平均厚度33KM,海洋地壳平均厚度6KM
地幔
上地幔
80~400KM分布软流层(岩浆所在处),地壳+软流层以上上地幔部分=岩石圈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内核
地球的历史
年龄
46亿年
认识途径
地层
含义
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岩石类型
沉积岩
特点
1、具有明显层理构造;2、可能有化石
化石
沉积岩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演化历程
时期(地质年代表)
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
统称“前寒武纪”,大气由无氧→有氧,生物由原核→真核和多细胞生物,重要的金属矿成矿期
显生宙(距今5.41亿年~现在)
古生代(距今5.41亿年~距今2.52亿年)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海陆多次变迁,逐渐形成一个整体的联合古陆;蕨类逐渐繁盛,末期出现裸子植物;海洋无脊椎动物大爆发→脊椎动物时代(鱼类→两栖类→爬行类);末期出现生物大灭绝(重要成煤期)
中生代(距今2.52亿年~距今6600万年)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向现在海陆格局转变;裸子植物空前繁盛,末期出现被子植物;爬行动物盛行,中后期出现鸟类,末期出现小型哺乳动物;末期发生生物大灭绝事件(重要成煤期)
新生代(距今6600万年~现在)
古近纪
新近纪
第四纪(距今260万年前~现在)
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形成现代海陆格局;气候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被子植物繁盛;哺乳动物兴盛,第四纪时人类出现
划分依据
大气成分变化
海陆格局变迁
生物种类演变
地球概况
理化性质
形状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大小
平均半径6371KM,赤道周长约40000KM
地球仪
地轴
虚拟轴,在宇宙空间中指向方位不变,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方向
两极
地轴与地球表面的相交点,分南极(S)、北极(N)
经纬网
竖经
经线
地球表面连接南北两极点的假想线,呈等长的半圆状
经度
基准线
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本初子午线(即0度经线),为人为规定
划分规律
以0度经线为基准,向东向西各划分出180度
指示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北极点为最靠北的地方,南极点为最靠南的地方
东西半球划分
东半球:西经20度经线向东到东经160度经线的区域;西半球:西经20度经线向西到东经160度经线的区域
横纬
纬线
地球表面垂直于地轴呈长度不等的圆环状,其中赤道为最长一条
纬度
定义
连接地球表面一点与地心的连线,该线段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划分规律
由赤道向南北两方向递增到90度(即南北两极点纬度数)
指示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顺纬线方向左为西右为东
南北半球划分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以北为北半球
应用
定位置
定方向
定距离
1、被间隔1度的两条纬线截得的经线段长度为111KM;2、被间隔1度的两条经线截得的纬线段长度为111km*cos(该地纬度数)3、不在同一经线且不在同一纬线上的两点间距离用勾股定理计算(因所有经线和纬线空间关系为垂直)
定最短航向
为地球表面经过两地的大圆(大圆即与地心处于同一平面的圆)所被截得的劣弧
地图
地球的平面呈现
比例尺
计算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注意单位换算
缩放
1、若缩放了X倍,则变化后的地图比例尺为原图的1加或减X;2、若缩放到X倍,则变化后的地图比例尺为原图的X倍;3、若已知图幅面积的变化,则要先换算成长度距离的变化,即图幅面积变化倍数开平方,
方向
1、默认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有指定方向标时按指定方向标建立新坐标系;3、经纬网图中顺经线为南北方向,顺纬线为东西方向
图例和注记
图例为符号,注记为表说明的文字、数字
注意:太阳辐射(光照)≠热量(气温),光照是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量,感官上表现为晒;热量是大气在白天获得的太阳辐射量-晚上散失的能量,感官上表现为冷热
小专题:地理位置特征描述
绝对位置
经纬度位置
经度纬度范围、纬度带、热量带
半球位置
南北半球、东西半球
相对位置
海陆位置、相邻位置、政区位置、交通位置、经济位置、板块位置、文化位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