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固定资产思维导图
主要包含了第一节:固定资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第二节、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第三节、固定资产的处置等内容,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张思维导图,提高备考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收藏一下~
编辑于2024-07-29 18:40:08第三章 固定资产
第一节:固定资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
一、固定资产的确认
(一)定义
(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自用);
(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二)确认条件
1.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三)确认条件的具体运用
1.环保设备和安全设备也应确认为固定资产。(因为能带来间接经济利益,可能会考选择题)
2.备品备件和维修设备通常确认为存货,但需要与相关固定资产组合发挥效用,例如民用航空运输企业的高价周转件,价值也比较高的,应当确认为固定资产。
3.固定资产的各组成部分具有不同使用寿命或者以不同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适用不同折旧率或折旧方法的,应当分别将各组成部分确认为单项固定资产。(计算题有出现的原理)
二、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一)外购固定资产
1.入账价值=买价+装卸费+运输费+安装费+相关税费(不能抵扣)+专业人员服务费等;(不包括员工培训费),即达到能用、预定可使用状态前的代价
2.分类
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
支付的代价要先用“在建工程”归集,等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再由“在建工程”转到“固定资产”。例如空调,冰箱,洗衣机
计算题中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会影响到计算题折旧问题,安装时不能提折旧,等什么时候能用了再提折旧
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
直接计入固定资产,例如小汽车
3.涉及运输费
购进固定资产(机器设备)支付的运输费,按取得的增值税专用运输发票上注明的运输费金额计入固定资产成本,按其运输费与增值税税率 9%计算的进项税额可抵扣。
4.税法规定,同下
不管是领用外购原材料还是领用自产产品,都不需要做进项税额转出或者视同销售,直接按原来的成本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5.以一笔款项购入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固定资产
各项固定资产的成本=(该固定资产公允价值/总固定资产公允价值)*总成本,各项固定资产成本要分别确定。(即用公允价值比例分摊固定资产成本)
(二)自行建造固定资产 (关注工程进度)
1.自营方式建造固定资产
(1)入账价值=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直接机械施工费, 即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确定 (包括买价、运输费、保险费等相关税费)
(2)会计分录
a.购入工程物资时,无论是动产还是不动产: b.工程领用外购工程物资时:(用成本价格,不能视同销售或者进项税额转出) c.支付发生的其他工程费用时:计入在建工程成本 d.支付工程工资及福利时:计入在建工程成本 e.使用本企业外购的材料时:计入在建工程成本,不能视同销售或者进项税额转出 f.工程完工时(到达预定可使用状态):(在建工程要转到固定资产)
(3)涉及成本问题 (可画时间轴分析)
[一]建设期间: (直接和成本相关)(尚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 (1)发生的工程物资盘亏、报废及毁损,减去残料价值以及保险公司、过失人等赔款后的净损失,计入所建工程项目的成本; (2)盘盈的工程物资或处置净收益,冲减所建工程项目的成本。和盘亏作相反处理 (3)建造固定资产领用工程物资、原材料或库存商品,应按其实际成本转入所建工程成本。(和以上会计分录相关联) (4)进行试生产发生的负荷联合试车费用,可预见的不可抗力导致暂停施工发生的费用计入成本
【二】建造的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1)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估计价值确定其成本,并计提折旧;待办理竣工决算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但不需要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 (不翻旧账) (2)工程项目的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属于筹建期间的计入管理费用,不属于筹建期间的,计入营业外支出; 如为非正常原因造成的报废或毁损,或工程项目全部报废或毁损的,应将其净损失列入营业外支出。
2.出包工程建造固定资产
(1)入账价值=建筑工程支出+安装工程支出+安装设备支出+分摊的待摊支出
(2)主要涉及分摊问题,如支付工程发生的管理费、可行性研究费、监理费要分摊到各项子工程里面,用分摊率。
(三)经营租入固定资产、存在弃置费用的固定资产
1.入账价值=固定资产现值+弃置费用现值
2.适用特殊行业:如石油天然气、核电站核设施等会污染环境的行业。
3.账务处理
取得固定资产时: 借: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现值) 贷:预计负债(弃置费用的现值) 利息费用: 借:财务费用 贷:预计负债
第二节、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
一、固定资产折旧
(一)折旧范围
除以下情况外,企业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1)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 (2)按照规定单独计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 (3)更新改造期间的固定资产; (4)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
(二)计提原理
1、应当按月计提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 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停止计提折旧。 2、因进行大修理而停用的固定资产,应当照提折旧。计提的折旧额应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如制造费用)或当期损益。 3、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估计价值确定其成本,并计提折旧;待办理竣工决算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但不需要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同自营方式建造原理)
(二)折旧方法
1、年限平均法 (1)年折旧额=(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原值×年折旧率=原值×(1÷预计使用年限) (2)应计折旧额=原值-预计净残值-减值准备 账面价值=原值-累计折旧-减值准备
2、工作量法
3、双倍余额递减法 (1)年折旧额=期初固定资产账面价值×2/预计使用年限 (2)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原值-累计折旧-减值准备 (3)最后两年改为直线法,要考虑净残值,类似年限平均法。 (4)特点:在前面几年不考虑净残值,最后两年才考虑净残值,属于加速折旧方法,后面计提的少。 (5)考试中加速折旧方法的折旧额容易出现时间跨年分段计算
4、年数总和法 (1)年折旧额=(原价-预计净残值)×年折旧率 (2)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年数总和 (3)考试中加速折旧的折旧额容易出现时间跨年分段计算
5、4种折旧方法对比: 除了双倍余额递减法一开始不考虑净残值,其他方法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净残值。 若某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为 5 年,预计净残值为零。则第一年计提折旧金额最多的是: 双倍余额递减法40%>年数总和法33.33%>年限平均法20% =工作量法20%
(三)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复核
1.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 2.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改变应当作为会计估计变更。
(四)账务处理 (谁受益谁分摊)
借:制造费用(生产车间计提折旧) 管理费用(企业管理部门、未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销售费用(企业专设销售部门计提折旧) 其他业务成本(企业出租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研发支出(企业研发无形资产时使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贷:累计折旧
二、固定资产后续支出 (更新改造支出、修理费用)
(一)资本化的后续支出
1、主要指更新改造支出、改扩建,能提高固定资产性能,使固定资产价值上升,满足资本化条件。比如替换零部件,使固定资产性能提高了。增加固定资产的成本
2、账务处理: 原理:新账面价值=原账面价值-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替换原固定资产的某组成部分的账面价值 a、先计算原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都转到在建工程,原账面价值=原值-累计折旧-减值准备
(二)费用化的后续支出
1.主要指各种维修,并没有提高固定的性能,不满足资本化条件,固定资产的日常修理费用在发生时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要费用化(采用受益原则) 如果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支出不满足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则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企业对固定资产发生的大修理费用,有确凿证据表明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部分,可以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符合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的应当费用化(通常情况下是计入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账务处理: 1、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管理费用”; 2、企业专设销售机构的,其发生的与专设销售机构相关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销售费用”。
第三节、固定资产的处置
一、固定资产终止确认的条件
固定资产处置,包括固定资产的出售、转让、报废和毁损、对外投资等。 固定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予以终止确认: (一)该固定资产处于处置状态; 如出售转让(主动处置) (二)该固定资产预期通过使用或处置不能产生经济利益。如报废毁损(被动处置)
二、固定资产处置的会计处理
固定资产处置一般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进行核算。 固定资产清理属于资产类科目,借方归集成本清理费用和固定的账面价值,贷方归集各种收益,最后要把余额结平,报废毁损的净额结转到营业外收支,处置和转让利得的净额结转到资产处置收益。 余额结转(清理净损益 ) (1)报废或自然灾害的利得或损失应计入营业外收支。 属于被动处置 如为净损失: 借:营业外支出 贷:固定资产清理 如为净收益: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营业外收入 (2)因出售、转让等原因产生的固定资产处置利得或损失应计入资产处置收益。属于主动处置 产生处置净损失的 借:资产处置损益 贷:固定资产清理 如为净收益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资产处置损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