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贪:心粘到喜欢的境界上难以消除,并对贪的境界不断思念,贪著之心随之增长,形成强烈依赖
2.嗔:对制造痛苦的境界生起愤恨,耿耿于怀,心渐粗猛,嗔恨心强大无比时就会想着一定要报复
表现有忿、嫉妒、恼害等
嗔心不但对外在世界的破坏很大,对生命内在的破坏更是难以估量,不降伏它,生命一定没有安宁之日
3.慢:以我见为基础,通过和别人比较,觉得自己比别人了不起
建立在身见、我见的基础上,缘于外内,彼此高下好恶比较,自以为是,瞧不起别人
过慢,与对方同等学问和能力,但还是以为自己比对方厉害
4.无明:无明是生死的根本,正见是解脱的根本,闻思修是从修行源头入手打破无明内涵:对四谛、业果、三宝自性等问题看不清楚,没有通达生命真相的智慧
5.疑:怀疑四谛、业果、三宝,是影响我们导向真理、接受佛法的重大障碍
“疑:" 可以用来修行: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以疑入手,需要思惟,理性能抵达的层面有限;直接以信入手,直达空性层面
疑:对象是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错误看法,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
执想法和情绪是”我“,那想法和情绪没有生起时,心是什么,是念头
疑取决于疑的对象,参话头就不是烦恼,而是开智慧的手段,引导我们追溯生命的善巧手段
6.坏聚见(身见):对五蕴生起我和我所的见。五蕴是“无常与众多”因素和合而成,只是因缘假象
阿毗达摩对世界最简单的归纳,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其中色身以五蕴:色、受、想、行、识五种元素
精神层面:《百法》所说的五十一心所,包括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根本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四,简单归纳
物质和精神因素,共同构成我们的生命体,叫作“坏聚”。
7.边执见:常见:认为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主宰有情生命延续;断见:认为人死如灯灭,死亡就是生命的彻底结束;佛教是无常、无我、相似相续的生命观,远离常见和断见的中道正见。
8.见取见:对身见、边见、邪见等任一种不正见产生执著后,派生更多不正当认识并执为殊胜见地
所说的五种见,都是以染慧为体,把这些错误观念执以为殊胜的见地
9.戒禁取见:执著无意义、甚至完全错误的戒律,奉为修行准则
出于错误知见, 奇怪的生活准则:有人像向日葵那样,整天跟着太阳转;有人像狗或牛那样生活
与修行有关:比如在禅定中看到一些特殊现象,由此产生误解,认为遵循一些特殊的苦行就能净化自身罪业,乃至出离世间
生死轮回是欲望造成的,这是一切罪恶的根源:通过自苦其身解脱
10.邪见:执著没有前后世、不承认由因感果等自然法则、世间万物皆由大自在天所造等错误认识
邪见,也是最可怕的,对生命的损害最重。因为嗔恨心只是坏善根,但邪见可能会断善根。
其中减损见:比如执著没有前世后世,人死如灯灭,没有因果等等
损减:就是本来有,但认为它没有。或者本来有五个,现在说只有三个,也是损减
增益见:即本来没有的,说是有。或者本来只有五个,说成七个
印度六派哲学中有个数论派,认为由自性和神我两种元素产生宇宙万物
唯识所说的中道正见就是如实见,本来是五个,也认为有五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