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次世界大战思维导图
这是一个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思维导图,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战争。主要矛盾:英德矛盾、俄德矛盾、法德矛盾和俄奥矛盾等四对基本矛盾贯穿整个战争过程。
编辑于2024-08-04 12:50:55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历史朝代大事记的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全面而系统地概述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及其相关事件。包含先秦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近现代、重要历史事件。
这是一个关于制定一份中国历史朝代大事记的思维导图,以时间为轴,清晰地展现了古代至近现代的重要历史事件、朝代更迭以及关键人物。精确细致的归纳出中国近现代进程中重要的历史节点,更好的辅助我们了解历史,会做历史!
这是一个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思维导图,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战争。主要矛盾:英德矛盾、俄德矛盾、法德矛盾和俄奥矛盾等四对基本矛盾贯穿整个战争过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历史朝代大事记的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全面而系统地概述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及其相关事件。包含先秦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近现代、重要历史事件。
这是一个关于制定一份中国历史朝代大事记的思维导图,以时间为轴,清晰地展现了古代至近现代的重要历史事件、朝代更迭以及关键人物。精确细致的归纳出中国近现代进程中重要的历史节点,更好的辅助我们了解历史,会做历史!
这是一个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思维导图,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战争。主要矛盾:英德矛盾、俄德矛盾、法德矛盾和俄奥矛盾等四对基本矛盾贯穿整个战争过程。
制定一份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思维导图
起因
民族主义
欧洲各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欧洲列强的矛盾
在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地区,列强明争暗斗,与巴尔干民族独立运动交织在一起,使这里的局势愈加错综复杂。1908年,波斯尼亚危机爆发。根据1878年的《柏林条约》,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虽名义上是奥斯曼帝国的行省,但奥匈帝国取得了对波、黑的管理权。然而奥匈帝国并不满足,时刻准备正式吞并这两个地区。1908年9月,奥匈与俄国秘密达成协议:奥匈同意对俄舰队开放黑海海峡,俄国同意奥匈兼并波、黑两地。10月7日,奥匈宣布正式吞并波、黑,俄国十分恼火。塞尔维亚政府始终把波、黑看作是未来以塞尔维亚为主体建立的大南斯拉夫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奥匈帝国极为愤怒,遂进行战争动员并寻求俄国支持。俄国则以斯拉夫人的“保护者”自居,支持塞尔维亚人抵抗奥匈。但奥匈在德国的支持下,态度十分强硬,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1909年2月,土耳其与奥匈签订协定,以250万英镑为代价,放弃了对波、黑的主权。德国以战争相威胁,要求俄国敦促塞尔维亚承认波、黑被奥匈吞并这一事实。俄国得不到英法盟国支持,势单力薄,开始对德国做出让步。塞尔维亚在俄国的压力下,被迫屈服。 波斯尼亚危机使塞、俄与奥匈、德之间的矛盾日趋加剧,俄国开始大规模重建军事力量。欧洲开始全面走向战争。
欧洲大陆的波斯尼亚危机
民族自决与领土争端
军备竞赛
德国与英国的海军竞赛
从1889年到1914年,德国4次扩充海军。英国不断建造吨位和大炮口径更大的无畏号战列舰,还提出德国造一艘军舰、英国就造两艘的“2:1原则”。到1908年,英、德“无畏舰”的比例已为4:3,英国只略占优势。到1914年大战爆发时,英国已有军舰688艘,德国有391艘。
各国陆军扩张
1890年,德、奥、意的国防预算分别是2880万英镑、1280万英镑、1480万英镑,到1914年,分别增加到1.108亿英镑、3660万英镑、2820万英镑。两大军事集团都大力扩张陆军。到战争开始时,德国和奥匈帝国共有陆军370万人;协约国的陆军总兵力为580万人。德国、法国、俄国、英国和奥匈帝国受过军事训练的人数,分别是490万、506万、565万、120万和300万。1913年,比利时的军队只有5.4万,战时激增到34万。
战争预演
摩洛哥危机
时间:20世纪初
国家:法国、德国
内容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时间:1905~1906
内容:1904年4月英法签订协定,法国承诺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则承认摩洛哥是法国的势力范围。但这侵犯了德国在摩洛哥的利益。 1905年2月,法国要求摩洛哥在法国监督下进行改革,企图使摩洛哥为法国的保护国。德国立即进行抗衡。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城市丹吉尔,宣称德国要维护摩洛哥的独立,外国在摩洛哥的地位绝对平等。接着德国宰相B.H.M.K.von比洛向参加1880年《马德里条约》的所有国家建议,把摩洛哥问题提交国际会议讨论。 《马德里条约》规定,所有外国及其公民在摩洛哥所享有的通商权利和其他权利均应一律平等。德国给法国的照会以战争相威胁,法国外长T.德尔卡塞采取强硬态度,并得到英国的支持。局势顿形紧张。 6月6日,法国内阁会议发生激烈争论,德尔卡塞被迫辞职,总理M.鲁维埃兼任外长,同德国继续谈判。 7月8日达成协议,双方同意召开《马德里条约》参加国的国际会议讨论摩洛哥问题,即1906年1月召开的阿尔赫西拉斯会议。由于英、俄支持法国,会议结束时签订了有利于法国的条约。承认摩洛哥独立,但又承认法国和西班牙对摩洛哥的警察控制权。
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纷纷瓜分非洲。摩洛哥地处非洲西北部,北扼直布罗陀海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法德帝国主义因此对摩洛哥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1902年,法国与西班牙缔结瓜分摩洛哥的秘密条约。同年,法、意签订条约,规定不妨碍各自在摩洛哥和利比亚的计划。 1904年法、英两国秘密交易:法国承认埃及完全属于英国,英国则承认摩洛哥属于法国。德国反对这笔交易,认为摩洛哥不应为法国所有。 1904年5月,法国以控制摩洛哥重要港口的关税、聘用法国军事教官和开矿筑路为条件,向摩洛哥提供巨额贷款,促使其实施“改革计划”,与德国发生矛盾。 1905年3月,德皇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时,声称摩洛哥苏丹是“独立君主”,外国在摩洛哥“地位绝对平等”,公开反对法国把摩洛哥变为其保护国。法、德关系紧张。 1906年在西班牙阿尔吉西拉斯举行1880年《马德里条约》参加国会议,由于英、俄支持法国,德国被迫让步。会议宣称摩洛哥独立,同时又承认法、西对摩洛哥拥有警察权。随后法国在摩洛哥的势力日益扩大,引起当地人民的强烈抵抗。 1911年摩洛哥首都非斯居民起义。4月,法国借口护侨和平定骚乱,出兵占领非斯。德国迅速作出反应,派遣炮舰“豹”号到阿加迪尔示威,准备夺取摩洛哥。战争一触即发,英国不能容忍德国在直布罗陀附近建立海军基地,11月14日,两国签订条约,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的保护国,但以获得法属刚果一部分(面积27.5万平方公里)作为补偿。危机虽告结束,但危机加强了英、法结盟,却加剧了法、德的对抗。 1912年法国宣布摩洛哥为其被保护国。
影响: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尔时宣称将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使其与欲在摩洛哥扩张的法国关系变得紧张,这就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6年1月16日,欧洲国家在阿尔赫西拉斯举行会议,达成了《阿尔赫西拉斯决议》,决议承认摩洛哥的独立,但是由法国和西班牙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法国控制摩洛哥的海关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时间:1911年
内容:阿尔赫西拉斯会议后,法国加紧了对摩洛哥的控制。 1907年3月,法国占领东摩洛哥的乌季达;5月又在卡萨布兰卡强行登陆。 1911年春,摩洛哥首都非斯爆发反对君主和法国的人民起义。5月,法国乘机以保护侨民为由,占领非斯及其他城市。同月,德国向法国要求分割一部分法属非洲领土给德国作为补偿。 7月1日,又借口保护德国商人的生命财产,派遣炮舰“豹”号开往摩洛哥大西洋岸的港口阿加迪尔。史家称这次战争危机为“豹的跳跃”。 德国的行动震惊了世界。英国认为德国军舰停泊在阿加迪尔是对英国海上霸权的威胁。 7月21日,英国财政大臣D.劳合·乔治发表了暗示英国不惜因摩洛哥问题与德国一战的演说,并进行相应的海军作战动员。面对英国的强硬态度,同时又适值国内发生金融危机,德国被迫退让,与法国就较小规模的补偿问题进行谈判。 11月4日,法、德达成协议,德国承认摩洛哥受法国保护,法国则给予德国一部分法属刚果领土作为补偿。 1912年3月法、摩签订《非斯条约》使摩洛哥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背景:又称为阿加迪尔危机,在1911年发生,是一宗国际危机。该年的7月1日,德国派出豹号战舰到摩洛哥港口阿加迪尔,宣示德国在摩洛哥的利益。 英国与德国之关系,早已因军备竞赛而变得甚为紧张。在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领导下,德国由1890年代开始大量制造无畏舰,而英国则视之为企图挑战她海上霸权的举动。当英国发现德军舰只到达阿加迪尔后,误以为德国想把该港转为德军在大西洋的军港。结果,双方关系更为紧张,而英国则根据英法协约而倾向支持法国。德国之举动,其实是为了向法国追讨赔偿。根据1906年阿尔赫西拉斯会议之决议,法国得到不少在摩国之利益。是以这次危机可被视为另一宗因殖民主义而起的纷争。 7月9日,法德两国开始谈判,最后在11月4日达成协议。德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地位,并把喀麦隆北部部分领土让与法国(今乍得南部);法国则把法属赤道非洲辖下的法属刚果中南部(今刚果共和国北部)及邻近地区转让给德国,以作赔偿。得到德国之同意后,法国于1912年3月30日把摩洛哥转为她的被保护国,正式把它转为殖民地。英国在危机时支持法国,强化了《英法协约》以及《三国协约》的紧密关系。由于她们对德国的扩张更为敏感,所以三国协约渐渐从殖民地协定变为军事联盟。其后,英国更与法国协定,让英国海军防卫英吉利海峡,法国则保卫地中海。此次事件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危机之一。
影响: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发生反苏丹的部落起义,法国借机派兵攻占其首都非斯。德国则要求法国割让部分法属非洲作为补偿,并于该年7月1日,以保护本国商人为借口,出动炮舰“豹”号驶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尔,战争一触即发,这次行动被史家称为“豹的跳跃”。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霸权,因此支持法国,态度强硬。德国被迫退让,与法国在该年11月4日达成协议,以一部分法属刚果为代价,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 1912年3月,法、摩两国签订《非斯条约》,摩洛哥正式沦为法国的保护国。德国与英、法两国在这两次摩洛哥危机里结怨更深,而德皇更扬言不会再退让,这使战争危机益大。
波斯尼亚危机
时间:1908年
起因:十九世纪时,昔日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己无法回复以前强盛的局面,被喻作“西亚病夫”,一群年青土耳其军官以“团结进步委员会”的名义组织起来,提倡土耳其式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被时人称为青年土耳其党人;在1908年驻巴尔干南部地区的马其顿奥斯曼帝国军队兵变,要求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立即推行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政及改革,最终苏丹被迫下台,使土耳其局势出现不稳,其时巴尔干各国早已希望乘奥斯曼帝国衰落来瓜分其在巴尔干半岛剩余的属地。
经过:鉴于局势危急,奥匈帝国与俄罗斯帝国达成协议,希望通过召开会议商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二省前途所属的问题,俄国允许奥匈由管理此二省改为统治,而奥匈则协助俄国修改柏林条约,虽然两国皆彼此作出妥协,但都希望先下手为强,最终奥匈单方面采取吞并行动,却将与俄国的协议废弃。
影响:塞尔维亚一直都希望可取得波、黑二省作出海口以直接输出农产品,但奥匈的单方面行动却令塞国梦碎,故此塞尔维亚视吞并一事为屈辱,但俄国因为日俄战争后元气未复而未有实质支持,塞尔维亚亦唯有接受此一行动;不过此事件已种下两次巴尔干半岛战争的祸根,塞尔维亚西进之路已封,唯有一心南下,寄望取得仍是土耳其领土的阿尔巴尼亚才可突破;而奥匈帝国公然吞并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地区名义上的属地,亦促成日后各国组成巴尔干同盟,掠夺土耳其在东南欧地区的剩余的属地。德国自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后,他国皆与之敌对,使德国甚重视与奥匈的同盟,而这次巴尔干的冲突更使这种亲密关系表露无遗,反过来对俄塞构成明显威胁。至于俄塞,虽未能以强硬行动作回应,但亦因此加强彼此的联系,以对抗德奥同盟。美国在波斯尼亚危机中奉行偏袒奥斯曼帝国,对塞尔维亚—希腊—俄国“希腊正教轴心”不利的政策。与此同时,美国官方和“学术界”不断放出支持土耳其扩大对高加索和中亚以至新疆各突厥族“影响”,成为“区域领袖”的风声。如此种种,包括“伊朗与前苏联中亚回教国家结盟”。
巴尔干战争
时间:1912年10月9日
背景:巴尔干半岛的10个国家共有面积大约是154.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亿。其中,土耳其面积为78万平方公里,人口6690万;罗马尼亚面积23.7万平方公里,人口2320万;南斯拉夫(包括塞尔维亚和黑山)面积10.2万平方公里,人口1064万;希腊面积13.1万平方公里,人口1047万;保加利亚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843万,克罗地亚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469万;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面积5.1万平方公里,人口452万;阿尔巴尼亚面积2.8万平方公里,人口333万;马其顿面积2.5万平方公里,人口203万;斯洛文尼亚面积2万平方公里,人口197万。由于土耳其有3%的领土位于巴尔干,所以一般把土耳其包括进巴尔干国家的行列。土耳其,巴尔干地区的面积近80万平方公里,人口7000多万。 巴尔干地区位于欧洲的接壤处,是欧洲的下腹部,扼黑海、地中海的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同时,这里民族成份复杂,宗教多样。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欧洲的火药桶。 巴尔干地区长期是各大国觊觎的对象,多次遭到大国的统治。14世纪下半期,起源于土耳其内陆地区、后向土耳其迁徙并兴起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半岛西北部土耳其入侵巴尔干半岛;19世纪中期,奥地利(1867~1918)也开始将巴尔干的西北部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俄罗斯(1547~1917)自从15世纪以来一直打着解放“斯拉夫人”的旗号在巴尔干地区争夺势力范围。在这些帝国的统治之下的巴尔干各国人民长期受到民族歧视和宗教压迫,巴尔干人民的解放事业往往与民族解放和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民族解放和宗教信仰在巴尔干人民的争取独立的运动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巴尔干地区的民族和宗教关系十分复杂,历史遗留问题更是难以解决,特别是领土问题。各个民族都想建立单独的民族国家,扩大领土范围。
起因: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的东南部,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汇合处,既控制着地中海和黑海的门户,也控制着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自14世纪以来,这一地区一直处于兴起于欧洲东南部、后向欧洲东南部和非洲北部地区扩张的土耳其军事统治和奴役之下。因而巴尔干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摆脱土耳其的奴役,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加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来自欧洲的土耳其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统治下的巴尔干半岛,成为外国瓜分的重要目标。所以这里一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其中既有欧洲大国之间的矛盾,也有巴尔干各族人民与外国矛盾,还有巴尔干人民同土耳其统治者的矛盾,以及巴尔干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所有这些矛盾、特别是列强之间的矛盾使巴尔干半岛地区经常发生纠纷、冲突和战争。 1912年3月至8月间,已经独立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黑山)4国先后结成反土同盟,即巴尔干同盟。随后各国出于自己的目的,都插了进来。俄、英、法站在巴尔干同盟一边,德、奥则支持土耳其。这样巴尔干的局势更加复杂化。10月,同盟各国相继对上宣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战争结束,土耳其战败求和。同年12月巴尔干同盟四国与土耳其在伦敦举行谈判,由于两大集团的插手,使交战双方的谈判断断续续地拖了好几个月,直到1913年5月30日,才签订了《伦敦和约》: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除保留伊斯坦布尔及附近的一小块地区外,其余部分分割给巴尔干同盟各国;承认阿尔巴尼亚独立。对于巴尔干各国来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一次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欧洲的首脑们企图压下巴尔干危机,然而,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由于各帝国主义的挑拨,在分配战果时巴尔干同盟内部产生于严重分歧。塞尔维亚和希腊对保加利亚获得马其顿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非常不满,于是塞尔维亚和希腊于1913年6月1日签订了反保加利亚同盟条约,随后罗马尼亚也加入其中。俄罗斯(1547~1917)想利用这个同盟对抗德、奥,便对其表示支持。奥匈帝国(1867~1918)为了对付俄罗斯(1547~1917),便支持保加利亚。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亚在奥地利怂恿下,先发制人挑起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第二次巴尔于战争是一次非正义的争夺领土的王朝战争。结果,保加利亚被塞、希、罗、门、土五国联军打败。1913年8月10日,双方在布加勒斯特签订了和约,保加利亚不仅丧失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从土耳其得到的大部分土地,而且还丧失了一部分原有土地。 两次巴尔干战争中,交战双方的背后都有欧洲大国的支持,因此,巴尔于战争实际上反映了两大集团的矛盾斗争。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后,保加利亚为了伺机“复仇”积极投靠德、奥集团;塞尔维亚、希腊和罗马尼亚则加强了同协约国的联系。这样,两大集团对巴尔干的争夺和巴尔干各国之间的矛盾更加剧烈和复杂,终于成为矛盾的焦点和欧洲的火药库。随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由此而起。
过程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时间:1912年10月~1913年5月
过程:巴尔干同盟对土耳其的战争。意土战争(1911~1912)期间,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结成巴尔干同盟,1912年10月9日 ,门的内哥罗首先向土宣战,17、18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先后参战。10月底保军逼近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至11月中旬,土耳其在巴尔干的属地只剩君士坦丁堡等5处。11月初,土耳其请求欧洲列强调停,并于12月3日与保、塞、门三国签订休战协定。在欧洲列强斡旋下,1912年[1] 12月16日土耳其与4个交战国在伦敦开始议和谈判。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国内发生政变,新政府在德国(1871~1918)的支持下,态度强硬,和谈破裂。2月3日,战事再起。3月5日,希军攻克亚尼纳。3月26日,保 、塞联军攻陷亚得里亚堡。4月22日,斯库台奥斯曼帝国军队投降。土耳其帝国再次求和。5月30日,土耳其与巴尔干4国签订《伦敦条约》。条约规定,埃内兹至黑海的米迪耶一线以西的土耳其欧陆属地(阿尔巴尼亚除外)和克里特岛割让给巴尔干同盟国家;阿尔巴尼亚独立,但须受俄、英、法、德、奥、意6大国监督;爱琴海诸岛问题则由德、奥、英、俄4国处理。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时间:1913年6月~8月
过程: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门的内哥罗和土耳其为另一方的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塞尔维亚由于未得到通往亚得里亚海出海口,要求得地最多的保加利亚划出马其顿的一部分作为补偿;希腊要求领有马其顿的南部和西色雷斯。未参加同盟的罗马尼亚则要求占有南多布罗加。1913年6月1日,塞 、希秘密订立反保同盟,罗马尼亚旋即加入。6月29日,保对塞、希发动突然攻击,遭到猛烈抵抗,希腊在基尔基斯战役中打败保军。土耳其欲乘机收复失地,于7月16日向保加利亚发动进攻。7月29日保加利亚力屈乞和。8月10日签订了《布加勒斯特条约》。依约,塞取得马其顿的大部,希取得马其顿南部(包括萨洛尼卡)、色雷斯西部和克里特岛,罗取得南多布罗加,土收回东色雷斯和亚得里亚堡,门的内哥罗的领土也有扩充。通过两次巴尔干战争 ,塞尔维亚实力大为增强。这就加深了塞与奥匈帝国(1867~1918)的矛盾,终于使巴尔干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
结果: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即黑山)所组成的“巴尔干同盟”,反对土耳其的控制和压迫所进行的战争。盟国由于向土耳其提出给予马其顿和色雷斯自治权的要求遭到拒绝,在沙皇俄罗斯帝国(1547~1917)支持下于1912年10月9日对土耳其宣战。盟军为民族解放而战,士气旺盛。经过激战,塞、门两军进占马其顿和亚得里亚海沿岸;保军控制伊斯坦布尔以西地区;希军进占爱琴海诸岛;土耳其军队败退到埃迪尔内、约阿尼纳和斯库台等地。11月3日土耳其被迫请求欧洲列强进行和平调处。由于盟国得到俄罗斯(1547~1917)支持,土耳其得到德国(1871~1918)和奥地利(1867~1918)支持,在大国影响下,直到1913年5月30日签订《伦敦条约》,战争宣告结束。战败国土耳其丧失了在欧洲的大部领土。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使巴尔干半岛各国人民摆脱了土耳其的长期统治,具有进步的民族解放的性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使巴尔干各国重新分化,罗马尼亚与英、法、俄协约国靠近,保加利亚则加入德奥同盟国。战争中,由于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飞机、装甲车、无线电)的使用,作战方法也有新的变化:战斗队形更加疏开;军队行动更注意隐蔽;进攻多采取机动作战和迂回包围;防御多采取阵地作战。巴尔干战争导致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同盟体系
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1882年,德、奥、意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1915年4月26日,原属同盟国阵营的意大利在获得协约国承诺的领土补偿后决定倒戈,同协约国阵营签订《伦敦条约》。5月,意大利对奥匈帝国宣战,与德国断交,正式加入了协约国。
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1892年,法国和俄国达成了《法俄军事协定》,第二年生效。
《法俄军事协定》规定:一旦法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意大利的进攻,俄国将以全部军事力量进攻德国,一旦俄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的进攻,法国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来进攻德国。
1904年,《英法协约》签订,协调了两国在殖民地的纠纷。
1907年英俄两国签订《英俄协约》,协调两国在波斯、中国西藏、阿富汗的争执。
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遇刺
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导火索
过程
战争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各国相继宣战
协约国:塞尔维亚王国、黑山王国、沙俄(共和国、苏俄)、法国、比利时、英国、日本、意大利王国(原为同盟国国)、圣马力诺共和国、葡萄牙、罗马尼亚王国、美国、暹罗王国、中国(北洋政府)
同盟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
主要战线
西线
马恩河战役
马恩河战役共进行了两次
第一次(9月5~12日):双方参战人数150多万。第一次马恩河战役后,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彻底破产,只得退守埃纳河一线,并且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僵局。
凡尔登战役(1916年2月21~25日):凡尔登绞肉机
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时间最长的消耗战,法军和德军分别投入66个师和46个师。参战兵力约200万人,伤亡70多万人
东线
加里西亚战役
目的:强行闯入达达尼尔海峡,打通博斯普鲁斯海峡,然后占领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
时间:1915年2月19日~1916年1月9日
伤亡:协约国:44,072战死,97,037负伤 奥斯曼帝国:15,052战死,14,617负伤
结果:奥斯曼帝国胜利
布鲁西洛夫突破
时间:1916年6月4日至9月20日
目的:配合英法在西线作战
伤亡:这次战役使奥匈帝国损失了110万人,德国伤亡也达到35万人;俄国自身亦损失惨重(伤亡50万)
结果:俄军最大的胜利
南线
意大利与奥匈帝国的战斗
海上战争
英德海军对峙
潜艇战与封锁
战争转折
美国参战
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以Co-belligerents名义
俄国革命
1917年俄国退出战争:1917年3月8~12日(俄历2月23~27日)以及同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帝国内先后发生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1918年3月3日通过《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退出一战
结果
停战协议
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署停战协议
帝国崩溃
奥匈帝国解体:1918年11月11日,卡尔皇帝在帝国夏宫美泉宫内宣布退位,奥匈帝国覆亡。
德意志帝国崩溃:1918年末,国内发生十一月革命:9日,威廉二世退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条约:山东问题未能解决,引发了中国国内的五四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同时,该条约中要求德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
时间:1919年6月28日
内容
赔款:德国共需赔偿2260亿马克(约合113亿英镑)且以黄金支付,后减至1320亿帝国马克。1921年赔偿金额确定为49.9亿英镑,即1320亿马克。
领土
丹麦:北石勒苏益格经过公投,回归丹麦
波兰:承认波兰独立,并给予波兰海岸线。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归还,包括西普鲁士、波森省、部分东普鲁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亚
捷克斯洛伐克:东上西里西亚予捷克斯洛伐克
法国:归还阿尔萨斯洛林
立陶宛:克莱佩达地区给立陶宛
比利时:割让尤本及萨尔梅迪给比利时
奥地利: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永远不得与它合并。
卢森堡:承认卢森堡的独立
国际联盟
但泽:但泽由国际联盟管理,称为但泽自由市
萨尔矿区:萨尔煤矿区由法国开采15年,其行政权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
殖民地:所有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分配。和约规定剥夺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由主要战胜国以“委任统治”形式予以瓜分。
太平洋的德属新几内亚和赤道以南除德属萨摩亚和那卢(瑙鲁)以外的群岛归属澳大利亚
赤道以北原德属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为日本所得
那卢岛名义上委托于英国,实由澳大利亚统治
萨摩亚分给新西兰
德属西南非洲交给南非联邦
多哥和喀麦隆由英、法共同瓜分
德属东非(坦噶尼喀)归属英国
乌干达——布隆迪地区划归比利时
军事
莱茵河西岸的领土(莱茵兰)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西岸50公里以内德军不得设防。
陆军被限制在100000员以下,并且不得拥有坦克或重型火炮等进攻性武器,取消德军总参谋部的设置。
海军只能拥有6艘10160吨,装备280毫米主炮的非无畏战列舰,6艘轻巡洋舰、12艘驱逐舰和12艘鱼雷艇。不得制造及拥有潜艇。
不得组织空军。
不得进出口武器,出口商品额外征收26%的费用。
不得生产、储存化学武器。
为了限制接受军事训练的人数,废除义务兵役制,士官士兵的役期延长到12年、军官25年。
华盛顿海军条约(即《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限制海军军备: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的主力舰(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总吨位比例为5.25:5.25:3.15:1.75:1.75
《四国公约》
时间:1921年12月13日
内容:四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缔约国之间发生有关太平洋某一问题的争端”而未能通过外交途径获得满意解决时,应召开缔约国会议解决。缔约国在太平洋区域的权利遭受任何国家威胁时,缔约各国应全面进行协商,以便“联合地或单独地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应付局势。
《五国海军条约》
时间:1922年2月6日
内容
①规定五国主力舰总吨位限额为美英各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17.5万吨,即五国按比例为5∶5∶3.∶1.75∶1.75。
②禁止建造标准排水量超过3.5万吨的主力舰,并不得装置口径超过16英寸的火炮。
③航空母舰的总吨位限额为美英各13.5万吨、日本8.1万吨、法意各6万吨;单舰标准排水量原则上不超过2.7万吨,并不得装置8英寸以上口径火炮。
④美、英、日在太平洋地区所占岛屿要塞一律维持现状,不得建立新的海军基地和要塞,但夏威夷群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除外。
《九国公约》
时间:1922年2月6日
内容
缔约各国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
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
各国不得在中国谋取特殊权利而损害友邦人民的权利,不得鼓励有害友邦安全的举动
除中国外,各国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求在中国任何指定区域内获取专利或优越权
社会影响
经济破坏
战争导致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
政治变革
民族独立运动兴起:欧洲版图更加的稀碎化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心理创伤
“迷失的一代”文学作品
后续影响
国际关系
国际联盟成立
并没有阻止战争的能力,是联合国的预演;二战后被联合国取代:1945年10月25日,联合国在纽约成立
五常:中华民国(1971年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91年后是俄罗斯)、美利坚合众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法兰西共和国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短暂的繁荣,1929~1933年经济危机成为德日法西斯崛起的先导条件,二战即将爆发
军事技术
战争推动了军事技术的发展
坦克、飞机、毒气的使用。第二次科技革命结束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预热
历史教训
和平主义与反战运动
人们反思战争的残酷性
国际法与人权
战争法与人权保护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