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孟子》思维导图
孟子是儒家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后人尊封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所著《孟子》七篇十四卷,为《四书》之一,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哲学、伦理、经济、教育、文艺等多个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是一本经典的心理推理小说,书中人物多来自真实的历史,作者假托19世纪末的两位大师:尼采和布雷尔,基于史实将两人合理虚构连结成医生与病人,开启一段扣人心弦的“谈话治疗”。 故事开始于身陷对病人肉欲幻想而无法自拔的名医布雷尔,突然被陌生女子莎乐美邀约咖啡馆。大胆美丽的莎乐美到底会提出什么请求? 布雷尔表面上和谐的婚姻生活与正值巅峰的事业能否持续下去? 他能否从令人备受折磨的幻想中解脱? 尼采的生命困境又是什么?他与布雷尔医生怎样连结在一起? 究竟谁是病人?谁是医生? 如诗般的语言,理性缜密的思辩,情节充满悬疑,高潮迭起,结局却出人意表……
寿命与健康的可塑性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我们的命运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了正确的路线图,你就可以为你的人生规划一条不同的道路,让你比你的基因更长寿,让每一个十年都比前一个十年更好。
她们将做出如何的选择?她们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 关于不可宽恕的时代,不可能的友谊以及不可毁灭的爱。《灿烂千阳》再次以阿富汗战乱为背景,时空跨越三十年,用细腻感人的笔触描绘了阿富汗旧家族制度下苦苦挣扎的妇女,她们所怀抱的希望、爱情、梦想与所有的失落。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孟子》思维导图
中华文化传世之作,现代人的精神补给
孟子的三重标签
标签:老者
目前普遍说法,孟子活到了八十多岁
特立独行的老者
在利益当先的战国时代,主张仁义之道
尊崇孔子的老者
尊崇孔子为世上最出类拔萃的人,把自己看作是孔子的私淑弟子
快乐的老者
强调快乐,提出人生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标签二:理想主义者
表现一:坚持性善论
在战国推行性善论是非常困难的,但孟子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
表现二: 自信且有远大胸怀
“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标签三:辩论家
好辩的原因:‘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事横议。“
好辩的目的:"正人心,息邪说,距波(bi)行,放淫辞”
孟子升格运动
升格运动的基本情况
时间:晚唐时期
背景:佛教道教兴起,儒学发展陷入停滞状态
关键事件:韩愈为振兴儒学,在《原道》一文中把孟子视为接受孔子的道义传统的人,孟子由此开始受到关注
深层原因:孟子对心性论研究颇深,心性论符合当时的主流学术话语
升格运动的结果
王安石变法后,《孟子》列入科举考试
北宋时期,孟子从祀于孔庙,被封邹国公
南宋朱熹编四书,《孟子》列入四书之一,成为元明以来读书人的必读书
《孟子》体例
对话体
有对话的对象和情境,文本比较鲜活
篇目特点
7篇,共14卷,用篇首两三个字作为题目,各篇之间没有严格的逻辑联系
篇目之间一以贯之的精神
《孟子》内容整体都在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思想核心:性善论
正面论证:“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乍见”表明人接下来的行为是自发的本性,乍见之下选择救人表明人性本善
孟子的“四心”
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四心对应人的四肢,是天生所具有的。所以孟子认为人性不是向善,不是可善,而是本善
反面论证:孟子与告子的四次辩论
杞柳之辩
反驳告子认为仁义是后天的,说明人性本善
湍水之辩
反驳告子认为人性不分善恶的观点,说明人性本善,人恶由环境造成
犬牛之辩
反驳告子认为天生的就是本性的观点,说明性善是人与禽兽区别之处
内外之辩
反驳告子认为外在事物决定道德行为的观点,说明道德发自人的内心
王道仁政
王道与霸道对比
王道讲究仁爱,不依靠强大的武力,实行起来比霸道简单可靠
王道以道德为基础,让人心悦诚服,实行效果优于霸道
孟子与梁惠王:义利之辨
梁惠王和孟子谈利益,被孟子拒绝
孟子以及儒家并非反对利益,而是反对把利看作是最重要的和根本的价值立场
孟子与滕文公:道性善,学尧舜
孟子给滕文公指出了最明确的道路-一"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滕文公认为目标太高,无法实现,孟子强调高大的目标对行动有积极的指引作用,尧舜能做到的滕文公也能做到
孟子与齐宣王:王霸之辨
齐宣王问孟子“齐桓晋文”等霸道之事,孟子游说齐宣王行王道
王道方案:保民而王
把民放在重要的地位,获得民的支持,自然就能实现王道
齐宣王能行王道的原因:以羊易牛
将死的牛触发了齐宣王的仁爱之心,说明齐宣王是个讲仁义的人
保民而王的具体做法:制民之产
提供恒产,满足百姓生活的物质需求
孟子与陈相辩论:社会分工
孟子提出社会分工思想,对王和民的社会功能进行区分。国君贤能与否不能通过他是否亲自耕种做判断
浩然之气和通达心灵
浩然之气
一种正气,需要以正直的方式培养
强大的个人气场,这种气场源于正直的道德立场和极其强大和完善的自我
通达心灵
孟子乃至儒家思想并非迂阔,而是通达的,即基于生活事实和自我内心做判断
举例
武王伐纣合理吗? 纣王破坏仁义,所以武王伐纣是合理的
“嫂溺叔救”合礼吗? 秉承救人的内心触碰嫂子,不违背礼,是一种权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