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为什么我们总在防御
这是一篇关于为什么我们总在防御的思维导图,屏蔽自身大部分情绪可以让我们逃避痛苦,但也会削弱我们应对生活中痛苦的能力,如果我们屏蔽了自己的感觉,那也就无法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或者只能建立有限的关系。
编辑于2024-08-10 18:07:05为什么我们总在防御
① 探讨心理防御机制的本质和目的
本质上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无意识行为,当我们产生一种太过痛苦或者道德上无法接受的想法时,我们就会把它 放进无意识里
屏蔽自身大部分情绪可以让我们逃避痛苦,但也会削弱我们应对生活中痛苦的能力,如果我们屏蔽了自己的感觉,那也就无法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或者只能建立有限的关系
②阐述重要心理防御机制,发现本质
(一)压抑与否认
压抑的实质仅仅是避开并远离某些事物,并把他们排除到意识之外。——弗洛伊德
我们很难忍受作为人类,有时必须依赖他人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否认对他人的依赖可能导致我们损毁和他人的关系
压抑自己需要的人有可能会在食物、酒精、游戏或者毒品里寻求满足。(这些物质相对人来说短期内更可控)
(二)置换与反向形成
置换:把痛苦的感受转移给他人或者转变成完全相反的感受。
置换和反向形成的结合:曾经有烟瘾但之后戒烟的人厌恶烟味并站在道德制高点谴责其他抽烟的人。
反向形成和羞耻感:因为对羞耻感的无法忍受,从而变成无羞耻的人,这里的无羞耻是指炫耀破坏某种社会规范或者公共价值观的行为。
厌恶有时也是反向形成的作用。尤其是用强烈或者夸张的方式来表达的厌恶。
(三)分裂
将事情置于黑白的两个极端。
当我们无法忍受由复杂性引起的压力和困惑时,我们会将复杂的问题分裂成两个简化而对立的部分(二元对立/男女对立),并且选择其中一方,排斥另一部分,以此消除复杂性。
在亲密关系里,憎恨是非常令人痛苦的,我们很难忍受自己在爱别人的时候会产生憎恨的情绪(憎恨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我们应该学会的是应对憎恨,学着克制憎恨的表达)
如果你不能忍受五味杂陈的情感,就难以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
(极端的好和坏都是分裂的标志,,在重要关系种,从极度积极到极度消极的情绪转变也是如此。)
(四)理想化
把普通的人、事、物抬高到完美的位置上。
表现:理想化的看待一种经历,相信这种经历可以完全解决我们现在的所有问题(换工作,换城市,换对象)
表现原因:有些困境让我们觉得无能为力,让我们不敢面对,我们希望有些东西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所有问题和痛苦。
理想化、需要和依赖
过度依赖理想化的人很难接受相互依赖的关系,因为在这种关系里,失望和沮丧都是无法避免的。当这些感受出现的时候,她们会对某人的态度从理想化转化到贬低甚至憎恨
(五)投射
你指责一个人做错了事,但实际上你才是应该为此事负责的人。把自己的错误投射到别人身上并试图让对方以为是她的问题
(1)分裂与投射
假设自己有愤怒和侵犯性的情绪,而家庭或者环境期待我是友善的人,不能容忍我的敌意。这个时候我就会将其分裂,否认其中一个不被接纳的部分。
(2)投射与认同
如果一直被人追问自己是否生气,追问次数多了以后,自己产生了认同,反而真的被投射了愤怒的情绪。
(3)投射与焦虑
有时当人们投射或者发泄某种无法忍受的情绪时,会感觉有种莫名的恐惧,而他们因为不知道这种恐惧是什么于是更恐惧了。他们把这种恐惧投射到外界,让外界看上去很危险。
(4)投射与羞耻感
有些时时刻刻都在炫耀自己,展示自己的优越性的人,可能只是有意无意的想通过这种方式将自卑和羞耻投射到他人身上,让自己来维护自己的防御机制,摆脱羞耻感。
(5)投射、需要与依赖
认得情感上的需要和脆弱是人的“婴儿部分”,而包容这部分的情绪的是我们的“父母部分”。
有些人无法忍受自己需要她人,于是她们会选择与非常依赖自己的人形成亲密关系,然后开始扮演一个完全成为别人后盾的角色。她们将自己的需要投射进了别人的心中。
有些人会把自己的“父母部分”投射给他人,并试图让被投射的人来照顾自己,她们看上去似乎总是脆弱无助,随时等待他人的拯救。
(6)投射与情绪
当我们无法忍受某种情绪时,我们往往就会找个人来替我们承担这种情绪。而处在这种情绪下的人会随时投射自己的负面情绪,从而让相处的人觉得很有压力,下意识躲避。
(六)控制
为了减轻心中的无助感,尽一切可能控制无法预测的环境。(本质上是为了对抗未知带来的不安)
(1)依赖与控制
人们一旦建立关系,对方就会变得重要起来,而人们希望结婚的一个原因就是在面对极度、被遗弃的恐惧等恐怖情绪时,能使生活有基本的可预测性。(保下限)
拖延的背后有着相同的动力模式,就是你希望自己拖得足够久,就有人替你解决这个问题,或者不必再解决这个问题
(2)需要与依赖 控制
有些人试图离群索居来确保自己永远不会感觉到需要和依赖,以此来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控自己的生活。
(七)合理化/理智化
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合理化/自我欺骗),试图排斥所有的不安情绪(理智化)
理智化:是一种大量的持续的努力,目的在于将人的注意力从产生情绪的身体转移到没有情绪的理智上去(抽离/将自己的当成npc)
理智化的人害怕强烈的情绪,他们倾向于逃避所有可能激起那些情绪的情景与人际交往。(冷漠、冷淡。疏远是他们的表现形式)
改善合理化:如果你觉得而你对某种事物成瘾,就试着间隔更长的时间满足自己对这种事物的需求。
(八)羞耻防御
基本羞耻感是对内在缺陷的觉知。
(1)羞耻感和超我
因为未能到达完美(超我)的标准,导致深深的自我厌恶,产生对自己的憎恨和完全的否定。(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毫无价值的废物,该进垃圾堆的残次品)
(2)羞耻感和指责
因为失败或者不完美的代价是残酷的自我憎恨,为了抵挡这种憎恨,所以她们会阻挡所有批评,然后开始职指责他人。
(3)羞耻感和投射
通过战胜他人证明自己的存在的意义,摆脱自己的羞耻感。也可以说通过羞辱他人的方式,将自己的羞耻感投射到另一个人的身上。
(4)最后的防御手段
残酷的完美主义:被臆想出来的完美个体,认为世界上只有赢家和输家。彻底的带有自我排斥和憎恨的完美主义。
(5)羞耻感、需要和依赖
受到羞耻感困扰的个体会觉得渴望某些东西是可耻的,因为她们觉得自己是缺损的、无价值的,所以她们很难维持亲密关系。
(6)羞耻感、情绪
对于深陷羞耻感的人来说,一般人可以忍受的负面情绪;嫉妒、悔恨等也变得难以忍受。这些情绪可能经过伪装后变成虚伪的赞美,无伤大雅的挖苦出现。(让人觉得被冒犯的玩笑)
③ 总结,如何应对
(3)解除无益的防御机制
僵化的防御机制往往会阻碍我们的成长,付出沉重代价。放下防御,找到应对痛苦的有效方法才能过的更好。
(1)改变心态:接纳不可避免的情绪,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尊重自己的局限,不逼迫自己承受无法承受的东西。
1、正视防御机制的存在,并且理解他们已经根深蒂固,不能被完全改变。d
2、保持警惕,尽可能的持续关注自己,面对旧的事情时,反复做新的选择,形成新的习惯。
3、排除干扰,别让电子娱乐项目占据你的所有时间
4、利用“正念”(冥想)更多的感受自己的身体和精神。
(2)改变来源于新的选择:在努力放下心理防御的过程里我们会不断的面临选择:痛苦面对或者回到过去的习惯。(反复做新的选择,形成新的习惯)
1、一旦你发现了正在运作的心理防御机制,你就要做一个决定:继续容易、自动化的做法,还是努力做出改变。放下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会带来匮乏的感觉,放弃旧的、安全的习惯转而形成一个新的、陌生的习惯是艰难的。
2、真正的成长意味着接纳我们防御不依不饶的本质,接纳我们依然会对自己说谎,但仍然试图生长出一些新的东西,融进我们新的生活里。
3、真正的自尊不意味着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防御,而建立在接纳羞耻的现实,选择不防御的基础上。
4、质疑自己的负面情绪:在陷入负面情绪时通过调整呼吸,进入平缓的状态来减缓自己的情绪强度
5、意识到情绪不会永远保持,它总会过去。6、将自己处在一个陌生的不熟悉的环境里去挑战自己的防御。
(3)和防御平等共处:理解防御不会彻底消失,但一旦你意识到防御机制的存在,它将无法再完全主导你。
你永远无法摆脱你心灵里的任何东西,你只能不断成长,发展出新的方面,为那些问题作出弥补。
有时候思考会变成一种内在的谎言,让我们远离丑陋的真想,或者掩盖痛苦的事实。
足够成熟的感情是相互的,双方都需要依赖彼此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且满足对方的需要。
矛盾或者困惑的情绪对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以至于我们会想逃避到某种确定的感受里——罗伯特 伯顿
人人都想要快乐,但快乐只是一种短暂体验,没人能永远停在“快乐”里
如何解决三种常见困扰
(1)容忍需要和依赖的存在,将他们看作是关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2)管理强烈的情绪(认识到恐惧、愤怒憎恨都是不可避免的情绪)
(3)培养个人的价值感、重视自己的感受
三种常见的心理困扰
由于人类的童年期漫长又脆弱,如果童年时期我们的需求没能得到满足,这种经历会影响我们一生信赖和依赖他人的能力
父母的职责是帮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感受,让他们感觉到安全,如果照料者无法给孩子提供情感支持,那他们将难以管理自己的情绪
嫉妒是一种正常体验,告诉我们想要什么,也会激励我们为之努力。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觉得自己是重要的,如果早期环境无法提供个体价值感和重视,我们就会陷入终生的羞耻感和低自尊的问题里
羞耻感是童年困境的痛苦遗产,是最强有力、最不被人理解的情绪,这种情绪迫使我们过度依赖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就是我们为了逃避痛苦对自己撒的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