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土地政策变迁
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土地政策变迁的思维导图,土地改革:1950年颁布的《土地改革法》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并赋予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这一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中国共产党 土地政策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6
土地革命
背景/根源
根源
封建土地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
国内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广大农民阶级🆚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背景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蒋介石对中共发动围剿,中共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内容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依靠贫雇农, 联合中农,限制富农, 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区域:革命根据地
影响
革命: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政治:推动根据地建设
抗日战争时期 1931-1945
“双减双交”政策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地主减租减息 农民交租交息
与土地革命时期政策相比,对地主阶级态度有所缓和
①对农民
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 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
②对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 1946-1949
土地改革
背景/目的
直因:发动人民群众彻底打败蒋
时间
1947年夏
范围
解放区
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
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核心)
掀起了土地改革群众运动,解放区亿万农民在政治、经济上获得解放
国民经济恢复&人民主权巩固 1949-1953
农村土地改革
背景/根因
恢复发展经济,巩固新生政权
1950夏-1952年底
全国大陆
实质
生产关系的调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与以往不同的是保护富农经济
①农民
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束缚中解放出来
②生产力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③工业化
为国家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障碍➠为一五计划的实现奠定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三大改造1953-1956
农业合作化
根因: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
背景:①适应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②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
生产互助组
初级合作社
高级合作社
生产资料:私有制➡公有制
意义
①经济: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标志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②政治: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为中心任务。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1966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958年
内容/特点
一大二公
一大
规模大
二公
公有化程度高
共产风
政社合一
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严重挫伤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与同时期的“大跃进”,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1959-1961经济严重困难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年-至今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背景/原因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现代化建设
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民间试点:1978年
全国推广:1982年
前提:土地所有制仍为国有
经济体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管理体制
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改革统购统销体制
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
农
子主题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和分配自主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工
为工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