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9.三士道建立原理和总结
这是一个关于29.三士道建立原理和总结的思维导图,三士道的究竟目标是成就无上菩提,三士道建立的原理,一是为了摧伏没有生起中下士意乐却妄称大乘的我慢,二是对上、中、下三等根机者的修学都有大饶益。因此,三士道的修学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道前基础通过闻法规则、依止法和于有暇劝受心要建立修学的态度和方法,为修道打下坚实的基础;正论部分通过止观修行把每个法门,转化成自己的观念和心行,让所学佛法在生命中真正发挥作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七夕活动策划
南北粽子
绘本阅读理念
创作工具思维导图
快速阅读核心技巧
自媒体教学笔记
茶文化旅游
演讲活动策划方案
2010年管综:学者追求真理
《老年社区服务》项目单思维导图
29.三士道建立原理&总结
三士道建立原理
为何要设施 三士道的引导次第?
催伏发心仅求自了、行为未达人天乘,却妄称大乘学人的慢心
能够利益上、中、下三等根机的众生,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上、中等根机
也要希求善趣和解脱
按下士道修行,使道德和行为达到相应标准后,才能获得善趣的果报身
中士道修行,是以解脱轮回为目的,这也是上士道的修行内容
菩萨也要发出离心,修戒定慧,具备解脱的能力
修中、下士道,有功无过
下等根机
上品修不上,下品也没修,三士道的功德都得不到
所以要应机设教,先为他们开示人天乘教法
中等根机
也要具备下士和中士即人天乘和解脱道的心行
才能更好更快地 圆满成就 上士道的修行
为何发心和修行 都离不开次第?
观点
顿悟讲究根机,而根机需要培养和积累
每个人的积累不一样,有一个渐修的过程
《金刚经》说,能对此经“一念生净信者,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运动员台上的精彩动作,是台下花了无数功夫才有的结果
吃五块饼就饱了,不能不吃前面四块,而直接吃第五块
有渐修才有顿悟,顿悟之后还要渐修 如果什么都不干,就等着顿悟,那是做梦
根机积累到一定程度,尘垢很薄时,遇到明眼善知识,一点就开
所以平时要努力,要不断持戒修定,消磨习气
外缘固然重要,比如善知识的指点,但内因更重要
论证
《总持自在王所问经》
发心要依次第
匠人在把各种宝物制成精致的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需要一层一层地磨炼
龙树菩萨
修行必须有次第
初修增上生(人天乘果报),后起决定胜(成就无上菩提)
从现前善(人天善果)到决定善(成佛),不是一步到位的
无著菩萨
利益众生时,先要观察有情根机
劣慧(根机浅薄)者
开示浅法(人天善法)
中慧(中等根机)者
开示中法(相应教法)
广慧(根机很利)者
开示深法(深奥教法)
根据不同根机,一步步地次第引导, 从下士道导向中士道,再导向上士道
圣者提婆
通过修行,获得波罗密多乘(菩萨乘)的意乐后,再转入密乘
也就是说,修习密宗要有显教的基础
如果初发心有情要契入胜义空性, 应该根据佛陀的教法,一步步地契入, 就像爬楼梯那样,而不是一下子进入
课程总结
于有暇身劝受心要
首先告诫我们
要认识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成佛的功德有多大,暇满人身的意义就有多大
其次提醒我们
现在还有机会成就人身蕴含的意义,一旦错过,就不知等到什么时候了
第三是说明
修行可以实现暇满人身的意义
《略论》的建构,就是实现这些意义的简明套路,所以我们要按论中的引导次第而修
第四要明确
本论的引导是以发菩提心,实现现前和究竟两大利益,而途径则是三士道
要注意次第和数目决定,老老实实观修
不能:投机取巧,偷工减料
道前基础部分
修学态度
如何以正确心态听闻佛法
离六种过
每次闻法,都要自我检查:有无远离这三种过?能否以清净、虔诚、专注的心,不带偏见地听闻佛法?
依六种想
要把自己当作病者,把法师当作医生,把佛法当作药物
每次闻法前,一方面要检查自己的态度,一方面做这些观想,对法生起渴求的心
依止法
要思惟依止法是入道根本,不断思惟依止的功德和不依止的过患
能否对法师生起恭敬、珍惜之心,直接关系到对法的接受程度
人身难得
通过不断观修暇满、义大、难得,了解这个身份蕴含的价值
否则就不会珍惜,很容易把这个宝贵身份浪费
这个身份的价值要通过努力才能实现
否则,它很可能一文不值,甚至会成为累赘,使我们一生都成为色身的奴隶
修学方法
前行
六加行
其中最重要的是:皈依和发心
修习每一法之前,必须有皈依和发心的基础
把《皈依共修仪轨》作为日课,就是每天修皈依和发心
正行
运用八三,修习止观
观察修
通过思惟调整心态,摆脱错误观念,建立正确观念
帮助我们获得修行应有的、而自己尚未具足的观念和心态
安住修
长时间地安住于正念正知,熟悉并强化正确的观念和心态
轮番修
凡夫总有很多想法,面对复杂的生活环境,各种念头不绝如缕,很快会让刚获得的心态淡化
这时必须再通过观察修,把刚获得的观念调动起来,安住于此。这是一个轮番修的过程
为何要修习止观
利益与过患
利益
摧毁我执和烦恼,把每个法门,转化成自己的观念和心行,让所学佛法在生命中真正发挥作用
过患
被我执所利用,成为我执的增上缘;学再多理论,观念、心态、生命品质一点都没改变
每一法都以止观落实到心行
每个法都可作为禅修内容
先修皈依
生起渴望三宝拯救的愿心
然后发心
利益一切众生
观修的基础
思惟意大
思惟现有人身的价值有多大
在六道众生中,只有暇满人身才能修行佛法,成就佛道
成佛的价值有多大,人身的价值就有多大
根据宗大师的引导,从各种角度思考
如果真正感受到这个身份的价值,对此深信不疑,就不会浪费它
思惟难得
从因上思惟
从果上思惟
思惟暇满
通过观察修,对这个身份心生珍惜,想要争分夺秒地利用它,用来修学佛法,绝不懈怠
通过观察修,建立这样的心态 :我要充分利用这个身份修学佛法,一秒都不能浪费,从而实现人身的巨大价值
通过观察修获得观念和心态后,就要把心安住在这种心态上,持续越长越好,让这一心态得到强化
轮翻修
通过观察修获得的观念和心态淡化后,还需要重新观修,这是一个轮番修的过程
《略论》的每一法都可以通过观察修和安住修来完成
从道前基础到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皈依三宝、深信业果,再到中士道的出离心、上士道的菩提心
观察修和安住修适用于任何法门
每次念佛前先有十分钟的观察修
首先思惟轮回苦
念死无常,思惟自己随时可能死亡,现实中的一切都不可靠
想到轮回苦,三恶道苦
如果不能往生西方,就没办法摆脱轮回苦和三恶道苦
生起真切的恐惧心
然后思惟净土殊胜
西方净土的殊胜,思惟阿弥陀佛的愿力和功德,思惟十方诸佛的愿力和功德
念佛
通过观察修生起渴望拯救的心,再去念佛,会很有力度
如果念着念着没力量了,就要再观察,再安住,轮番修习
结行
每一座或每一天的修行完成后,还要把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
让修行成果得以巩固
未修中间
平时在座下,也要把座上获得的观念和心态,带到行住坐卧和起心动念中
《略论》的正论部分
由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构成整个菩提之道
三士道既有各自的目标,又有共同的目标
三者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整体中的一部分
整个《略论》就是一乘佛道, 菩提心贯穿整个修行过程
从阶段性目标来说
下士道
成就人天果报
中士道
成就解脱涅槃
上士道
成就无上菩提
从三士道建构来说
共下士道
共中士道
中心思想
三士道的究竟目标是成就无上菩提,三士道建立的原理,一是为了摧伏没有生起中下士意乐却妄称大乘的我慢,二是对上、中、下三等根机者的修学都有大饶益。因此,三士道的修学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道前基础通过闻法规则、依止法和于有暇劝受心要建立修学的态度和方法,为修道打下坚实的基础;正论部分通过止观修行把每个法门,转化成自己的观念和心行,让所学佛法在生命中真正发挥作用。
安住点
我一定要用真诚、认真、老实的态度,用八步三禅的方法,次第修学三士道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