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上士道修心次第
这是一个关于上士道修心次第的思维导图。助力修行者系统学习,循序渐进,涵盖正念培养、慈悲心发起、智慧开显等关键阶段。
编辑于2024-08-23 02:13:3659-77课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一节 菩提心的殊胜 (59课)
第二节 菩提心如何发起(60-68课)
菩提心应该如何发起
......七因果修法 60到63课
七支因果简介原理及次第因果关系等
连接文,师父开示:在修习七因果的过程中,重点要培养两种生命素质。我们要意识到大悲和平等的重要性。
1...大悲为大乘根本8 60课
2.于有情修平等心5 61课
3 . 七因果修习法 62-63课
① 于一切有情修悦意之相
② 正修此心
修慈
1.“慈之所缘,为未具乐之有情。”
所缘对象是不快乐的众生。因为这些众生不快乐,所以才需要你修慈心。
广义上说,只要没脱离轮回的众生都是不快乐的,因为轮回中没有真正的乐。
2.“行相者,谓念彼云何当得乐,且愿彼得乐,又当为作得乐因也。”
心理特征:一是想着怎样使众生得到快乐;二是希望他得到快乐;三是创造各种条件,作为他们得到快乐的助缘.包括暂时的安乐和究竟的解脱之乐,涅槃之乐
总的来说,慈的特征是与乐。因为众生没有快乐,所以我要给予他快乐。 包括暂时的安乐,比如没有吃的给吃的,没有穿的给衣服穿,有烦恼的时候为他开脱。更究竟的,则是帮助他获得解脱之乐,涅槃之乐。友好慈爱之心
1.着想心(替别人着想的善心);2.善愿心;3.责任心(为他人成办安乐的善心)
3.引三部经论说明慈心的胜利之量和八功德。
1.胜广大财物供养;2.胜广修梵行;3.胜长期护持清净戒
修慈心有八种功德:“天人当起慈,彼等亦守护,意乐及多乐,毒械不能损。无力获大利,当生梵世间,设未成解脱,亦得慈八德。”
第一,不管天上还是世间的人,都会喜欢你,恭敬你,爱护你。 第二,能得到天龙八部的守护。第三, 内心安乐调柔。第四,身体自在健康,第五,修慈心三昧的人,毒物和毒蛇不能伤害你。第六,刀枪等器械不能伤害你。第七,不要花太大力气就能把事情做成,获得利益。第八,死了之后能生到梵天。 同样是修慈,见地不同,成就的品质也不一样。
慈是世间最高尚的品德,当你具备这种品德,自然受人尊敬。修慈心是对自己最殊胜的守护。佛陀以慈心三昧降伏魔军。
4.“修慈之次第者,先亲,次中,后于仇怨而为修习,次于一切有情如次而修之。”
落实到具体修行,是有先后次第的。按照这个次第,慈心更容易生起。
是众生有恩于我们。如果没有众生,我们就无法成就慈悲。
修行过程中,我们要想着,自己是为利益众生才要成就慈悲,"为利有情愿成佛" 必须没有自己,只有众生,才能彻底瓦解我执。
成就慈悲心的目的是为了利益众生。这种利益包含着自利利他,成就了自己的慈悲又利益了众生。
5.“修习方便者,若数数思惟有情苦苦之理,其悲便起。”
修习方法是经常思惟众生的苦,尤其是三苦中的苦苦(八苦),还有众生在三恶道的痛苦(六苦),同情心就会随之生起。 慈悲互为因果
通过特定对境来引发:慈善,看望孤寡老人,病人等,把悲悯心调动起来
“念诸有情缺乏有漏无漏之乐,如是数数思惟。欲与乐心任运而起。“ “复以种种乐而为作意,于诸有情而施与之。”
想着他们没有世间及修行的快乐,真是可怜,就会生起欲予乐的心
同时想着,给予他们什么样的种种快乐,并这样去做。
修悲
1.“悲所缘者,谓以三苦随其何类具苦之有情也。”
所缘就是具三苦随类之有情,陷入三苦中任何几种的有情。
2.“行相者,想其离苦及愿其离,我当作离苦也。”
心理特征是希望众生脱离痛苦。不仅要这样想,还要努力创造各种条件,帮助他们从痛苦中解脱。
3.“修之次第者,初亲,次中,后怨,次于十方一切有情而修习也。”
和修慈的次第一样:先是关系亲密的人;其次是中等的;然后是冤家仇人;最后把这份悲心扩大到一切有情。
我们要成就的是大悲,是对一切众生生起悲心。必须通过修行成就,而且要落实到具体的众生身上。
修舍修慈修悲,每一法都要根据各自不同的境界差别而修并遵循先后次第。
为什么需要对着亲.中.怨不同众生分别而修?一开始就总缘而修,虽能相似生起,但落到具体对境逐一考察时,平等心慈悲心就不知跑哪去了
先各别地修,再缘总的修,且符合前面所说慈或悲的次第和标准,慈悲心就会逐渐增多,直至在心灵占据主导地位,并能扩大到一切有情身上
4.“修习法者,思惟是母所成之诸有情,堕于有海,如何领受总别之苦等而思之。”
悲心的修习方法,是思惟如母有情堕在三有苦海,饱受种种生死之苦,轮回之苦,烦恼折磨之苦,不断思惟这些痛苦,是生起悲心的有力助缘。
悲心的生起标准和达到程度:把我们现有的悲悯心扩大到一切众生身上,在任何时候,看到任何众生的痛苦,都能自然而然地生起悲心。就像母亲看到爱子生病一样,只想帮他快快解除痛苦。这种心理发自天性,任运随转,没有丝毫造作
母亲在最爱的儿子产生痛苦时,生起什么样的悲心,我们对一切痛苦的众生,也能生起这样的悲心,而且任运生起,就说明已经达到大悲的标准
介绍了慈心和悲心的所缘特征利益修习方法以及应达到的心行标准
修增上意乐
增上意乐是建立在修慈悲的基础上。菩萨道和声闻解脱道的慈悲,差别在于多了增上意乐。
修增上意乐就是修习慈悲后,想到我们爱乐的如母有情正在轮回中受苦,心生感慨:这些众生被痛苦逼迫,缺乏快乐,①怎样才能让他们离苦得乐?②把解除众生痛苦、给予众生快乐,当作自己的人生使命,而且尽未来际地承担这种责任。③乃至言谈中都时时想着:我要把这件事做好,把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作为使命。每天想着这些事,做着这些事,就是在修增上意乐。
这种责任感在修报恩心时也能生起,不一定要在慈悲心之后。但基于报恩才要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解除痛苦,而不是被慈悲推动着,那么力量还是有些不足。修习慈悲之后,发愿使众生离苦得乐,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使命。这种发自慈悲的愿心,才能真正具足力量。
增上意乐的修行,不应该只是在座上修,也要在生活中不断修习。我们应该时时想着:我要利益一切众生,要解除一切众生的痛 苦。在座上和座下都要不断告诫自己——这是我的使命。逐渐把这样一种责任心培养起来,就能很自然地过渡到菩提心的修行。
修求菩提之心
不论为自己,还是为他人,都必须发菩提心。否则非但帮不上如母有情,自己的生命也没有出路。
菩提心的修行是建立在前六个法的基础上。根据前面所说的修行次第,从下中士道一直到上士道的七因果,我们会发现: 想究竟地利益众生,必须成就无上菩提,只有成佛之后,我们才有足够的能力利益众生。①
但仅仅为了利益众生而发愿成佛,以这个理由发菩提心,还是不够的。之前在下士道曾讲到皈依境,引导我们思惟佛法僧三宝的功德,通过这些思惟对三宝生起信心,真切希望自己成就这样的功德。这种善法欲②也是发起菩提心的重要基础。
凡夫首先关心的是自己,光说利益众生,很多人可能没有这样的境界。但换个角度说成佛有多大功德,通过发菩提心能成就佛菩萨那样的功德,很多人会更有兴趣
对无上菩提的追求,要建立在自己和众生两种利益的基础上③——既能究竟地利他,还能像佛陀一样, 成就大慈悲、大智慧、大自在,这是修习菩提心的重要认知。(理由)
4 . 发心特征及差别 63课
发心的特征就是利他,要利益一切众生,为此必须成就无上菩提。
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要成佛,成就无上菩提。这是它总体的心行特征。
菩提心的所缘是众生,而凡夫的所缘是我和我所 ;菩提心的目标是利他,而凡夫的发心更多是利己。
关于发心的差别,《华严经》等经论有不同观点,比如有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等分类。《入行论》 说, 必须建立的主要有欲行和行两种。
菩提心有不同种类,但这里主要讲的是两种:想要利益一切有情,帮助一切有情成就佛道,就是愿心。而在受戒后,按照菩萨戒去实践,就是行心。
自他相换修法64到65课
受持菩提心仪轨66到68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