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适用人群:1.西综306考研生理学部分;2.生理学期末复习;3.阶段考试;二.导图备注说明:1.黄色字体是2004-2024年考研真题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二.版权问题:1.制作不易,故仅限于个人学习,如要转载,请备注出处;2.参考书籍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生理学》第9版;3.个人制作,如有错误,欢迎留言批评指正。
编辑于2024-08-23 14:08:19细胞生物学
第一节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及其分子排列形式
液态镶嵌模型
基架:液态脂质双分子层
特点
稳定性
流动性
分布不对称
功能
屏障功能
传递信息
镶嵌:蛋白质
分类
表面膜蛋白
(1)主要附着于细胞膜的内表面; (2)如膜骨架蛋白和锚定蛋白;
整合膜蛋白
(1)以其肽链一次或反复多次穿越膜脂质双层为特征; (2)如载体、通道、离子泵、G蛋白耦联受体;
功能
(1)转运物质; (2)传递信息; (3)免疫标志;
外表面:糖链
特点
(1)以共价键的形式与膜蛋白或膜脂质结合而形成糖蛋白或糖脂; (2)几乎总是伸向细胞膜的外侧; (3)可以传递信息(受体); (4)免疫标志(抗原决定簇);
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被动转运
单纯扩散
特点
(1)高浓度®低浓度; (2)不耗能; (3)转运的物质都是脂溶性(非极性)物质或少数不带电荷的极性小分子物质;
影响因素
(1)膜两侧分子的浓度差; (2)膜的通透性;
举例
O2、CO2、N2、NH3、类固醇激素、乙醇、尿素、甘油、水;
异化扩散
特点
(1)顺浓度梯度或顺电位梯度; (2)需要膜蛋白的帮助; (3)不耗能; (4)转运的物质是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
分类
经通道的异化扩散(离子通道)
转运的物质
各种带电离子
特点
(1)离子选择性
概念
每种通道只对一种或几种离子有较高的通透能力,而对其他离子的通透性很小或不通透;
分类
①钠通道(河豚毒素TTX); ②钙通道(维拉帕米); ③钾通道(四乙胺TEA); ④氯通道; ⑤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
(2)转运速度快
(3)门控特性
分类
电压门控通道
产生动作电位的电压门控通道
化学门控通道
骨骼肌终板上的N2型乙酰胆碱受体
机械门控通道
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机械门控钙通道;
感觉器细胞的换能作用;
例
①细胞去极化时的Na+内流(钠通道介导) ②细胞复极化时的K+外流(钾通道介导)
经载体的异化扩散
物质
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葡萄糖;核苷酸;氨基酸)
特点
结构特异性
各载体只能识别和结合具有特定化学结构的底物
饱和现象
细胞膜中载体的数量和转运速率有限,当被转运的底物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底物的扩散速度便达到最大值,不再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竞争性抑制
如果有两种结构相似的物质都能与同一载体结合,两底物之间将发生竞争性抑制
例
葡萄糖和氨基酸出入红细胞和脑细胞等其他细胞
主动转运
特点
(1)逆浓度梯度或逆电位梯度;
(2)消耗能量;
(3)需要特殊载体协助;
分类(根据膜蛋白是否直接消耗能量)
原发性主动转运
特点
直接耗能,能量来自ATP分解
需要离子泵帮助
分类
钠钾泵
转运过程
分解1分子ATP,将3个钠离子排出,同时将2个钾离子转向膜内
作用
(1)造成细胞内高K+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如核糖体合成蛋白质需要高K+环境;
(2)维持细胞内渗透压和容积。在静息状态下,膜对Na+和K+都有一定的通透性(K+漏通道)虽然K+通透性较高,但由于膜内有机负离子(带负电的蛋白质、核苷酸等)的吸引,外漏的K+较少,而Na+受浓度差和电位差的驱动漏入到胞内的数量则相对较多。钠泵的活动可将漏入胞内的Na+不断转运出去,保持细胞正常的渗透压和容积,以防细胞水肿;
(3)钠泵活动所形成的Na+和K+跨膜浓度梯度是细胞发生电活动如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的基础;
(4)钠泵活动的生电效应可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直接参与了静息电位的形成;
(5)是哺乳动物中普遍存在的离子泵,可为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势能储备;
钠泵抑制剂
哇巴因
后果
(1)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
静息电位主要由K+外流产生,K+外流的驱动力来自钠泵建立起来的细胞内高K+,细胞外低K+的离子分布状态(浓度差驱动力),当钠泵受抑制,细胞内外K+浓度差减小,K+外流数量减少,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
(2)动作电位幅度减低
动作电位主要由Na+离子内流介导,Na+内流的驱动力则来自钠泵建立起来的细胞外高Na+,细胞内低Na+的离子分布状态,当钠泵受抑制,细胞内外Na+浓度差减小,Na+内流数量减少,动作电位的绝对值减小,即动作电位的幅度降低
(3)胞质渗透压升高
静息状态下,K+的平衡电位接近静息膜电位,电化学驱动力小,K+外流较少,而Na+的平衡电位偏离静息电位状态很远,虽然Na+通透性较低,但在强大的电化学驱动力驱动下,不断由Na+漏入细胞内(由外到内的净流动),漏入的Na+需要及时经钠泵排出,以保持细胞正常的渗透压和容积,以防细胞水肿,当钠泵受到抑制后,漏入细胞内Na+不能及时排出,胞质渗透压升高
(4)Na+-Ca+交换减弱
Na+-Ca+交换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其动力来自钠泵活动所建立的钠离子跨膜浓度梯度,当钠泵受抑制时,Na+-Ca+交换减弱
钙泵
质子泵
功能
引起和维持细胞内外Na+和K+不对等分布中起作用
继发性主动转运
概述
继发性主动转运是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与原发性主动转运相耦联的转运系统,可使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带电离子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转运(易化扩散和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区别是前者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不耗能,后者逆浓度梯度或逆电位梯度,耗能)
特点
间接耗能,能量来自钠离子在膜两侧的浓度势能差,需要离子泵协助
分类
同向转运
概念
被转运的分子或离子都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继发性主动转运
质子泵
分类
(1)钠离子和葡萄糖(或氨基酸)在肠黏膜上皮的吸收以及在近端肾小管上皮的重吸收
(2)肾小管上皮细胞的Na+-K+-2CL-同向转运体
(3)Na+-HCO3-同向转运体
(4)甲状腺上皮细胞的Na+-I-同向转运体
(5)单胺类递质再摄取
反向转运
概念
被转运的分子或离子向相反方向运动的继发性主动转运
分类
(1)钠离子钙离子交换;
(2)钠离子氢离子交换;
例
葡萄糖和氨基酸进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
膜泡运输
概念
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进出细胞并不直接穿过细胞膜,而是由膜包围形成囊泡,通过膜包裹、膜融合和膜离断等一系列过程完成转运
特点
(1)需要消耗能量
(2)需要蛋白质参与
(3)伴有细胞膜面积的改变
分类
出胞
概念
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分类
持续性出胞
调节性出胞
入胞
概念
细胞外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如细菌、死亡细胞和细胞碎片等被细胞膜包裹后以囊泡形式进入细胞的过程,也称内化
分类
吞噬
概念
被转运物质以固态形式进入细胞的过程
特点
所转运的物质不是以分子而是以团块或颗粒形式出现,如细菌、死亡细胞或组织碎片
吞饮
概念
被转运物质以液态形式进入细胞的过程
特点
可发生于体内几乎所有的细胞,是多数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分子进入细胞的唯一途径
分类
液相入胞
溶质连同细胞外液连续不断进入胞内的一种吞饮方式。对底物的选择没有特异性,转运溶质的量与胞外溶质的浓度成正比。
受体介导入胞
被转运物与细胞膜受体特异性结合后,选择性进入细胞的一种入胞方式
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
信号转导概述
概念
生物活性物质(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通过受体或离子通道的作用而激活或抑制细胞功能的过程
跨膜信号转导方式
(1)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分类
(1)电压门控通道
(2)化学门控通道
(3)机械门控通道
例
骨骼肌终板膜中的N2型Ach离子通道(神经-肌接头的终板膜)
(2)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参与的信号分子
(1)G蛋白耦联受体
(2)G蛋白
(3)G蛋白效应器
(4)第二信使
(5)蛋白激酶
(3)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特点
不需要G蛋白合第二信使参与
分类
(1)酪氨酸激酶受体和酪氨酸激酶结合型受体
(2)鸟苷酸环化酶受体
(3)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受体
(4)招募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5)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第三节 细胞的电活动
静息电位
产生机制
(1)细胞膜两侧离子的浓度差与平衡电位(前提)
(1)浓度差由离子泵维持
(2)细胞外液Na+的浓度是细胞内液的12倍左右
(3)细胞内液K+的浓度是细胞外野的30倍左右
(2)静息时细胞膜对离子的相对通透性(基础)
(1)对K+的通透性很高
(2)对Na+和CL-的通透性很低
(3)对氨基酸和蛋白质不通透
(3)钠泵的生电作用
(1)每分解1分子ATP,钠泵可使3个Na+移出胞外,同时2个K+移入胞内
(2)钠泵活动越强,细胞内的电位负值越大
测定和概念
细胞外液接地保持零电位水平,测量电极插入细胞而不明显损伤细胞。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内负外正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正常值
(1)各类细胞的膜内电位在安静情况下均为负值,范围在-10~-100mV之间
(2)骨骼肌细胞:-90mV
(3)神经细胞:-70mV
(4)平滑肌细胞:-55mV
(5)红细胞:-10mV
静息电位的变化
(1)极化
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处于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称为极化
(2)超极化
静息电位增大(如细胞内电位由-70mV变为-90mV)表示膜的极化状态增强,这种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称为超极化
(3)去极化
静息电位减小(如细胞内电位由-70mV变为-50mV)的过程或状态称为去极化
(4)反极化
膜内电位变成正值、膜两侧极性倒转的状态称为反极化
(5)复极化
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动作电位
概念
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以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特点
(1)“全”或“无”现象
①若刺激未达到一定强度时,动作电位就不会产生(无) ②动作电位的强度达到最大值后就不会随刺激强度的继续增强而增大
(2)不衰减传播
幅度和波形在传播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
(3)脉冲式发放
连续刺激所产生的多个动作电位不能总和,呈现一个个分离的脉冲式发放
产生机制
(1)膜内外存在Na+浓度差
(2)动作电位期间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
动作电位的触发
(1)给予一个阈刺激
(2)给予多个阈下刺激
动作电位的传播
(1)无髓神经纤维
近距离局部电流
(2)有髓神经纤维
远距离局部电流:跳跃式传导(影响因素是:细胞直径、髓鞘)
兴奋性及其变化
细胞兴奋后兴奋性变化
(1)绝对不应期
①在兴奋发生的最初一段时间内,无论施加多强的刺激也不能使细胞再次兴奋,这段时间称为绝对不应期 ②兴奋发生的当时大部分钠通道已处于激活状态,不存在再激活问题;兴奋后大部分钠通道已处于激活状态,不存在再激活的问题
(2)相对不应期
①绝对不应期之后,细胞的兴奋性逐渐恢复,再次接受刺激后可发生兴奋,但刺激强度必须大于原来的阈值,这一时期称为相对不应期 ②电压门控钠通道虽然已经开始复活,但复活的通道数量较少,必须给予阈上刺激才能引发动作电位
(3)超常期
①相对不应期过后,有的细胞兴奋性增高的时期称为超常期 ②电压门控钠通道已基本复活,距离阈电位水平近,阈下刺激就可以引起细胞兴奋
(4)低常期
①超常期后有的细胞出现兴奋性轻度减低 ②电压门控通道已完全复活,但膜电位轻度超极化,与阈电位水平的距离加大,需要阈上刺激才能引起细胞再次兴奋
兴奋性
(1)阈值越小,兴奋性越高
(2)阈值越大,兴奋性越低
电紧张和局部电位
局部电位
概念
阈下刺激引起的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
机制
特点
(1)衰减性传导:电位幅度小且呈电紧张性扩布
(2)非“全”或“无”
(3)没有不应期,反应可以叠加总和
时间总和
空间总和
少量钠离子内流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
横纹肌
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过程
(1)动作电位沿轴突传至末梢,使接头前膜去极化,刺激电压门控式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进入前膜
(2)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量子式释放乙酰胆碱(Ach)
(3)乙酰胆碱(Ach)结合并激活Ach受体通道,终板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EPP)
(4)终板电位(EPP)通过电紧张形式激活临近肌膜上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触发肌膜动作电位
(5)乙酰胆碱(Ach)被胆碱酯酶分解
横纹肌细胞的结构特征
肌原纤维和肌节
(1)横纹肌细胞内含有上千条直径1-2um、纵行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
(2)在光镜下沿长轴可见明暗交替的横纹,分别称明带和暗带
(3)暗带中央横向的线,称M线
(4)M线两侧有相对较亮的区域称H带
(5)明带的中央有一条横线称为Z线
(6)相邻两Z线之间的区域称为肌节(1/2明带+暗带+1/2明带),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单位
脉管系统
横管(T管)
纵管(L管)
横纹肌细胞的收缩机制
肌肉收缩时
明带、H带变窄,肌小节长度变短
肌肉拉长时
明带、H带变宽,肌小节长度变短
肌丝滑行学说
(1)细肌丝向粗肌丝所在的M线方向滑行
(2)Z线间距变短,肌小节缩短,肌肉收缩
(3)暗带长度不变,明带长度缩短,H带变窄
横纹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
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1)前负荷
(2)后负荷
(3)肌肉的收缩能力
(4)收缩的总和
平滑肌
1.平滑肌的分类
v.变浅;使变浅 adj.浅的;肤浅的
【拓展】 Only the shallow know themselves 只有浅薄的人才了解自己。—王尔德 shallow water 浅水区
2.平滑肌细胞的结构特点
3.平滑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4.平滑肌细胞的收缩机制
5.平滑肌细胞的肌丝滑行
平滑肌
19、essential ☆☆☆☆
20、executive ☆☆☆☆
近义词
21、access ☆☆☆☆
词组
22、allow ☆☆☆☆
形近词
shallow
词组
23、mobile ☆☆☆☆
24、reflect ☆☆☆☆
形近词
形近词
unreflecting
词组
25、critical ☆☆☆☆
adj.批判的;评论的;危急的;重要的;挑剔的;临界的
【adj.批判的】 So when young people are critical of an over-tweeting president, they reveal a mental discipline in thinking skills—and in their choices on when to share on social media. 所以,当年轻人批评过度发推文的总统时,他们在思维技能以及选择何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方面展现出一种自制力。
形近词
critically
criticize
v.评论,批评;批判
形近词
hypocritical
adj.伪善的;虚伪的;伪善者的;伪君子的
词组
be critical of
挑毛病;批评
26、define ☆☆☆☆
v.阐明;规定;限定;使明确;给……下定义;解释
27、trust ☆☆☆☆
v.信任;依赖;盼望;希望;委托 n.信任;依赖;委托;信托,托管;信托基金机构
形近词
distrust
v.不信任 n.不信任
mistrusted
词组
词组
put trust in sb./sth.
医学统计学
第一章医学统计方法概述
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1.设计:医学科研成败的关键; (1)专业设计; (2)统计设计; 2.搜集资料:保留真实完整可靠的原始数据; 3.整理资料:对原始资料做进一步的归纳整理; 4.分析资料:从获取的资料中获取与研究目的相关的信息的过程,揭示事物内在的联系和规律;
统计学常用的基本概念
统计数据的类型
1.定量变量:又叫数值变量,计量资料;一般可测量,是连续的,有单位的;如一个人群的正常的身高,体重,血压;
(1)离散型变量:只能取整数的变量,如手术病人数,新生儿数;
(2)连续型变量:可以取实数轴上任何数值的变量,如身高体重血压;
2.定性变量:又叫分类变量,名义变量或计数变量;是将观察单位按照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清点各组的观察单位数多少,一般是数出来的,离散的,没有单位的;如性别,血型,职业,癌症分期;
(1)无序分类变量: 二项分类变量:性别(男,女)疾病(有,无),过敏反应(阴性,阳性); 多项分类变量:血型(A,B,AB,O),职业(工,农,商,学,兵等),民族(汉,回,蒙,满);
(2)有序分类变量(等级变量):按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或者次序分成等级,存在自然次序,具有半定量的性质,各类别之间有程度的差别,如疗效按“治愈,显效,好转,无效,恶化”分类;尿蛋白临床试验结果按“-,+,++,+++”分类;
统计数据类型的转化:根据研究的需要或者统计分析的方便,可以把变量从高级向低级转化,也就是按照数值变量资料,有序分类资料,无序分类资料,二项分类资料从高级到低级进行转化,但是不能反方向,数据的转化不能从低级向高级转化;数值定量资料®定性资料;定性资料®等级资料;等级资料®定性资料;变量转化时信息量只能减少不能增多;
同质与变异
同质:所研究的事物在性质上相同,这是进行统计分析的前提,由性质相同的个体组成;理论上讲,除处理因素意外,影响所研究指标的非处理因素相同称为同质;如研究白细胞的参考范围时,性别是同质的;不是同质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
变异:在同质的基础上观察个体和个体间的差别和同一重复测量值之间的差别;变异普遍存在,不可预测,结果随机;如研究红细胞的参考范围时,性别是不同质的;
总体和样本
总体: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集合;个体是构成总体最基本的观察单位;
(1)有限总体:总体中个体的数量是已知的,确切的;当有限总体中的个体数太多时,如果做总体研究,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样本研究很有必要;
(2)无限总体:总体的范围不清楚或不明确;如研究某药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总体应该为所有用该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无限总体);
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对总体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观察单位所组成的集合;
样本含量: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某个研究中的样本量可计算,计算出最低样本量之后,在实际的研究中研究对象的数量应该高于最低样本量,因为在实际研究中,样本可能会流失;
总体和样本的辨析
参数和统计量
参数:刻画总体特征的指标;如总体均数为m,总体标准差为s,总体率为p;
统计量:样本统计的指标;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通过对样本观察 c测量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产生的统计指标称为统计量;
参数和统计量的辨析:在总体被确定后,不管我们是否确切的知道其大小,总体参数就是一个常数,是不会变化的;而统计量是随着样本的变化而变化的;
随机抽样和抽样误差
随机抽样:利用随机化的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组成样本的过程;个体有相同的机会被抽到;如动物实验时,采取随机抽样的原则,因为体重对试验的结果影响很大(随机抽样,随机分组,顺序随机都是为了保证数据对总体的代表性和两组之间的可比性);
抽样误差:由于随机抽样和个体差异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以及各样本统计量之间的差异,及m≠x̄的差异;(若抽样误差太大,则样本无法代表总体,抽样误差可被计算,意义是评估样本呢对总体的代表程度;
概率和小概率事件
概率:度量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数值,取值为0-1,必然事件的概率P=1,不可能事件的概率P=0;
频率:在n次随机试验中,事件n发生了m次,则比f=n/m称为事件A在n次试验中发生的频率;当观察次数n越来越大时,随机f的随机波动幅度越来越小,并最终趋向一个常数,称为随机事件A发生的概率;对统计学有意义的是概率,而不是频率;
小概率事件:当某事发生的概率小于0.05时,统计学上称该事件为小概率事件,其涵义为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进而认为其在一次抽样中不可能发生,此即小概率原理,小概率原理是进行统计推断的依据;
第三章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第四章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第二章统计表和统计图
统计表
结构和制表要求
统计表由:标题,标目,线条,数字和备注五部分组成;
标题
标题:表号+题目(在流行病学调查方面,要注明时间地点研究内容;在实验研究方面写清研究内容;) (1)表号:如表2,表4,表2-1,表4-5; (2)题目:放在表的上方正中央;
标目
标目: (1)横标目:是统计表要叙述的主语,是描述的对象,一般位于表的左侧; (2)纵标目:是被描述事物的宾语,一般为绝对数,相对数或统计指标,一般位于表的右上端; 横纵标目连贯起来是完整而通顺的一句话;横纵标目的描述顺序不能颠倒;
线条
线条:三线表(顶线,底线,纵标目下横线);统计表只能使用横线,不能使用竖线和斜线,左右两侧不应有边线;
数字
数字: (1)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2)同一指标的小数位数应该保持一致,位次应对齐; (3)表内不能有空格;数字暂缺或未记录应该用“...”表示,无数字的用“-”表示;数字若为“0”,则直接填写“0”; (4)纵标目有单位时,要在栏目栏中给出;
备注
备注:一般不列入表内,需在要说明的数字右上方用“*”等符号标注,然后把要说明的内容以备注的形式写在表的下方,备注不是必须的,根据需要添加;
种类
简单表:一组横标目+一组纵标目,表述一个中心内容;
组合表:一组横标目+多个纵标目,表述多个内容;多个简单表可以合成一个复合表,一个复合表可以分成多个简单表;
绘图的原则
1.重点突出:不要包罗万象,表达主要内容; 2.层次分明:避免层次过多或结构混乱; 3.简单明了; 4.主谓分明:符合逻辑,明确被说明部分(主语与被说明部分(谓语);
统计图
基本结构
1.标题(在正下方中央); 2.标目; 3.刻度; 4.图例; 5.图域;
1.根据资料的性质和分析目的正确选择适当的图形。 2.统计图同统计表一样必须要有标题。标题要简明扼要地概括资料的主要内容,并注明时间和地点。标题一般放在图的下方正中央。 3.统计图一般有横轴和纵轴,并分别用横标目和纵标目标注横轴和纵轴代表的内容,有单位的要注明单位。横轴刻度自左向右,纵轴刻度自下而上一律遵循从小到大的顺序。横轴和纵轴的比例一般以7:5或5:7为宜。 4.用不同的线条变大不同的内容时,需附图例说明。图例一般放在图的右上角或图的下方标题的上方。
绘制原则
常用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要求
条图
适用资料
相互独立的资料
种类
复式条图(按一个特征或标志分组)
单式条图(按两个特征或标志分组)
制图的要求
1.纵轴刻度必须从0开始;纵轴刻度必须等分; 2.直条等宽,直条间隔等距; 3.复式条图组内无条间距; 4.如果横轴是数值标量,则按时间顺序排列柱子;如果横轴不是数值变量,将直条按照高低依次排列;
种类
词组
be correlated with
与……有关;与……相联系
relate to
有关,涉及
构成图
分类
圆图(饼图)
1.1%相当于3.6°; 2.以12点或9点为七点,顺时针方向排列,排列可按百分比大小或自然习惯; 3.扇形面积内标注百分比,文字可以标注在面积内,也可以制作图例; 4.若需要比较,可以在同一水平现上绘制同直径,同起点,同顺序的两个或以上圆图;
百分条图
普通线图
半对数线图
直方图
散点图
统计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