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
三公
1. 丞相
九卿
2. 光禄勋
门房,管“郎官”,做官先入皇宫做郎官。
谏官,“谏议大夫”,谏诤和讽议皇帝的言行
2. 御史大夫
监察。相当于副丞相。须做了御史大夫,才得升任为丞相
御史中丞
皇帝有什么事,交代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报告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再转报宰相。宰相有什么事,也照这个手续,由御史大夫转中丞,再转入内廷。
地方
(郡县制)
郡
(100+个)
太守
都尉
县
(1100~1400个)
县令
县尉
郡守、县令都由中央任命,避用本郡县人
“吏”是地方长官的掾属,由郡县任用
选举
太学
学生考试分“甲”“乙”科,甲科为“郎”,乙科为“吏”
考乙等的,回到其本乡地方政府充当吏职
乡举里选
定期察举“孝廉”
(孝子、廉吏)
汉代一百多个郡,每郡一两个,至少每年要有两百多孝廉举上朝廷。
后满二十万户,察举一孝廉,以致孝廉不分
经济
关税、商税
非耕地获利、政府于关隘处征收。山海池泽之税,收归少府。
汉武帝时期大量用钱,施行“盐铁政策”,收归国营与官卖。酒也归入官卖。节制资本,避免民间过富
人口税
人人要交,户口册上有名字就交,许多人卖身为奴。王莽废奴制
东汉光武帝,惩于前失,因怕大权旁落,自亲庶务,于是尚书地位日渐加重。而外朝的宰相,却分成三个部门
汉制得失检讨
军队
全民皆兵,普及兵役制,训练简略,调动不便,以至有名无实
政府组织
将政府和皇室划分,相权和皇权并列
重不成文法
汉武帝,夺相权。死后外戚专政,霍光(霍去病弟)设大司马大将军,掌“内廷”。至王莽由大司马大将军而掌大权。
二十,成丁,受田。
“三年耕,有一年之蓄”,二十三,壮丁,开始服兵役
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成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惟一正途
二千石是当时最大的官,以年俸有两千石谷得名。
三公九卿,地方郡守,均为二千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