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五课 信仰与人生
这是一个关于第五课 信仰与人生的思维导图,宗教信仰是建立道德的基石只有认识到道德的价值,人们才会把道德作为第一选择说到价值,道德的三个思想基础。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七夕活动策划
南北粽子
绘本阅读理念
创作工具思维导图
快速阅读核心技巧
自媒体教学笔记
茶文化旅游
演讲活动策划方案
2010年管综:学者追求真理
《老年社区服务》项目单思维导图
信仰与人生
前言
人生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要终身学习
人生问题分两大类
现实问题,比如家庭感情、事业、地位、人际关系等,不是人生的全部
永恒的问题,比如生命的真相,我是谁?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活着的意义?
宗教给我们指明了一条向内寻找的道路
调心,而安身立命
修心,而明心见性
宗教影响对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以及为人处事的方式
一、信仰可以建立道德准则
宗教信仰是建立道德的基石 只有认识到道德的价值, 人们才会把道德作为第一选择 说到价值,道德的三个思想基础
立足于世间哲学,道德和高尚理想有关。 儒家推崇有德君子作为道德标杆, 当欲望被财富占据,道德已得不到什么养分 就得重建价值体系,推崇有德君子,目标导向才会随之改变 这是以结果纠正行为,结果已经出来了 在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依靠思想引导来提倡道德,力不从心
立足于对神的信仰,不信或者半信半疑,道德约束力也就随之减弱
立足于人性论和因果观
人性论,佛法告诉我们,我只是五蕴假合,想法和情绪组成,本质是无我和空; 心念,观念,心态,人格,生命品质
因果观:心行产生到人格建立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即是心灵因果 这个因果是当下能感受并且积累未来生命走向,即道德行为有现前和究竟两种利益 因此我们秉着对自己负责成就更好的自己就会自觉选择道德行为,正所谓敬畏生命
这种道德不需外力是从自身实践检验更具有普世性 既有利于个人成长也有利于社会和谐,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相互增上的。
二、信仰可以引导精神需求
健康的心态才能感受幸福 建设精神文明,要有三大精神追求 都离不开宗教信仰
1.对永恒问题的追求
永恒问题的思考,比如我是谁?何为命运?活着为什么?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世界的真相是什么? 这些问题让我们从一个高度来审视人生,否则看不到人生意义不过是随业流转。 佛法告诉我们,必须开发生命本具智慧,向内而外探寻。 学佛就是在佛法指引下,像佛陀那样,以追求真理、走向觉醒为己任。 具有这样的精神追求,我们才能活得明明白白,才不会浑浑噩噩中度过。
2.对完善人格的追求
要造就健康的心态、人格和生命品质离不开心性得认识。 佛法认为众生有两面性,既有佛性也有魔性. 修行之前被魔性掌控,贪婪,嫉妒,自私制造烦恼轮回生死 通过修行摆脱魔性,完善人格,进而修定发慧,所谓“网址仰止为佛陀,完成在人格”
3.对文化艺术的追求
西方的壁画和雕塑为教堂创立直接取材天主教基督教 中国传统艺术,从石窟到唐人写经也是对佛教虔诚所作。 可以说艺术服务于宗教 中国书画、诗文讲究意境,古代文人都喜欢诵读《心经》《金刚经》《维摩诘经》《六祖坛经》的法义提升心境 感受离世的超然,出世的自在。佛法影响下王维,柳宗元,苏东坡,王安石等历代大家作品随处可见
从探索永恒、完善人格到文化艺术,不同层面的精神需求都离不开信仰。 对国人来说,佛教自传入以来,弥补中国本土文化不足,极大丰富国人的精神生活,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信仰可以使人心态超然
很多人向往超然心态,向往诗和远方。 往往对执着对象向往永恒恐惧变化 怎样在无常世间保有超然,是需要智慧的
1.以缘起法审时度势
儒家只关心现世成就,看重成家立业,荣华富贵,只要有所求就会被变化左右
佛教对人生的认识,体现在轮回观和心性论
轮回观让我们看到生命的长度
心性论让我们看到生命的深度
现在拥有的不过是因缘和合的假象,遵循因缘因果。所谓“缘聚则生,缘散则灭” 变化才是常态
变化也意味着机遇。好的可以变坏,坏的同样可以变好,关键是我们创造什么因缘。 佛教说随缘,是以智慧审时度势做出最佳选择,因上努力接纳所有结果。
2.从缘起法认识空性
从认识上看破理解:缘起另一个内涵是无自性,也就是空性。 所有存在的发生的,过去当下未来从本质上来说都是空的 ,只是条件关系因缘和合的假象。
看清真相,不粘著事物本身,得失就不重要了
需要禅修证悟空性进而安住于空性
其实心本来就有无住的智慧,有不粘著的能力只是被无明遮蔽 佛教所说明心见性就是让我们通过修行证悟空性,开启智慧和能力 在面对念头和外境时和无常甚至生死,保有超然。
四、信仰可以培养慈悲大爱
小爱是世间的亲情,爱情,友情等。 小爱也会带来快乐,当我执严重时就会产生对立情绪。 只有小爱提升为慈悲大爱,形成互助给社会带来温暖。 离不开文化的影响
1.有我之爱是有限的
只要有我,就会有分别心, 产生界限就会有二元对立
2.无我才能慈悲大爱
佛教所说慈悲大爱是无分别心的 无我就是通过智慧引导来否定对自己的错误认知, 认识到自己和众生本是一体,利他就是帮助自己
五、信仰可以解决生死归宿
探寻死亡真相,解决死亡问题,才能无忧无惧的安然离世
1.死亡并不是结束
生命是无轮回的,涅槃、往生和菩萨道思想为我们指明了生命的真正归宿
菩萨为大悲所驱动,出离生死后继续在轮回中救度众生。净土法门也是解决生死的重要途径
2.临终关怀 是帮助人们面对死亡,为临终者做好心理疏导 通过念佛或称念三皈,调整心形,安住正念,非常重要的外在助力。
六、信仰可以找回自己
自我迷失的根本解决之道时人心内心和平才有世界和平安定
佛法智慧最大作用是帮助我们认识内心,找回自己造就健全人格
通过闻思经教,接受智慧和觉醒的教育,从而调整观念,解决人生困惑通过止观禅修平息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