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免疫调节笔记梳理
人教版生物选修一第四章免疫调节的知识点有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人体的三道防线、基本功能、特异性免疫、免疫学的应用、免疫失调、相互联系。
编辑于2021-08-10 10:23:19免疫调节
组成
免疫器官
构成: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相互联系
包括
骨髓
位于骨髓腔和骨松质内,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的场所
胸腺
位于胸骨的后面,呈扁平的椭圆形,分左、右两叶,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免疫细胞产生并发育成熟的地方
脾
呈椭圆形,在胃的左侧,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
淋巴结
呈圆形或豆状,是淋巴细胞集中的地方,沿淋巴管遍布全身,主要集中在颈部、腋窝部和腹股沟部等处,能阻止和消灭侵入体内的微生物
扁桃体
指咽腭部的扁桃体左右各一,具有防御功能
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
免疫细胞
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
包括
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记忆B细胞
再次遇见相同抗原会迅速分裂分化产生浆细胞,产生抗体
浆细胞
不能识别抗原
高度分化,不会再分裂
只有浆细胞产生抗体
T淋巴细胞
辅助性T细胞(Th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
可以特异性识别抗原
调节性T细胞
记忆T细胞
特异性免疫细胞
树突状细胞
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很多上皮组织及淋巴器官内,成熟时具有分支,具有吞噬、呈递抗原功能
是最重要的抗原呈递细胞
巨噬细胞
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具有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功能
非特异性免疫细胞
免疫反应
定义
病原体在进入机体后,其表面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的物质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
抗原
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大多数抗原是蛋白质,既可以游离,也可以存在于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以及细胞上等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发生细胞间信息交流(若病原体为病毒,则不能说是细胞间信息交流)
抗原呈递细胞(APC)
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
定义: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作用的物质
包括
抗体
机体产生的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
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曾用名:抗毒素、凝集素
一个抗体可结合两个抗原
一个抗体由四条肽链组成
溶菌酶
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
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
干扰素
肿瘤坏死因子
功能
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
泪液、唾液中虽有溶菌酶,但为第一道防线
如胃酸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人生来就有,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
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叫做特异性免疫
基本功能
免疫防御
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
正常时机体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
异常时,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缺失,可能会导致组织损伤或易被病原体感染
免疫自稳
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
功能异常,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免疫监视
是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
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可识别突变的肿瘤细胞,然后调动一切免疫因素,将其消除
此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主要靠抗体的方式为体液免疫
基本过程
一些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一个信号
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
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与B细胞结合,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
B细胞收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
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与病原体结合
意义
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细胞免疫
病毒只有侵入细胞才能够增值,而有一些致病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等,也是寄生在宿主细胞内,要靠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的方式
基本过程
被感染的宿主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
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加速这一过程
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颗粒酶进入靶细胞,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诱导细胞凋亡
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此后,活化的免疫细胞的功能受到抑制,机体将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
协调配合
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
免疫学的应用
疫苗
我国是最早用免疫的方法预防传染病的国家
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第一个预防癌症的疫苗是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
器官移植
用正常的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能技术叫做器官移植
组织相容性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
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V是否相近或一致
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同卵双胞胎HLA完全一致
免疫抑制剂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存在问题
免疫排斥
供体器官短缺
免疫预防、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
免疫失调
过敏反应
定义
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这样的免疫反应称为过敏反应
过敏原
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叫做过敏原
反应原理
初次接触过敏原时,B细胞会活化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粘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如肥大细胞)的表面
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
症状
皮肤红肿,发疹,流涕,打喷嚏,哮喘,呼吸困难(后三个症状源于平滑肌收缩)
主要措施
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
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还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自身免疫病
定义
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称为自身免疫病
常见自身免疫病
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缺陷病
定义
免疫缺陷病是指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分类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由于遗传而生来就有免疫缺陷病,如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由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如艾滋病
HIV
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
为逆转录病毒
阶段
A阶段
HIV阳性,没有症状
B阶段
出现一些症状,辅助性T细胞数量减少
C阶段
临床艾滋病症状出现
传播途径
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治疗方法
控制和降低感染者体内HIV的数量,如用多种抗病毒药物组合进行治疗
我国原则
发现就治疗,而且免费,并遵循自愿原则
预防措施
安全的性行为
避免注射吸毒
接受检测并积极治疗
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
不用未经消毒的机械纹眉等
结构
外壳
保护内部核酸(RNA)的蛋白质外衣
逆转录酶
两个拷贝,能够在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将RNA合成DNA
表面蛋白
能使HIV和宿主细胞的受体结合
病毒包膜
来源于病毒最后所在的宿主细胞
核酸
包含两条相同的RNA链,是复制更多病毒的遗传物质
相互联系
见左
注:糖皮质激素为免疫功能抑制剂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实现都离不开信号分子,信号分子的作用方式都是直接与受体接触
免疫系统
内分泌系统
神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