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崧舟细讲文本
《崧舟细讲文本: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书籍大纲笔记、要点提炼,读完这本书再看思路会更清晰~
编辑于2024-09-29 22:51:47崧舟细讲文本
分析矛盾
找到对立的双方
隐蔽的精髓之地
既对立又统一
比较/提炼/还原
矛盾意识
《慈母情深》
1给钱多与没有钱
2给钱多与挣钱难
3挣钱难与“乱”花钱
人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梳理情节,体会人物,读懂环境
1还原矛盾,深悟情感表达
2.品读细节,体会人物形象
3.补白想象,直抵思想内核
问题设计
1哪些情节你意想不到?
2为什么“我”买书很困难?
3从哪里读出母亲挣钱的辛苦?
4是什么让母亲这般瘦弱疲惫?
有毅力、有远见、有信仰的母亲
把握结构
表层:语言文字符号
线索和脉络
层次和段落
过渡和照应
深层:相对独立和完整的逻辑关系
思维模式
文学母题
神话原型
底层:语言文字背后的思维/组织方式
审美
信仰
宗教
《卖火柴的小女孩》
分析矛盾
1现实与幻觉
性格与遭遇
乖巧懂事善良纯洁
寒冷饥饿孤独痛苦
环境与内心
信仰的力量与启示
把握结构
表层:现实--幻觉--现实
隐喻:擦燃--熄灭--擦燃
教学重点
驱遣想象,,助力朗读
想象画面,对比体会
基于现实,合理想象
问题设计
围绕小女孩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小女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几次擦燃火柴?看到了什么?
现实
幻象
渴望
为什么会幻想到这些美丽的东西?
为什么用“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写死去的神态?
最后一句话的两个“幸福”一样吗?
彼岸力量,不仅是同情,更是敬意
知人论世
《孟子 万章下》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题西林壁》
外缘
身在庐山
乌台诗案
对自己人生难以理解的迷茫
熙宁变法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游西林寺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人生场、风景场、文化场
内因
王安石、苏辙、苏轼自身性格
尘容已似服辕驹,野性犹同纵壑鱼
阮延俊
“曾点之志”
旷达自适的人生态度
入世如禅机的平常心
超脱,超越,超拔的人生态度
不是写景而是写理、写心,对人间哲理、人间真理的感悟,直面人生困顿的诚心、超越俗世迷执的真心。
问题设计
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真面目?
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结合背景说说作者为何写这首诗?包含怎样的心境?
你读懂了什么?
为什么苏轼能创作这首诗?
对比观察、连续观察、重复观察
要想对某事物有全面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立场上,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为人处世要有一颗反省的心。
观照语境
语境
王先霈
“我们聆听说话或者阅读文字,注意的是语言流,是语言流所表达的思想流,我们实际总是力求整体去把握它,也只有整体的把握才能有效地把握。”
语言流
语言与语言的关联性、接续性
思想流
思想与思想相互映照
本质
一定指向整体
价值
牺牲原初意义的同时,新生出当下的、活泼的内涵和意蕴。
有层次、分类型
整体性、关联性、统摄性
上下文、文本中、历史背景
策略
在语篇语境中把握节奏
同异相随相续,相错踪,相呼应
详略得当
虚实相生
点面结合
有点无面,则代表性不够
有面无点,则典型性不足
在阅读中悟法,在运用中得法
在语篇语境中把握诗眼
把握写作短语的变化
华丽的、质朴的、文采斐然的、简单明了的
把握写作句式的变化
把握写作语气的变化
《花种》
定义
自然界奇特现象——花开时间各不相同,但是各自都有大致的固定时间。
核心
体会课文语言的变化,感受表达的多样。
过程
1对比朗读,在阅读中感受语言变化——知道
2改写课文,在运用中揣摩语言变化——悟到
3拓展说话,在实践中习得语言变化——得到
问题设计
1课文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2中心句有什么不同?
3朗读对比,你有什么发现?
同中辨异
《普罗米修斯》
相同的深层结构:遭遇困境-挑战-解决
1.自然困境与神为困境
2.外在挑战与内在挑战
教学策略
用想象勾勒画面,让文字与画面联系
用想象丰富内涵,让内涵催化词语理解
用想象激发情感,让学生情动而辞发
用想象促进思考,让学生登上思想高地
问题设计
想象没有火,只好吃生的东西意味着什么?
无边的黑暗让你感到什么?面对吃生的东西和漫漫长夜,人们最需要什么?
想象“有了火”,人们用火干什么?句子末尾的标点符号说明说明?
人们用火过生活时,普罗米修斯过着怎样的生活?
“被啄”画面,哪个字眼深深刺痛你的心?
博爱、无私的爱,爱别人也被别人爱
善于比较
同题材
同主题
同作家
同体裁
回归课程
四下5《琥珀》
矛盾
想象与真实
叙事与推测逻辑
教学策略
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尝试运用,帮助学生巩固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比品析,发现课文语言表达风格特点
尝试表达,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语用能力
五方会谈
文本
教师
学生
编者
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课后思考和练习
语文园地
作者
多重视域的融合
抓住高频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高频词语、关键词句、互文比较
契合文本
《六十年前的回忆》六下
回忆录
用叙述的方法,追记本人或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记人和叙事。
基本特征
内容主体
亲见亲历亲闻
回忆对象
慈祥大爱的父性,信念坚定的党性
表达效果
留白
文体
文本体裁,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
文体意识
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有意把握和独特感受
擦亮语言
《雪地里的小画家》
结构
总分
问答
矛盾
多和少
内和外
睡与醒
动和静
虚和实
疏和密
审美张力
细读
用“它”还是“他”1
尊重儿童认知的泛灵化
对服务对象的自觉尊重
不同的角色意识
先画“竹叶”还是先画“梅花”2
押韵
参差美还是整齐美3
参差错落
谁画“枫叶”,谁画“月牙”4
符合逻辑
换成“镰刀”可以吗5
不同的文化底蕴
说“小马”还是“老马”6
童趣之美
为什么叫“小画家”7
隐喻
最后两行多余吗8
知识美,温暖的底色,节奏
“青蛙”“小熊”都行吧9
子主题
教学策略
创设童话情境集中认字
紧扣题眼感知课文大意
多元对话突破教学难点
情韵朗读丰厚语言积累
歌德
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只是个秘密。
潜入思维
《寓言二则》
矛盾
听之任之与赶紧堵上
不断丢羊与不再丢羊
希望快长与禾苗枯死
顺其自然与违背规律
结构
寓体
寓意
亡羊补牢
养羊人为什么要“补牢”?
如果你是街坊,看到破了窟窿会想什么?
文中的街坊怎么劝说?怀着怎样的心情?
从哪个词语看出它着急?
两次丢羊后,养羊人的心情?
修补羊圈时,街坊路过会说什么?
为什么补,怎么补,结果
寓言思维特征
主题先行
寓意于象
刻意夸张
象大于意
文化自觉
《伯牙鼓琴》
结构
深层:知音结构
文本结构:突转式结构
折射知音的偶然性
反常的结局,突显知音的稀缺性
强烈的冲突,寄予了知音的高贵性
高山流水,远大志向
知音文化的滥觞
寄情山水
志存高远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基于人生追求、具有强烈主观精神
教学策略
诵读为本,读中有悟
生发想象,激发情感
适度拓展,切己体察
问题设计
为什么课文写了“太山”“流水”?
概念
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生活在一定文化圈子里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分析矛盾要分析不同层次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最终目的实看见更高层次的矛盾,矛盾不是为了对立,而是要实现更高层次的统一,最理想的文本解读既能深入又能浅出。
统编小学语文九类文体:童话、寓言、故事、儿歌、古诗、儿童诗、叙事性作品、说明性文章、非连续性文本
国人尊重知音、渴望知音、追求知音,一直有人在,代代有人在,于是,我们才不会孤独、冷漠、绝望。这是文化自觉,这就是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