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42 幸福的勇气
这是一篇关于42 幸福的勇气的思维导图,一个独立的人,应该是很孤独的,他不处在表面热闹的人际关系中。哪怕在爱里面,他依然孤独,这种孤独,也许是人生某种真相。
编辑于2024-10-04 14:16:38内容涵盖了恋爱过程中的多个方面,包括如何找到感觉、如何设定合理的择偶标准、如何让自己喜欢的人也喜欢自己等。书中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解答了恋爱路途中的种种疑问,为读者提供了实用的恋爱指南。
这是一篇关于43 学习的艺术(学习之道)的思维导图,该书通过作者乔希·维茨金的个人经历,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在不同领域(如象棋和太极拳)中取得卓越成就的学习之道。作者不仅是一位国际象棋大师,还是一位太极拳王,他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如何在看似南辕北辙的领域中连攀巅峰的学习心得。
这是一篇关于42 幸福的勇气的思维导图,一个独立的人,应该是很孤独的,他不处在表面热闹的人际关系中。哪怕在爱里面,他依然孤独,这种孤独,也许是人生某种真相。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内容涵盖了恋爱过程中的多个方面,包括如何找到感觉、如何设定合理的择偶标准、如何让自己喜欢的人也喜欢自己等。书中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解答了恋爱路途中的种种疑问,为读者提供了实用的恋爱指南。
这是一篇关于43 学习的艺术(学习之道)的思维导图,该书通过作者乔希·维茨金的个人经历,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在不同领域(如象棋和太极拳)中取得卓越成就的学习之道。作者不仅是一位国际象棋大师,还是一位太极拳王,他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如何在看似南辕北辙的领域中连攀巅峰的学习心得。
这是一篇关于42 幸福的勇气的思维导图,一个独立的人,应该是很孤独的,他不处在表面热闹的人际关系中。哪怕在爱里面,他依然孤独,这种孤独,也许是人生某种真相。
幸福的勇气
哲学家。1956年生于京都,现居京都。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系博士课程满期退学。与专业哲学(西方古代哲学、特别是柏拉图哲学)一起,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阿德勒心理学。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心理咨询师、顾问。在畅销世界各国的阿德勒心理学新古典巨作《被讨厌的勇气》出版后,像阿德勒生前一样,为了让世界更加美好,在国内外针对众多“青年”大力进行演讲和心理咨询活动。译著有阿德勒的《人生意义心理学》《个人心理学讲义》,著作有《阿德勒心理学入门》等。本书由其负责原案。
序和引言
推荐序一 没有足够勇气,你就无法幸福(樊登)
相对于爱,人们更愿意选择恨。因为恨比爱容易,操作简单而且责任不在我,甚 至让我更有力量!但恨的结果就是相互对抗,两败俱伤。你内心的伤痛永远得不 到疗愈的机会,一遇到风吹草动就会沉渣泛起、雷霆万钧。
要选择爱,首先要过伤害这一关。明明遭遇过伤害,却要报之以琼瑶。这里需要 的不仅仅是勇气,而是知识和智慧。理解了,才能接受。很多情侣宁愿吵架也不 愿意剖析内心的伤痛,因为愤怒比心碎好过得多。如果你相信真正的幸福不是假 装没事的云淡风轻,如果你想要追求明白通达的幸福感,你第一个要具备的就是 直面自己内心伤痛的勇气。而这,才是阿德勒哲学之路的第一步。
推荐序二 “自立”尽头的爱(动机在杭州)
一个独立的人,应该是很孤独的,他不处在表面热闹的人际关系中。哪怕在爱里面,他依然孤独,这种孤独,也许是人生某种真相
推荐序三 我遇见了所有的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向往
推荐序四 勇者不惧,不惧者幸福
译者序
人们误解了阿德勒思想
引言
第一章 可恶的他人, 可怜的自己
阿德勒心理学是一种宗教吗? 3
教育的目标是“自立” 8
人格知识
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在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认识自己,认识他人
只能在与他人的交往的人际关系中学习
这是教育的关键
行为目标
自立
与社会和谐共处
心理目标
我有能力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所谓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 13
没有尊重无法产生良好的社会关系
无论是亲子关系还是公司单位的人际关系,这一点在所有的人际关 系中都一样。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上司要尊重部下。“教的一方”要尊重“被教 的一方”。没有尊重的地方无法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没有良好的关系就不能顺畅 交流
“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到其独特个性的能力”
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 成长和发展自己。
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要努力去发现那个人本身的价值,并且进一步帮 助其成长发展,这才是尊重。在企图操控和矫正他人的态度中根本没有丝毫尊 重。
相互之间一旦不存在尊重,也就不会有人性化的“关系”。这样的单位只不过是聚 集了一些仅仅像螺丝、弹簧或齿轮一样“功能”化的人。即使可以完成一些机械化 的“作业”,也没人能够胜任人性化的“工作”。
关心“他人兴趣” 18
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
只是去关心“孩子们的兴趣”。无论在你看来是多么低俗的游戏,都首先试着去理解一下它到底是怎么回事。自己也去尝试一下,偶尔再和他们一起玩玩。不是“陪你玩”,而是自己也投入其中愉快地享受
这时孩子们才会真正感到自己作为一个人被认可、被“尊重”、被平等对待,而不 是仅仅被当作一个孩子。
尊重的一种方式
假如拥有“同样的心灵与人生” 22
共鸣
接近他人的技术和态度
“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 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
勇气会传染,尊重也会 24
教育孩子们尊重,展示尊重这种构筑人际关系基础的方法, 让孩子们了解基于尊重的关系
“无法改变”的真正理由 27
为给一个与理想相差太远的现在的自己找一个正当理由
假设你现在正为人生而苦思焦虑,很想改变自己。但是,改变自己就意味着抛 弃“过去的自己”,否定“过去的自己”,压制“过去的自己”,可以说就是把“过去的自 己”送进坟墓,之后会作为“全新的自己”重生
无论对现状多么不满,能够选择“死”吗?能够投身于深不见底的黑暗吗?这并不 容易做到。所以,人们不想改变,无论多么痛苦也想维持现状”。 并且,还要为“维持现状”这一选择寻找一些合适的借口。
就是为了给与理想相差太远的“现在的自己”找一个正当理由,所以就把自己的过 去涂成灰色。想要把原因都归结为“都怪那个学校”或者“全因为有那样的老师”之类 的托词之上。并且,心怀“如果在理想的学校遇到理想的老师,自己也不会是现在 这样”之类的想法,打算活在假想之中。
你的现在决定了过去
历史是被时代掌权者不断篡改的一个巨大故事。历史常常按照掌权者制定的是非 观被巧妙地篡改。一切年表和史书都是被篡改过的伪书,目的就是为了证明时代 掌权者的正统性。
人人都是“我”这个故事的编纂者,为了证明“现在的我”的正统性,其过去往往会被 随意改写。
人会从过去发生的庞大事件系统中只选择符合现在“目的”的事件并赋予其意义, 继而当作自己的记忆。反过来说就是不符合现在“目的”的事件会被抹掉。
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 33
可恶的他人
可怜的自己
谁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任何人都会有悲伤和挫折以及追悔莫及的事情。那 么,为什么有的人会把过去发生的悲剧说成是“教训”或“回忆”,而有的人则把其当 成至今不敢触及的精神创伤呢?
这并不是被过去所束缚,其实是自己需要把过去着上“不幸”的颜色。若是说得再 严重些,那就是企图借悲剧这一劣酒来忘却不得志的“现在”的痛苦
以后怎样做
阿德勒心理学中并无“魔法” 35
第二章 为何要否定“赏罚”
教室是一个民主国家 39
既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 42
问题行为的“目的”是什么 45
问题行为的五个阶段
称赞的要求
通过做好事的方式得到称赞
不是在他们做了好事的时候去关注,而是去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细微的言行
引起关注
通过与众不同引起关注
积极的
消极的
应该通过尊重的方式让他们明白即使不特别,也有价值
权力争斗
发展为问题儿童
目的: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四个错误的观念和 错误行为的目的(正面管教的内容)
寻求过度关注
只有得到你的关注,我才有归属感
寻求权利
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者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报复
我得不到归属感,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自暴自弃
不可能有归属感,我放弃
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憎恶我吧!抛弃我吧! 49
复仇
爱的复仇
通过被憎恨和外界获得联系
证明无能
有“罚”便无“罪”吗? 55
孩子通过被训次,证明自己是特别的存在
以“暴力”为名的交流 58
放弃法官的立场
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 64
第三章 由竞争原理到协作原理
否定“通过表扬促进成长” 71
褒奖带来竞争 74
共同体的病 76
人生始于“不完美” 79
否定竞争 存在一点问题
“自我认同”的勇气 84
问题行为是在针对“你” 87
为什么人会想成为“救世主” 90
教育不是“工作”而是“交友” 94
第四章 付出,然后才有收获
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 101
是“信任”,还是“信赖”? 105
信任
有条件的相信对方
关注的是物质性的价值
工作关系是信任关系
信赖
无条件的相信对方
关注的是人性化的价值
首先要信赖自己才能信赖他人
交友关系是信赖关系
人际关系课题
为什么“工作”会成为人生的课题 108
工作是和生存紧密相关的课题
如果我们生活在不需要劳动都可以获得一切的行星上, 也许懒惰就是美德,勤勉是一种恶习
劳动本身不是一种善
分工合作是人类补偿身体劣势而发明的罕见的生存战略,工作课题首先是个分工课题
为了生存需要分工,为了分工需要相互信任
职业不分贵贱 111
分工也来源于人类的利己心
需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劳动
对他人也不没有损害
利己发挥到极致会导致利他
他者贡献
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115
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其自立
自立要从尊重做起
实事求事的看待一个人,认识到其独特个性
要尊重,首先要信赖
你有几个挚友? 119
主动“信赖” 122
人与人永远无法互相理解 125
人生要经历“平凡日常”的考验 128
付出,然后才有收获 131
第五章 选择爱的人生
爱并非“被动坠入” 135
从“被爱的方法”到“爱的方法” 138
爱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 141
变换人生的“主语” 144
自立就是摆脱“自我” 147
摆脱自我中心性的时候,我们才可以渐渐实现独立
爱究竟指向“谁” 151
怎样才能夺得父母的爱 154
人们害怕“去爱” 158
不存在“命中注定的人” 161
爱即“决断” 164
重新选择生活方式 167
既然时间有限,那么所有人际关系的成立都是以“分别“为前提。现实就是我们为了分别而相遇。在所有的相遇与人际关系中,不断朝着“最佳分别“而努力,以便有朝一日分别的时候,可以无憾地说“与这个人相遇、一起度过的日子很对很值得“。
保持单纯 171
致将要创造新时代的朋友们 173
后记
后记一 再一次发现阿德勒 179
后记二 不要停下脚步,继续前进吧 181
作译者介绍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