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双向情感障碍
这是一个关于双向情感障碍的思维导图,双向情感障碍,也称双相情感障碍或躁郁症,是一种心境障碍,其特点在于情绪的极端波动,具体表现为躁狂发作、抑郁发作以及可能的混合状态。
编辑于2024-10-09 21:57:56双向情感障碍
概述
定义
双相情感障碍 ( BD )又名双相障碍,是一类既有躁狂发作或者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典型特征)的常见精神障碍,是由生物化学、神经内分泌、遗传等多种因素引起, 严重响患者的生活及社会功能。首次发病可见于任何年龄。躁狂发作时,患者有情感高涨、言语活动增多、精力充沛等表现;抑郁发作时,患者常表现出情绪低落、愉快感丧失、言语活动减少、疲劳迟钝等症状。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其复杂性体现在情绪低落或者高涨反复、交替、不规则呈现的同时伴有注意力分散、轻率、夸大、思维奔逸、高反应性、睡眠减少和言语增多等紊乱症状,还常见焦虑、强迫、物质滥用,也可出现幻 、妄想或紧张症状等精神病症状。
流行病学
2011年, WHO 发起心理健康调查计划,包括我国深圳在内的美洲、亚洲和欧洲的11个国家和地区展开了这项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双相情感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2.4%(双相情感障碍 I 型、 II 型和未特定型终生患病率依次为0.6%、0.4%、1.4%)。
双相情感障碍 I 型男女患病率几乎均等,而快速循环、双相情感障碍 II 型则以女性常见。男性患者多以躁狂发作的形式发病,而女性首次发作大多表现为抑郁发作,或者病程中更多表现出抑郁发作或混合发作,发病时间更易在更年期和产后,可能与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
分类
双相 I 型障碍
至少1次躁狂发作
双向II型障碍
从未出现充分的躁狂发作;至少出现1次轻躁狂发作和至少1次重性抑郁发作
环性心境障碍
患者表现为多次发作的轻躁狂症状,和多次发作的抑郁症状;不过,症状期的严重程度、广泛性或持续时间不足以符合躁狂发作或重郁发作的完整标准。
病因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患者最为主要的危险因素,且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群体遗传学研究提示,双相情感障碍属于多因素遗传病。遗传倾向调查发现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度高达85%。
生物因素
患者的发病,可能与中枢神经递质功能异常有关。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本身就非常复杂,而神经各递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同样复杂,目前研究认为与双相情感障碍相关的神经递质包括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乙酰胆碱、谷氨酸、 v ﹣氨基丁酸、神经肽。
生物节律紊乱,也是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机制之一。
双相情感障碍与多种生物学改变有关,其中神经可塑性方面越来越受人关注,神经营养失衡假说与神经可塑性密切相关。
双相情感障碍共病率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患者共病代谢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近50%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至少共病一种疾病,而这些疾病多为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胰岛素抵抗°等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的疾病。
负性生活事件会增加双相抑郁发作,而某些类型的负性及正性生活事件,则会增加双相躁狂发作。
环境因素
部分双相情感障碍发作,具有季节性变化特征,即初冬(10~11月)为抑郁发作, 季节,夏季(5~7月)出现躁狂发作。女性较男性更可能具有季节性发作的特征。 在离婚或者独居患者中,双相情感障碍更常见
其他因素
双相情感障碍在代谢综合征的患者中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2倍,约42.3%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共病物质滥用。
症状
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表现为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和躁狂发作交替。
轻躁狂发作
轻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较轻,持续至少数天的情绪高涨、精力充沛、活动增多、易激惹、对自我评价高、睡眠需求少、思维奔逸、行为鲁莽。
患者社会功能或职业功能只被轻度损害,这种损害不易被人识别,周围人可感到患者与常人或其正常时候有差异,但患者无自知力。
躁狂发作
患者轻松愉悦、乐观热情,有时表现易激惹,会因小事发脾气。病情严重时有冲动言语及行为。
患者思维联想快,说话急促,语速比正常时候快,语量也比正常时候明显多,滔滔不绝,说得口干舌燥。病情严重时,患者出现音联意联,随境转移,易被周围事物所吸引 、自我感觉良好,说话漫无边际,认为自己才华出众、出身名门等,甚至患者的症状,可达到妄想的程度。
患者不断计划,整日忙碌,爱交际,爱管闲事,易冲动,行为鲁莽,做事有始无终,不计后果。
抑郁发作
患者陷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低落的严重程度从闷闷不乐,到严重的悲观、绝望。因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对什么事情都没兴趣。
思维联想缓慢,如患者感觉脑子像生了锈的机器,主动言语少,语速慢,严重情况下,甚至无法进行正常交流。患者在情绪低落下,出现悲观思维,有无用感、无价值感、无助感,自责自罪,严重时,患者出现罪恶妄想。部分患者出现幻觉,或在悲观思维基础上出现自杀念头和企图。
患者活动和行为缓慢,如生活被动、懒散,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日常生活需要人料理,不想做事,不想上班,不参加平时爱好的活动,回避社交,严重者不语、不动、拒食。
治疗
急性期治疗原则
急性躁狂或轻躁狂患者
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紧急精神科住院治疗,以确保自身和其他人的安全。治疗包括给患者使用药物,快速减轻躁狂症状,治疗上会最大程度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并促进患者能够完全缓解和康复。如果患者正在服用抗抑郁药,医生会让其停药。
对于躁狂激越患者,医生会为其提供一个安静环境,减少周围的刺激,之后可能给患者肌内注射药。在某些情况下,患者不配合,医生可能会强制或非自愿给药,以确保患者和其他人的安全。
治疗无效的患者,医生会考虑剂量优化和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或者考虑是否需要替代治疗。
抑郁发作患者
患者处于抑郁发作急性期时,往往有明显消极观念,甚至会产生自伤、自杀企图或行为。因此需要药物治疗以及改良电抽搐治疗以尽快缓解或控制症状。
对严重抑郁发作患者,通常采用住院治疗以降低自杀风险。
药物治疗
碳酸锂
可以控制急性躁狂发作,预防躁狂复发,用于双相抑郁发作的治疗和预防、难治性抑郁。的增效治疗,及心境障碍患者自杀行为的预防。它对快速循环发作,混合发作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差。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本药。碳酸锂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血锂浓度。
丙戊酸盐
可以控制急性躁狂发作。它的疗效与锂盐相当,尤其对混合发作和快速循环发作的疗效,优于锂盐。但在起效速度上,不及抗精神病药物,仅与锂盐相当。它与抗精神病药物及锂盐连用,可提高疗效,不过常伴有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多在治疗初通常数天内消失,不需要治疗。
拉莫三嗪
一种新型抗癫痫药物,还可以治疗双相躁狂、预防双相 II 型发作。拉莫三嗪具有与抗抑郁药物类似的抗抑郁效果,且不会导致躁狂发作。拉莫三嗪具有较高的过敏发生率,使用时需起始低剂量,缓慢加量,严密监测过敏反应体征。
患者在使用心境稳定剂时,医生往往会监测血药浓度,以防止发生药物中毒。
抗精神病药物
目前抗精神病药物,尤其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氯氮平、利培酮、阿立呱唑、齐拉西酮等,在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用于治疗急性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及双相情感障碍的维持治疗。
抗抑郁药物
原则上,患者躁狂发作、混合发作及快速循环发作,应禁用抗抑郁药物。双相抑郁发作患者,是否使用、如何使用抗抑郁药一直有争议。
一般认为,抗抑郁药物用于治疗双相抑郁,易导致相反的不良效应,如加剧心境不稳定,恶化患者因此,医生一般不单独使用抗抑郁药物,如确有必要,医生会结合心境稳定剂基础上联合使用。
心理治疗
在躁狂抑郁症的整个病程中,患者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心理治疗是贯穿全病程的重要措施。医生应给予患者及家属全方位、全周期的心理支持与疏导。心理治疗的方案,包括心理教育干预、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人际与社会和谐治疗等。
电抽搐治疗
适用于急性躁狂发作,重度抑郁发作,难治性抑郁发作,以及用于有明确躯体疾病,又不适于应用抗抑郁药物的患者,或者用于年老年体弱者。
光照治疗
适用于季节性情感障碍、非典型抑郁症,以及适用于以抑郁心境和食欲改变为特征的障碍(如经前期综合征和神经性贪食)。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基本诊断
在精神状况检查中,医生常常通过除病史采集,躯体、精神和实验室检查外的重要辅助手段﹣-"临床心理测量"来评估患者。 包括标准化访谈工具和症状评定量表,前者如简明国际精神障碍访谈,主要用于疾病的诊断;后者如汉米尔顿抑郁量表,躁狂评定量表等,主要用于测量症状的严重程度。 根据国际通用的诊断标准,如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 ICD -11即将投入使用)与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对患者明确诊断。
其他检查
医生常用的精神相关检查,如脑部影像学检查、胸片及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之双向I型
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以单相抑郁发作为特征,没有躁狂发作,可资鉴别。
双 II 型障碍
双 II 型的患者,有抑郁发作,伴有轻躁狂,但没有符合标准的躁狂发作,可资鉴别。
焦虑障碍
焦虑患者呈现焦虑性反复思考,可能被认为是思维奔逸,当医生鉴别到底是共患焦虑障碍,还是伴发焦虑症状时,往往会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依据患者症状发作的特点,再进一步鉴别。
躯体疾病所致双相情感障碍
物质滥用与双相情感障碍,共病现象很常见,且躁狂发作时,而躁狂症状依然存在时,医生会考虑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有可能过度使用了精神活性物质,如果患者停用这些物质,物质滥用或医疗所致双相情感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两种疾病有很多重叠症状,如患者语速快、思维奔逸、睡眠少、但注意缺陷/多动起病于儿童期,患儿常7岁前起病,且表现以注意缺陷为主,发作无季节性特点,给患儿应用中枢兴奋剂治疗有效,可鉴别。
边缘型人格障碍
两种疾病症状有重叠,如患者情绪不稳定,有冲动行为。但人格障碍是持续性病程,患者起病在18岁前,发作无规律,其行为模式和情感特点、影响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格测验也有利于帮助鉴别。
精神分裂症
严重精神病性躁狂发作与双相 I 型障碍需要鉴别。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感症状是继发的,感知和思维障碍是原发症状,且患者的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是不协调的,发病多为持续性或持续衰退性,缓解期部分患者还残留有精神症状,存在社会功能衰退。
鉴别诊断之双向II型
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以单相抑郁发作为特征,没有躁狂发作,双相 II 型患者既有抑郁又有轻躁狂,可鉴别。
环性障碍
患者表现为周期性的轻躁狂症状和轻抑郁症状, 但都不符合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的医学诊断标准。
预后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许多双相患者会经历较多的复发阶段,部分患者在缓解 期间也难以恢复到正常社会功能水平。患者残余的心境症状,通常存在于两次发作的间期, 并损害着患者的正常功能,增加了复发的风险,而这些又会反过来加速疾病的进展。 除复发外,自杀式双相情感障碍成为了另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患者最终死于自杀者比例接近20%。 此外,睡眠紊乱、认知损害等残留症状,也是不少患者即使是在缓解期,也仍然存在的问题。
预防发病
由于病因未完全明确,因此预防措施的作用有限,可通过避免诱发因素等来降低发病风险。
预防复发
患者应与其医生合作,回顾并识别复发的预警信号(例如,如果躁狂发作前出现缺乏睡眠, 那么为了预防症状全面发作,之后应慎重对待任何睡眠的改变),及早预防复发发作。
患者还应该根据既往发病经历,避免自己;触已知的接触发负面情感的情境。
记得按处方服药,保持健康的睡眠习惯。
应当中断使用酒精和违禁药物,求助于身边提供支持的朋友、家人,为复发建立广泛的早期识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