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政治《逻辑与思维》思维导图超详细版
高中政治《逻辑与思维》超详细版~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涵盖所有核心内容,非常方便大家学习。适用于考试复习、预习,提高学习效率。赶紧收藏一起学习吧!
编辑于2024-10-22 20:16:11逻辑与思维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辩证逻辑)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1. 走进思维世界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含义
广义
思维
狭义
理性认识
类型
战略、历史、辩证、创新、法治、底线思维等
意义
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认识本质把握规律的重要思维方式、指导性和针对性
特征
差异性
共同性
间接性 揭示本质和规律
概括性 把握共同本质
能动性
思维形态及特征
形态
发散和聚合
综合与分析
辩证和形而上学
(基本)抽象和形象
抽象
基本思维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主要特征
概念性、推导性、严谨性
形象
基本思维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主要特征
形象性、想象性、情感性
2. 把握逻辑要义
逻辑的多种含义
规律
逻辑规律与规则
思维方法
逻辑学
狭义与广义
狭义
形式逻辑
核心任务: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与规则
广义
形式逻辑加辩证逻辑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1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逻辑错误:偷换概念/偷换论题
2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逻辑错误:自相矛盾(两肯)
3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逻辑错误:两不可
3. 领会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含义
任何思维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基本条件):内容真实、形式正确
特征(课本P15)
追求认识的客观性:从实践出发,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
结果具有预见性:通过分析找规律、对发展趋势、发展前景做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结果具有可检验性: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收实践的检验
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思维素养意义
有利于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
有利于把握事物的本质的规律
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思想政治意义
(思想觉悟)有助于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
(实践层面)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
结论
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帮助我们梳理正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8.把握辩证分合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辩证思维
必要性
含义
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实质和核心
运用矛盾分析法
发展历程
古代朴素辩证思维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思维科学形态的辩证思维丰富发展
特征
整体性
基础
任何认识对象都是由它的各个要素、各种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
含义
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将认识对象的各个要素、各种联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头脑中再现出来,并从整体角度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作用
此与彼
整体与部分
整体内部层次
多层次、多视角、整体性思考
动态性
依据
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含义
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运动的观点看问题
具体表现
不仅要考察事物的现状和历史,而且要想到事物的未来
作用
科学把握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整体性与动态性的辩证性质
强调整体性,但不排斥局部的独立性;强调动态性,但不排斥相对的静态性。辩证思维在整体性与独立性、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意义(课本P76)
分析与综合
分析
必要性
复杂多样的客观事物是以有机整体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的,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含义
分解
方法
在社会生活中
对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
在科学研究中
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
功能分析
因果分析
特征
精确但片面
综合
必要性
要形成整体认识
含义
按照固有联系联结和统一
目的
把握物质世界的本质和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方法
在科学研究中,常用结构综合和功能综合等
特点
整体性
但只是相对完整的认识,只是对现实原型的近似描述
要求
将分析与综合辩证地统一起来(全面而又深刻)
辩证关系
内容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
分析为综合做准备,综合的结果又指导着人们对事物进行新的分析
二者是方向相反却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关系
哲学实质
辩证的分析和综合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思维中的反映
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体现
要求
要在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整体,在综合得到的整体中指导分析
在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中,推动认识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9.理解质量互变
认识质量互变规律
质: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
量: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排列组合方式
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
地位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
含义
量变即量的变化,质变即质的变化
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作用
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遵循质量互变规律
连续性与间断性
渐进性与飞跃性
要求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
意义
把握适度原则
10.推动认识发展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
11.创新思维要善于联想
创新思维
联想思维
12.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
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13.创新思维要力求超前
超前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超前思维的方法和意义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形式逻辑)
4.准确把握概念
概念的概述
含义
通过揭示
属性:事物性质和关系的统称,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表达
只能通过语词
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同一个语词在不同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基本特征: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连P29下)
内涵(是什么)
外延(有哪些)
最基本关系
相容关系
全同关系
属种/种属关系
交叉关系
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
特殊情况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明确概念的方法
明确内涵的方法
定义
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种差加属概念
要求
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正确地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
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
1 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
定义过宽/定义过窄
2 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
同语反复/循环定义
3 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
否定定义
4 定义不能用比喻
比喻定义
明确外延的方法
划分
构成
母项和子项
要求
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
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
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
划分不全/多出子项
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
划分标准不一
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
越级划分
划分的子项应是相互排斥的
子项相容
5.正确运用判断
判断的概述
含义
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基本特征
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
有真假之分
表达
通过语句
类型
依据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
简单判断
复合判断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简单判断
性质判断
结构
量项、主项、联项、谓项
种类
依据判断的质
肯定判断
否定判断
依据判断的量
全称判断
特称判断
单称判断
质和量结合(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
六种
应注意的问题(课本P34)
关系判断
组成
关系者项、关系项、量项
关系的性质
对称性关系
传递性关系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复合判断
联言判断
组成
联言支+联言项
真假值(逻辑性质)
全真则真全假则假
选言判断
组成
选言支+联结项
种类
相容选言判断
常用联结项
或者¼或者(也可能不相容)
真假值
一真则真,全假则假
不相容选言判断
常用联结项
要么¼要么
真假值
有且只有一真为真,全真全假皆为假
假言判断(条件判断)
组成
前件、后件、联结项
种类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条件关系
有前件必有后件
真假值
前真后假为假,其余均为真
常用联结项
若¼则;如果¼那么;只要¼就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条件关系
无前件必无后件
真假值
前假后真为假,其余均为真
常用联结项
只有¼才;不就¼不;除非¼才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条件关系
有前件必有后件,无前件必无后件
真假值
全真全假皆为真,一真一假全是假
6.掌握演绎推理办法
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
推理的种类
依据对个别和一般的关系认识
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
依据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
必然推理
演绎推理、完全归纳推理
或然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演绎推理
两个条件
前提真实、结构正确
作用(课本P45)
保持思维的缜密性
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性质判断换质位/换位质推理
换质
主项量项不变改联项谓项改为与其相矛盾的概念
换位
不改变联项主谓项互换位置前提中不周延换位后也不能周延
肯定不周延,否定周延
三段论
组成
大项、小项和中项
大项
结论的谓项
小项
结论的主项
中项
结论中不出现,前提中出现两次
大前提和小前提
大前提
包含大项
小前提
包含小项
规则
1 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
错误:四概念
2 (中项)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
错误:中项不周延
3 (大小项)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错误:大项不当扩大/小项不当扩大
4 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
意义
避免这类推理中的逻辑错误 ,进而揭露诡辩,维护真理
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联言推理
合成式
p真q真,则pÙq真
分解式
pÙq为真,则p真q真
选言推理
相容选言推理
否定肯定式
不相容选言推理
肯定否定式
假言推理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肯定前件式
否定后件式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肯定后件式
否定前件式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肯定前件式
肯定后件式
否定前件式
否定后件式
7.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
方法
条件
每个前提都真
认识对象不能遗漏
不完全归纳推理
包括简单枚举和科学归纳推理等
逻辑错误
轻率概括
提高其可靠性程度的要求:寻找因果关系
常用方法
求同法
求异法
共变法
求同求异并用法
剩余法
类比推理
方法
从思维方法的角度看
模拟方法
从思维的角度说
要素和结构
功能
条件
提高其可靠程度
根据越多越好
根据的相同属性更接近本质属性
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