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心理解重点-郭熙and阿里木江
这是一篇关于行文脉络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分分结构,总分总结构,分总分结构,分总结构,总分结构,把握中心句及分述句的特征。
编辑于2024-11-03 22:47:56行文脉络
把握中心句及分述句的特征
中心句特征
形式特征
重点词提示
关联词
转折、因果、递进
总结词
总之、言而总之、综上所述、这些……
程度词
更、尤其、特别是、甚至……
内容特征
观点句
对策
为解决问题或实现目的而采取的措施
通常出现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文段中
结论
由一系列前提或铺垫所得出的总结
通常出现在因果文段中
评价
对现状作出的评价
通常出现在观点评论型文段中,文段先引出别人的观点,再给出作者的态度评价
位置特征
中心句出现在文段开头
“观点+解释说明”结构,开篇就明确观点或给出对策,接下来围绕中心句展开进一步论证
中心句出现在文段结尾
既可以是对前文的总结,也可以是基于前文问题给出的解决问题的对策
中心句出现在文段中间
有关联词引导
比如“背景铺垫 +'转折’引出作者观点+解释说明”,需要结合关联词具体分析文段内容
无关联词引导
需要结合前后语境进行分析
分述句特征
服务于观点(观点的引出、观点的论证)的句子
遇到例子的时候,可略读但不可略过,现在出题人会反套路,在例子中解释前面的内容,A=B,在选项中用例子里的词语A代替原文段的中心词B,如果直接略过例子的话,很有可能会误认为A是无中生有
内容特征
背景引入句
标志
伴随状语
随着……的变化/提高/下降/紧缺/发展/日益突出等
时间状语
改革开放以来、近年来、日前、目前、当下、在…背景下等
下定义
…是指…、…通常用来表示…作用
作用
作为背景铺垫,引出观点
要点
位置一般在段首
背景铺垫的句子长度不定,可能为半句,也可能为一句或几句
围绕背景设置的选项一般不选
举例论证
标志
比如、例如、譬如、诸如、以……为例、就是一个例证等
(以这种形式出现100%是例子)
年份、人名、机构名称、书刊名、地名等
(这种形式出现需要结合情况分析是否为例子)
没有明显标志词,需根据内容判断
作用
生动、具体、通俗地论证观点
要点
例子本身不是重点句
例子之前或之后往往出现其服务的观点
完全围绕举例的选项一般不选
做题启示
观点看不懂,选项拿不准时,找例子解释论证的对象
原因解释
标志
因为/由于/:/—等
作用
分析原因、事实,对观点进行解释说明
要点
标志词有时会省略
原因之前或之后往往出现其服务的观点句
完全围绕原因的选项一般不选
做题启示
理解“话题一致”的时候不能机械地认为:主题词必须“原封不动”地出现,主题词可能“老实重复”,也可能“狡猾变形”
主题词与选项不一致不必过分纠结,换汤不换药,只要讲的都是一回事就行。
正反论证
标志
正面论证
如果/一旦/倘若+观点,就会+(积极影响、意义)
反面论证
如果不/一旦不/倘若不+观点,那么/否则/反之+(消极影响、危害)
作用
为了说明观点的正确性与权威性
要点
“如果、一旦、倘若”等标志词有时会省略
正反论证的影响不重要,论证的观点更重要
反面论证的考频更高,其支持的观点通常是对策
完全围绕影响的选项一般不选
观点援引
标志
引用他人的观点(专家说,据说,有人说……)
作用
为了引出作者的观点或者论证作者的观点
要点
两种类型
正向援引+结论引导词
反向援引+转折引导词
例如:哲学家黑格尔曾说“存在即合理”,所以世界上出现的所有事情都有其合理性。大多数人都认为冬季是最佳进补的季节,这种看法看似合理,其实不然…
注意“有人说”“传统观点认为”“通常认为”“有一种观点认为”等一家之言,这类观点往往是作者所反驳的
注意权威专家的观点,这类观点往往是作者所赞同的
反向援引的考频相对更高
做题启示
内容大于形式
国民创造能力很重要,这句话意在强调
A、人力资源很重要x
B、必须充分发挥国民的创造能力√
C、国民素质很重要x
数据资料
列举一些数据、资料等论证观点
并列分述
以“一方面…另一方面…”“…;…”等从多角度对观点进行说明
现象描述句
用于引出话题
位置特征
分述句在中心句之前
常见于“分一总”结构的文段中,文段先进行背景铺垫或分析论述,最后进行总结或针对前文问题给出对策
分述句在中心句之后
常见于“总一分”结构的文段中,即后文对中心句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举例论证、正反论证或原因论述等
全文都是分述句
常见于“并列”结构的文段中,需要对整个文段内容进行全面概括
解题要点
正确选项
有中心句
中心句
同义替换
中心句
精简压缩
中心句
引申对策
无中心句
全面概括
分述句
解释说明的作用
可以快速略读
围绕分述句表述的选项是干扰项,应排除
如何识别不明确选项?
否定表述(不应、不能、不可、不是…)
例:1+1不等于3,而是等于2 A、1+1=3 B、1+1=2 C、1+1≠3
若某一选项可以回答另一选项的问题,则前者更明确
例:能否感动Up主,关键在于有没有给他一键三连 A、介绍感动Up主的方法(没错,但不够明确) B、感动Up主就得一键三连(明确,且能回答选项A) C、我就不关注,去你汤姆的小杰瑞
总分结构
观点+解释说明(加强论证)
中心句后为不同类型的解释说明
结构形式
观点+举例论证
例:要想上岸就要多刷题。比如,小龙同学刷了3万多道题,最后考上了公务员。
观点+数据资料
例:要想上岸就要多刷题。通过对上岸人士的调查发现,高达99%的人在考前会通过粉笔教育 APP 大量刷题。
观点+正反论证
例:要想上岸就要多刷题。如果不多刷题,就难以成功上岸。
观点 +原因解释
例:要想上岸就要多刷题。因为刷题不足会导致无法灵活运用解题技巧,考试中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
观点+并列分述
例: 要想上岸就要多刷题。一方面,大量刷题能够帮助我们巩固知识点;另一方面,大量刷题能够让我们提高做题速度,节约作答时间
解题思路
可以先观察首句是否符合中心句特征(对策、结论、评价)
再判断其后内容是否符合分述句特征(举例子、数据资料、正反论证、原因解释、并列分述),是否起到支撑、论证观点的作用
最后比对选项
分总结构
分述句特征
定义引入
背景引入
对比引入
问题引入
总句特征
有标志
结论词引导
因此、所以、综上所述等
对策词引导
需要、必须等
指代词引导
这/此/总之/对此/有鉴于此/在此基础上/从这个意义说/从这个角度看/在这个意义上等
其他标志词
换言之/简而言之/换句话说
无标志
文段层层铺垫,最终引出观点
结构形式
背景/列举现状+结论
结论引导词
所以、因此、因而、由此、故而、正因(为)如此、导致、致使、使得、造成、于是、可见、看来、总之、综上所述、由此可见…
例:公务员是个“铁饭碗”,这已经成了一种共识,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加人公考的行列。
这、在这个意义上、从这个角度来讲、这种情况下…
例:公务员考试是对个人综合能力的考查,并非仅看某方面能力是否突出,而且除了笔试,还有面试这种当面考查。从这个角度来讲,公务员考试是可以做到相对公平的。
可以说、换句话说、换言之、也可以这么理解…
例:公务员考试切忌异想天开,换句话说,你需要做好充足的考前准备
尾句出现程度词(更、尤其、最根本、特别是、关键是… ),用于突出强调某种观点时,也可看作一种结论的形式
例:养成每天看《新闻联播》的习惯,有助于我们掌握时事政治,了解国内外舆情,特别是能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的语感,更准确地理解言语文段
提出问题/列举现状+对策
对策引导词
应该、应当、必须、需要、亟须、亟待+做法
例:近年来,公考上岸变得越来越难了,我们要想成功上岸,就需要在备考阶段肯吃苦、肯流汗。
通过/采取……手段/途径/措施/方式/方法/渠道,才能…
呼吁、倡导、提倡、提醒、建议、对此+做法
前提、基础、保障…
解题思路
先观察文段前文所讲内容
若为背景或客观陈述某一社会现象,则尾句往往为总结的观点
若前文提出某一问题,则尾句往往是针对问题提出的对策
在此类文段中重点为最后的结论或对策,
分总分结构
结构形式
背景/话题/问题/对比引入+对策/结论/评价 +举例论证
例:近年来,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背景)。“考公”成为一种大势所趋(中心句—结论)。比如,很多失业人士也加入了“考公”大潮(举例子)。
背景/话题/问题/对比引入+对策/结论/评价+正反论证
例:公务员是个“铁饭碗”(话题)。这让很多人胸中燃烧着“成公”梦(中心句—结论)。如果不“成公”,可能会面临失业(反面论证)。
背景/话题/问题/对比引入+对策/结论/评价+原因解释
例:近年来,公考上岸变得越来越难了(问题)。要想上岸就要多刷题(中心句—对策 )。因为不多刷题,就不能在考场上得高分(原因解释)。
背景/话题/问题/对比引入+对策/结论/评价+调查、研究、数据
例:目前,市面上有很多款公考题库APP(背景)。但粉笔APP无疑是使用率最高的刷题工具(中心句--评价)。通过对上岸人士的调查发现,高达99%的人在考前会通过粉笔APP大量刷题(数据调查)。
背景/话题/问题/对比引入+对策/结论/评价+并列分述
例:如何才能顺利“成公”呢(问题)?奥妙就在于要多刷题(中心句—对策)。一方面,大量刷题能够帮助我们巩固知识点;另一方面,大量刷题能够让我们提高做题速度,节约作答时间(并列分述)。
解题思路
先分析文段开头,判断其是否属于背景引人、话题引人、问题表述等分述句内容
然后分析文段中间,判断其是否属于结论(前文交代背景或引出话题,之后得出结论,引出重点)、对策(前文提出问题)、评价(前文引人别人观点或引出话题交代背景,之后作者对此作出评价)等中心句内容
再分析文段结尾,判断其是否属于举例论证、原因解释、并列分述、正反论证、调查报告等分述句内容
最后确定中心句,比对选项,选择正确答案即可
总分总结构
观点—解释说明—重申观点
例句
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不仅是因为生命重于泰山,还因为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做好疫情防控,保护人民生命势在必行。
分分结构
并列
文段特征
标志
关联词
也、又、同时、此外、另外、以及、另一个……另一方面……;不仅如此……还;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
标点符号
“;”“、”
格式整齐、层次分明
排比句式
时间顺序
无其他明显关联词
句与句之间并非论证关系,即可考虑为“分一分”结构
同一主体的不同点
不同主体的共同点
解题思路
正确选项
各分句表达意思不同
全面概括
各分句表达意思相同
提取共性
错误选项
表述片面
无中生有
当面对难以确定的选项时,可以从选项到文段进行反推,验证选项内容是否能够涵盖所有分句内容,如果可以,即为正确答案;反之,则果断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