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2.1 美国商学院 国际商务课程及体系的演进
王炜瀚 国际商务第五版 第二章 国际商务学科演进体系,包含国际商务在哈佛商学院的设置!:1959~1978年、 国际商务在斯隆管理学院的设置:20世纪80年代初至新世纪初、美国商学院 国际商务课程及体系的演进的背景。
编辑于2024-11-06 21:45:102.2.1 美国商学院 国际商务课程及体系的演进
2.2.1.1 国际商务在哈佛商学院的设置: 1959~1978年
20世纪50年代末,弗农进入哈佛商学院教授国际商务。
当时,他认为国际商务应包括三个方面:国际贸易与国际收支、多国企业、比较商业制度。
那时,国际商务没有教材,但上述三个主要部分都有各自的课程。
20世纪60年代早期,国际商务课程同职能学科并列。国际商务课程的教员可以自由决定课程的内容,但对于其他课程的内容,几乎不能施加影响。
20世纪60年代晚期,商学院院长,决定取消国际商务领域的设置,同时各职能领域,将课程国际化,为此将 同国际商务有关的教员,分配到各职能领域。
最初希望那些(从被解散的国际商务领域出来的)教员,能够对其新同事的课程,施加影响,但后来发现并不可能。
更为糟糕的是,职能领域的教职空缺,很少重视有着强烈国际兴趣的候选者。
自此,将管理职能分支,进行国际化扩展,成为典型的美式商学院可程内容模式,因为每一专业领域的原理,都被认为是普遍真理,独立于环境。对于环境特殊性(如日本、中国)的知识,在当时的商学院,仅处于锦上添花的补充地位。
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
2.2.1.2 国际商务在斯隆管理学院的设置: 20世纪80年代初至新世纪初
20世纪80年代早期,斯隆管理学院在国际管理领域,集中开设有三门核心课程: 这一教学课程组合,后来被认为代表的是”旧“国际商务。
有关商务职能国际维度的基本课程;
概括描述不同国家环境的基础课程,叫”国际商务环境“;
实践课程,即学生以小组形式,在从事(或渴望从事)跨国界商务的公司中实践。
1983年,巴特利特再一次午餐会上提出并解释了”全球整合—当地响应“的框架,及其对不同分析层次(行业、公司、职能)的适用性,成为当时所谓的”新"国际商务。
在斯隆管理学院, 在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中,首次教授“新”国际商务。
”新“国际商务 主要关注跨国公司的战略与组织,随后又被引入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
到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国际管理的教学课程设置 已经发生变革。
实践课程被取消,因为它关注的是国际化早期的小公司,不符合该领域的中心主旨。
“在陌生的地方从事商务”的课程也被取消,毕竟 国际商务关注的焦点越来越集中于三大经济区域。
取而代之的是 关于“新”国际商务核心课程的多个分支部分,以及随后开设的,关于特定国家或区域(日本、中国、欧洲)及专业知识(如国际金融)的选修课。
20年后,国际商务课程的发展,又回到原处。
21世纪,斯隆管理学院 国际管理课程设置包括三门基本课程,其中最受欢迎的两门课程,是关于 了解不同商务环境的课程,和(以基于团队的实践 为中心的)课程。 第三门课程是关于 跨国企业战略和组织的课程,但现在面临着 被视为“旧”国际商务的危险。
当然,新课程与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课程相比,有显著不同。
“在陌生的地方从事商务”这门课程,现在更加系统地引入了 比较资本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模型,而更少使用国家文化模型。
实习课程不再将注意力集中于新英格兰地区内 寻求国际化,但负担不起昂贵咨询费用的公司。相反,实习场所多是其他国家和地区(如巴西、意大利、新西兰、中国香港)寻求扩张,但负担不起昂贵咨询费用的小公司。这门课程已被称为”全球远程实验室“,由国际管理的教员教授,授课基于(由麻省理工学院创业中心组织的)创业实验室课程模式(该课程着眼于国内企业)。
2.2.1.3 美国商学院 国际商务课程及体系的演进的背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哈佛商学院 国际商务课程,从平行于职能领域的课程 独立存在,到被取消,进而进入职能领域,并力图使职能领域国际化的历程,基本反映了 同期美国企业 国际化的实践及其背后的认识。
在这一时期,一方面,美国海外市场的重要性不断增长,但重要性仍不如本土市场; 另一方面,美国企业是全球国际化的主角。所以,在美国市场的主导格局下,美国模式被认为是先进的,进而复制和输出美国模式的思想,影响了美国企业国际化的实践。
二战刚刚结束之后,美国制造业企业在没有任何努力和计划的情况下,突然发现欧洲和拉丁美洲出口市场的增长,于是在公司的行政等级之外,雇用出口经理,负责不如美国市场重要的海外市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海外销售,以超过国内市场的速度持续增长,”编外“的出口经理,获得了同产品经理一样的行政级别,成为国际事业部的负责人。随着海外市场重要性的持续增长,负责国际事务的副总 在公司逐渐承担重要职责,反映在物流和产品设计的变化上。
到20世纪六十年代末期,企业开始建立全球产品事业部,同时取消国际事业部
然而,很多跨国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 都经历了海外运营的低估,证明过早进入全球产品事业部阶段。 毕竟,即便美国模式具有先进性,但美国的成功经验 并不能帮助经理人员应对外国货币、国际贸易政策措施,和东道国的商业习俗与政治风险,更不用说 对于一个市场规模不超过亚利桑那的异国,这些经理人员并不愿意努力学习那里的国情。
对于斯隆管理学院国际商务课程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20余年中的演变,将之归结为 焦点现象的变化 ,以及基础学科的研究范式和方法的改变,这一对孪生变革引擎的产物
二战后的20世纪70年代
焦点现象的变化:公司的快速扩张,使国际商务新兴领域 将注意力集中于解释公司为什么要国际化、怎样实现国际化(组织、模式和过程),以及不同的商业环境 如何影响公司国际化的原因和途径。 在教学方面,对于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和商学院学生而言,最后一个问题常常最为有趣。 确实,在这个时代,国际商务课堂是美国商学院中,唯一承认存在其他商业模式和环境的地方。
基础学科的研究范式和方法的改变:然而,在这个研究领域中,国际商务没有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或者引入和显著地改写已存在的理论范式。并且这个时代,关于企业从事海外商务的文献,很少能在国际商务的经典文献中幸存。 形成这个重要特征的时代,对该领域的贡献是,提出了”公司为什么和如何国际化“这个经验性问题,并利用其他领域已有的范式,以设定问题和质询探究的方向,从而产生了显著的概念性和理论性的进步。
20世纪70年代中期
焦点现象的变化:许多已成型的跨国企业,显著放慢了进入国外市场的步伐。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管理学的关注焦点发生变化,不再是在新的市场 建立经营设施所面临的挑战,而是转向发展更多有竞争力的国际战略,减少在多个国家 规模上运营的低效率,以及从分散运营中,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 哈佛商学院几个研究人员,发现了实践人员关注焦点的改变。在哈佛商学院,权变理论主导着大部分战略和组织分析。
基础学科的研究范式和方法的改变:“全球整合—当地响应”框架和跨国模型的发展,以及国际商务研究领域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的主要成就,实现了对经验现象转变的认识,以及用(其他领域发展的理论)来设定关键问题,并确定新的研究类型。 “整合—响应”框架,把权变理论提升到了一个 应该被视为范式的高度。
20世纪90年代
焦点现象的变化:苏联解体、东欧和俄罗斯对外开放、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和印度接受外资的能力持续增加, 这些现象引发了老牌跨国公司,重新恢复它们 快速的地理扩张步伐。 而且,与前几十年相比,全世界新型产业的创新型企业,在它们生命周期的更早阶段,就开始努力进军国外市场。 “在陌生的地方从事商务”这一课程,又成为企业管理人员和学生兴趣的中心焦点。
基础学科的研究范式和方法的改变:但这次国际商务已经能够利用并拓展,其他领域的理论范式(尤其是社会学的制度理论和政治学、比较资本主义和比较商业体系的 整合学科研究)来说明"在不同的地方 商业环境会有怎样的差异"、”公司为什么,又是如何 向国外发展的“这些经典问题。 并再次推进了 对(该领域焦点现象、概念性范式 以及国际商务研究对其他学科的重要意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