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非常详尽并且简明扼要的梳理了相关知识点。让你事半功倍,欢迎大家一起来交流学习!
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涵盖所有核心内容,非常方便大家学习。适用于考试复习、预习,提高学习效率。赶紧收藏一起学习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隋朝兴亡
统一
建立:581建立,589统一
统一原因(政权分立时代的整合)
1.南北经济逐渐平衡,物质基础 2.民族交融,文化认同 3.民心思定
隋朝的成就
实现统一
发展经济(广设仓库)
制度创新: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兴建东都:加强对山东、江南等地的控制
修建大运河
积极:贯通南北,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促进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消极:过度役使民力,躲民农时,加重人民负担,破坏农业生产,激化阶级矛盾。
灭亡(618)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建立与统一(618)
成就:制度完善,经济繁荣,文化灿烂,民族交融,对外开放
唐朝的繁荣
贞观之治:唐太宗,繁荣初现
贞观遗风:武周之治,持续发展
开元盛世:唐玄宗,空前繁荣
唐朝的民族关系
突厥
唐太宗灭东突厥,‘‘天可汗’’,安西都护府
唐高宗灭西突厥
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恢复安西四镇
平定后突厥(744)
吐蕃
唐太宗与吐蕃和亲(7世纪)
唐穆宗与其会盟(9世纪),唐蕃会盟碑
靺鞨族粟末部
唐玄宗,渤海郡王
回纥
唐玄宗,怀仁可汗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
由盛转衰、藩镇割据
黄巢起义
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五代十国
实质: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后周世宗改革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世官制(血缘世袭)——军功爵制(军工)——察举制(“孝”、“廉”)——九品中正制(门第)——科举制(才学,1905)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含义:管理推荐,朝廷授予。
选官标准: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时主要看中家世
实质:维护世族特权的工具
衰落:随着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影响:早期为曹魏政权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积极);后来成为巩固门阀政治的工具,具有垄断性和封闭性特点,不利于人才选拔和中央集权(消极)。
隋唐——科举制
背景
社会经济发展,庶族地主崛起
打破垄断,扩大统治基础,巩固统治
继承与发展
纸和印刷术的发展
发展历程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创立)
隋炀帝,进士科(形成)
唐太宗,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主
武则天,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提高地位
影响
扩大了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将选官权收回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西方文官制度
八股取士,禁锢思想
忽视实用,阻碍科学技术
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尚书省,初步形成
隋唐时期:确立
唐太宗时期:宰相名号
特点
职权分明,彼此制约
运行机制
意义
加强皇权
减少决策失误,提高效率
(政事堂)限制君权
重大改革,深远影响
赋税制度
魏晋南北朝——租调制
唐初——租庸调制
唐中后期——两税法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两税法的进步之处
征税标准
征税内容
税收种类简化
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趋势:成熟完善,科学、公正、客观(选拔方式、选官标准、选拔原则)
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特点、影响
方式:设立机构,册封首领,武力征服,和亲,会盟通好
特点:以和为主,政策开明,因俗而治,手段多样,措施灵活
影响:1.民族交融 2.边疆管理 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4.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
评价隋炀帝:有功有过,罪在当代,功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