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八上道法第二单元 维护社会秩序 思维导图
八上道法第二单元 维护社会秩序 思维导图全,本脑图有助于帮助您熟悉知识要点,加强记忆。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编辑于2025-10-11 13:17:08第二单元 维护社会秩序
遵守社会规则
维护秩序靠规则
社会秩序的含义和种类
含义: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状态。
种类:包括交通秩序、生产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等。
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的原因
(1)社会正常运行需要每个社会成员各司其职、密切合作,有序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安全、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 (2)社会秩序是社会正常运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
社会规则的形成、种类及作用
形成: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种类:道德、纪律、法律等。
作用:社会规则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社会规则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社会秩序离不开社会规则的维系
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社会规则如何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①为了维护社会生活各领域的秩序,社会规则明确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如何行使权利、承担责任,从而使大家可以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②不遵守社会规则,就会受到道德的谴责,甚至会受到纪律的处罚、法律的制裁。
遵守规则
需要增强规则意识
原因:只有不断增强规则意识,提高按规则办事的自觉性,才能推动社会向着有序、文明的方向发展。
做法:我们对规则要心怀敬畏,知方圆、守规矩。
需要他律与自律
他律:监督、提醒、惩戒等外在约束。
自律:自我约束。自律就是严于律己,通过自省和慎独,不断发现并及时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原因:自律和他律相互补充,有助于我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更好地遵守社会规则。
需要坚定地维护规则
做法:一方面,要从自己做起,自觉将规则作为自己的行动准绳,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要用恰当的方法,提醒、劝导、帮助他人遵守规则,营造遵规守纪、崇德守法的良好氛围。
劝导的技巧 ① 有“礼”。劝导他人时最好先有礼貌地称呼对方,语言文明,态度和善。 ② 有“理”。劝导时要晓之以理。最好用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告诉他: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 ③ 有“节”。劝导时要注意适可而止。劝导无效时,可以向公共场所的管理机构或管理人员反映情况。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时,要机智地向他人求助,或拨打110报警电话。
需要积极完善规则
原因: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原来没有的规则,需要制定;一些原有的规则失去存在的合理性,需要废除;一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需要调整和改进。
做法:我们要关心和参与规则的改进、完善,积极建言献策,使之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社会生活讲道德
文明有礼
文明有礼的重要性
文明有礼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直接体现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也事关社会风尚、国家形象
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文明有礼体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树立真诚待人的良好形象,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
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文明有礼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减少矛盾冲突,维护良好秩序,提升人们的安全感和尊严感,有利于形成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文明有礼塑造良好国家形象
文明有礼是国际交往的“通行证”,有利于不同国家的人们深化交流、增进友谊,有利于体现民族尊严、展现国家形象。
做文明有礼的人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增强文明有礼意识,讲文明、懂礼貌、守礼仪,营造良好社会风尚。
做文明有礼的人,要言谈文明、举止端庄。与人相处,要以礼相待,尊重对方,说话和气,不自以为是、盛气凌人;要着装得体,注重仪表,彬彬有礼,落落大方。
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做一个学礼、明礼、守礼的人,为创建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的内涵、地位
内涵: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信守承诺。
地位: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各行各业的共同道德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
讲诚信的作用
人以诚信立身
诚信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是一种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体现我们的内在修养与道德品质。一个人真诚老实、笃守诺言,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赢得信任,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平台。相反,如果弄虚作假、口是心非,就会处处碰壁,甚至无法立身处世。
诚信促进社会文明
社会成员之间只有以诚相待、以信为本,才能增进社会互信,减少社会矛盾,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
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一个企业只有坚持诚信经营、诚信办事,才能塑造良好的形象和信誉,赢得客户;才能获得持久的效益,长盛不衰。
践行诚信的做法
真诚待人,积极履行承诺
(1)我们要增强诚信意识,真心实意地与他人交往,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要轻易许诺一些自己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2)作出承诺后,要对自己的承诺负责,答应别人的事要努力做到;如果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未能兑现承诺,应该不逃避、不推脱,坦诚与他人沟通,争取他人的谅解。
讲究策略,注重方式方法
尊重他人隐私与对人诚信发生冲突时,我们应遵循道德原则和法律要求,权衡利弊,做到既为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着想,又恪守诚信的要求,做一个有智慧的诚实守信者。
遵纪守法,珍惜诚信记录
原因:当今社会,个人诚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日益受到重视,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不断完善,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处处受限。
做法:我们要身体力行弘扬诚信文化,珍惜个人信用,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推动形成崇尚诚信、践行诚信的良好风尚。
友善待人
友善的内涵、地位
内涵:友善,就是待人热情友好,与人为善。
地位: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友善待人的原因
在社会生活中,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彼此尊重、包容多样,能够传递温情与爱心,加深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营造互信互助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
友善待人的做法
宽容他人
我们要学会体谅和包容他人,不苛求他人,做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不因存在差异或矛盾就回避交往、拒绝合作。当然,宽容是有原则的,在涉及道德底线与法律等原则问题上,我们应不让步、不迁就。
换位思考
我们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善解人意,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
助人为乐
我们要用爱心温暖需要帮助的人,尽己所能搭把手、出份力。当他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在道义上予以支持,在物质上予以帮助,在精神上予以关怀,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提升法治素养
树立法治观念
法律的重要性、要求
重要性: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要求:我们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以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树立法治观念,学会依法办事。
法治观念的含义
法治观念体现为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树立法治观念的原因
(1)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我国,法治是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秩序、捍卫国家尊严、实现人民权利与自由的重要保障。 (2)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只有当法律真正铭刻在内心时,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才会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
树立法治观念的做法
敬畏和信仰法律
我们要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敬畏法律规则,相信法律的力量,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的观念,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
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
一方面,我们要学习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正确理解法律;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参与各种法治实践活动,理性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提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从遵守规则做起,如遵守交通规则、做好垃圾分类、杜绝餐饮浪费、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等;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为形成尚德守法的价值取向、营造尊崇法治的社会氛围作出自己的贡献。
学会依法办事
依法办事的要求
建设法治社会,需要全体社会成员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依法维护社会秩序,确保社会和谐有序。
自觉守法
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经常想一想,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如果违反法律会有什么后果;在行动上以法律为准绳,自觉遵守法律的各项规定。
遇事找法
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要主动咨询相关专业人士,充分利用能够提供法律服务的组织和机构,如人民调解委员会、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①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和纠纷。 ②公证处的公证员依据法律和事实,证明合同、遗嘱、亲属关系、身份、学历、出生日期、婚姻状况等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③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可以回答我们的法律问题,替我们处理涉及法律的事务。他们还可以接受委托或指派,担任代理人或辩护人。 ④法律援助中心可以为经济困难公民和符合法定条件的其他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法律服务。
解决问题靠法
当生活中遇到矛盾纠纷,特别是自己或他人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我们要学会以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通过法律途径、运用法律武器加以解决。我们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诉讼的地位及类型 (1)地位:诉讼是人们获得法律救济、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 (2)类型:诉讼通常分为三种类型: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 ①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民事案件和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 ②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诉讼程序解决行政争议案件的活动。 ③刑事诉讼: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查明犯罪事实、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活动。
如何提升法治素养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树立法治观念,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