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一政治必修一
涵盖了必修一所有必备知识点,提供清晰的逻辑思维框架以及重点内容,帮助您熟悉知识要点,加强记忆。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编辑于2024-11-29 22:48: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形态(发展总趋势:由低级到高级前进上升)
原始社会
生产关系
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再生产中平等互助---生产中的关系地位
平均分配劳动产品---产品的分配方式
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氏族
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
解体过程:生产工具改进→生产力发展→个体劳动盛行→生产资料私有化→私有制确立(标志着土地变为私有财产)→贫富分化→社会地位不平等→阶级社会产生→解体→出现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奴隶社会
国家产生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阶级统治的工具
后期:生产力发展到新水平,出现封建关系(地主和农民)
生产关系
奴隶主掌握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奴隶被奴隶主统治,毫无人身自由---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
产品归奴隶主所有---产品的分配方式
封建社会
生产关系
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农民有一定人身自由,被地主剥削(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剥削农民的基础,收取地租是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生产中的地位关系
地主通过收取地租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农民留下一部分自己支配(提高生产积极性)---产品的分配方式
特证
君主专制
等级森严
主要矛盾
地主和农民
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关系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雇佣关系---生产中的地位与关系
资本家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剩余兼职=价值-工资)---产品的分配方式
经济危机
基本特征
生产相对过剩
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直接原因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概要
什么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形成和更替?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形成更替,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生产中的地位关系
产品的分配方式
生产力
劳动者
生产资料(土地等)
劳动对象(土地等)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
历史条件
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积极性: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基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表达对理想社会的诉求
消极性
理空:仅从理性正义的原则出发主
人空: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力量
路空:主张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
历史背景
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中矛盾日益激烈
工人运动的兴起,迫切需要科学的指导思想
诞生标志:1848共产党宣言
内容
一个政党两个必然
理论基石
剩余价值学说
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科学性
人民性
实践性
革命性
实践:十月革命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44-1949亚欧十多个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出现曲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注入活力与生机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半半社会
内忧外患
内: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两大历史任务
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的原因
帝国主义限制
封建制度限制
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胜利
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
主心骨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
胜利标志;新中国成立
意义
辞旧
彻底结束了
旧中国半半社会的历史
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
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
实现了从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迎新
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
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展现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对外
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鼓舞推动世界被压迫人民和民族争取解放斗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民主革命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时间:1949-1956
总路线:一化三改(实质:变革生产关系。有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标志:生产资料的射虎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
意义(制转变道基)
一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一转变: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一变革: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一道路: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基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坚实基础)
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较大发展
社会秩序稳定,人民民主政权更加巩固
艰难探索中前进
中共八大
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贡献: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指明方向
规定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设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经济发展不能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
规定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先进的工业国
艰难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马克思列宁基本原理+中国实际+苏联经验
毛泽东思想
第一次结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立)
第二次结合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丰富)
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第一次结合,第二次结合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探索(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伟大的改革开放
性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目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经济基础适应上层建筑。
作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
补充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民群众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动力对
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1978.12
内容·
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组织路线
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经济建设)
意义
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内容
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对内改革
意义
四改变:极大的改变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面貌
三飞跃
中特迎来了从创立到发展再到完善的伟大飞跃
中国人民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社会的伟大飞跃
中华民族实现了站富强的伟大飞跃题
一法宝:改开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一个必由之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两个关键一招: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决定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不包含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改革开放以来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
三结合推动三创新
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实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推动了社会主义理论,实践,制度的创新
创立与发展: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创立,1982十二大提出
改开以来中国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由之路)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行动指南)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保障)
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意义
中华民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发展中国家
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给世界上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
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两个不变
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国际地位: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概要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产生
创造过辉煌才懂得复兴的意义,经历过苦难才对复兴如此渴望
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条件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本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关系
与人民: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依靠人民实现,不断为人民造福(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这和享有者)
与国家: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中华儿女的梦
与世界: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同世界人民息息相通
与党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四个伟大之间的关系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起决定性作用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会主义伟大事业
概要
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紧密联系
战略安排
两步走
2035-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20-2035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新征程
是什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梦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以中国是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十个明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中产党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十四个坚持
十三个方面成就
基本路线不动摇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改革开放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经济与社会
U1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经济体制
L1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公有制为主体
是什么: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当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
主导的含义
控制力(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实现形式
国有企业
重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
两个力量
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
重要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怎么做:毫不动摇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
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加快国有制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
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
全面推进依法治企
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
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所有权---集体
经营权---流转
承包权---农户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
经营主体
农户
农民合作社
农业企业
农业社会化服务
公司帮农民种植、销售等
主体地位表现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所有制的意义
再生产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非公有制有哪些:个体、私营、外商、港澳台投资
重要性
稳增长:成为稳定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
促创新: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
税收多: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怎么做: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两个营造
营造制度环境
什么样;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
怎么做;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营造市场环境
什么样;
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使用资源要素
公开公正公平参与竞争
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一个氛围:形成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
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贯彻落实包括市场准入,企业融资等在内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支持和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L2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资源配置基本手段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普遍性)
市场调节
效果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经济效益
三大机制
价格
供求
竞争机制
市场体系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的统一
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
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维护统一的公平制度
健全统一社会信用制度
市场缺陷
不是万能的
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能由市场来调节。
枪支弹药,爆炸物等特殊物品的制造和流通不能由市场来调节。
教育,医疗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务服,不能完全由市场来调节。
不是完美无缺的
自发性:为了利益不择手段
盲目性:一哄而上,一哄而下
滞后性:时间差
后果
资源浪费
社会经济不稳定
损害社会公平
收入差距拉大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独特性)
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本特征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促进全体人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
规划制度: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稳定
是什么: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经济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
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就业增加,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贸易税差逆差)
主要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
主要手段
经济手段
财政(财政收支、税收补贴、社保转移支付信息)
增加财政支出
降低税收
增发国债
货币(借贷规模、利率、准备金率)
降低存款利率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使用情况
经济过冷(供大于求)
财政
增加财政支持、减税
货币
降低贷款利率、降低存款备用金
经济过热(供小于求)
财政
减少支出税收
货币
提高贷款利率
法律手段:《反不正当竞争法》《公司法》
行政手段:限购、限行
产业政策;产业结构优化
区域环境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市场监管:市场有序公平竞争
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做法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U2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L3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L4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